養老金計算方法牽扯到很多系數,我們首先看一下全國通用的退休金計算方式。
全國通用的退休金計算方式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
基礎養老金等于退休時上年度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一些地方又叫做,基礎養老金等于(退休時上年度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其實,指數化繳費工資就是本人平均繳費指數乘以社會平均工資的。相當于代數的一步運算而已,兩個公式完全相同。
很多人疑惑,繳費指數是什么?
參加靈活就業保險的人員可能接觸的更多一些。很多人在參加靈活就業人員保險的時候,面臨著選擇繳費檔次,有60%、80%、100%、200%、300%。實際上各地不同,繳費檔次并不一樣。但繳費檔次就是我們當年的繳費指數。
其實也就是說繳費指數=當年的繳費基數 除以 當年的社平繳費基數。
一般是在0.6到3之間,國家規定的上下限。不過四川、北京等地區對于靈活就業人員和困難企業有特殊照顧,可以按照40%進行靈活就業人員繳費,這樣他們的繳費指數就是0.4。
我們養老保險異地轉移的話,我們每年的繳費基數是不變的。由于我們是跟退休當地的當年社平繳費基數進行計算,所以,也有可能突破0.6和3的限制。
不過絕大多數人還是在0.6到3之間的。
另外,一個需要理解的地方就是視同繳費指數。一般來講,原國有企業固定工人、復退軍人、上山下鄉知青、原來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但沒有繳納社保的人員,有一部分視同繳費年限。視同繳費年限,只要不在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視同繳費指數一般都是按照1計算。
如果某一年沒有全部參加社保,那么就要按比例計算的。比如繳費指數是1,但只交了半年保險,在計算的時候那一年的繳費指數只有0.5。
我們將每一年的指數相加,然后除以全部繳費時間,平均起來就叫做平均繳費指數。
社會平均工資,又叫做非私營單位退休上年度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由于限定條件比較多,一般公有制或者外資企業待遇比較高,所以平均工資也比較高,對于我們計算養老金比較有利,但是對于社保繳費可能會比較吃力。
繳費年限,是指所有累計繳費月份的總和,并不是四舍五入到年,而是轉化成以年為單位而已。
如果我們交費是39年零1個月,那么我們的繳費年限就是39.0833年。
如果是最巧合的計算方法,繳費指數是1,繳費年限40年,這樣我們退休基礎養老金待遇就是40%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看著非常的規整,但實際計算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小數的。
第二部分待遇叫做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等于個人賬戶余額除以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個人賬戶余額是按照國家規定記錄個人賬戶的錢數,再加上每年計發的個人賬戶記賬利息。
個人賬戶記賬錢數,目前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記入。實際上我們在企業交費的時候,個人承擔的部分也是繳費基數的8%。相當于個人繳費的錢數,全部進入個人賬戶。但是靈活就業人員保險,由于要承擔企業和個人部分,所以只有一部分記入個人賬戶。
曾經的時候個人繳費錢數并不是8%,只有3%到4%,有的甚至更低。但是記錄個人賬戶錢數的金額更高,是高達11%。也就是將企業繳納的一部分一起記入個人賬戶了。當時有一部分缺乏遠見的農民工或者工人,由于其特殊情況,選擇了社保銷戶,將個人賬戶金額取出。導致養老保險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2005年開始,國家再次實施了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才形成了現在的計費模式。相當于個人繳費和企業繳費分列開來。而且我們國家也不允許個人主動申請社保銷戶了,我們國家可以實現養老保險關系全國范圍轉移。我們想領取養老金個人賬戶,只有死亡時被繼承或者退休后每月領取。第三種情況,就是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離境的時候申請注銷。
個人賬戶記賬利率,以前的時候都是由各省市自行公布記賬利率,低的時候只有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后來逐步提高,一些地區提升到4%到5%左右。從2016年開始,國家下發文件,統一由國務院公布個人賬戶記賬利率。2016年是8.31%,2017年是7.12%,2018年是8.29%。這樣的記賬利率還是非常高的。
實際上,依據2005年發布的一個統一的計發月數表,至今沒有修正過。50歲是195個月,55歲是170個月,60歲是139個月。
每一歲都有一個針對的月份,上限是40歲,如果不足40歲,按照40歲的233個月計算。
下限是70歲,如果超過70歲,也按照70歲到56個月計算。
歲數是要按照滿周歲計算的,如果我們40歲零八個月,那么仍然是使用40歲對應的233個月計算。
另外,除了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之外,還有一部分人的待遇可以領取過渡性養老金。
過渡性養老金實際上是針對各地建立個人賬戶養老金制度以前,已經參加工作的老人缺少個人賬戶養老金的一種補償。
各地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個人賬戶的時間并不統一,全國多數地區是從1996年開始。青島市從1994年10月,深圳市從1992年。
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算方式,各省市自行制定,并不相同。
廣東和江蘇,還有以前的上海,是對之前的繳費時間進行估算,估算出的個人賬戶金額計算個人賬戶養老金。
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直接是以基礎養老金的計算方式,跟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掛鉤。不過有的地區只是跟本人指數化繳費工資相掛鉤,乘以建立個人賬戶之前的繳費年限。
過渡性養老金按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計算的話,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不同,可以自行確定過渡系數。過渡系數一般是從1%到1.4%,各省市不一樣。
未來過渡性養老金將逐步消除,企業退休人員預計2040年就可以沒有了。
除了過渡性養老金之外,各地還有基本養老金的加發政策。主要是針對獨生子女父母,海南省是增發5%的基本養老金,四川省是每年增發0.1%,重慶市是基本養老金的3%。
所以,我們養老金中涉及到的各種系數問題非常復雜,很難三句兩句說清楚的,而且各地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希望通過我的簡略介紹,大家能夠明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