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王小榮:漸行漸遠的兒童游戲

      漸行漸遠的兒童游戲

                     文/ 王小榮

上世紀70年代以前,文化娛樂不多,玩具對小孩來說,那是一個很奢侈的東西,農村的小孩甚至還沒有玩具這個概念。農村小孩多數是玩一些土得不能再土的游戲。
記得在讀小學時,有一年老師不知從何處弄來一個舊籃球,那可是一個希罕物,我們都沒見過,老師保管得很小心,沒有專門的場地,更沒有籃球架,只有在上課時才拿出來讓大家在院里玩一會。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這些土游戲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這里記錄一些當年農村兒童的游戲,可能50歲以上的人對此都有些印象。
                     打狗屎耙
這是一種四川農村的土話。它是上世紀70年代以前農村小孩玩的帶有輸贏性的游戲,玩者都是小孩在割牛草、豬草或找柴或撿狗屎(積肥)時賭輸贏的,大人就叫這種玩法為“打狗屎耙”。 這種游戲參加者男女不限,人數不限。具體玩法是,隨便找三根小棍子,相互一搭撐成一個三角架即成。參加游戲者每人出一把自己割的草或一點撿拾的積肥或找的柴草放在耙旁邊作為賭注,然后就站在耙前排成一排一起向前方丟鐮刀(或石頭),按丟的距離遠近依次打耙。誰把耙打倒則是誰贏。現在的人不知道那些年代的生活艱辛,農村小孩每天都要出門去割草養牛或養豬,或是去找柴或撿狗屎積肥。而那些年因為“割資本主義尾巴”,牛或豬這些稍大型的家畜都是由生產隊公養,因此割來的豬草牛草或撿來的狗屎很少是自家用,多數是找來稱斤數(重量)交生產隊抵工分。不要小看小娃兒掐掙的這點工分,在半農半讀的時候,它是可以抵娃兒上學的學費的。

   四川南溪一中的課外活動課  王小榮攝
那年代的農村,地里不但不長莊稼,連野草都長得不好,加上割草的人多,要割一背簍草很難,跑幾坡都割不滿一背簍。至于撿狗屎,老百姓連自己都不易吃飽,養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狗屎從何而來?由于帶有輸贏,小娃兒些玩起來還是有勁,贏者歡歡喜喜,輸者愁眉苦臉。有的小孩因輸了,沒有完成大人規定的當天任務,回家總是要挨一頓好打。
                    拍紙煙盒
上世紀70年代以前,香煙要憑票供應,在城鎮里都里都不容易買到,在農村更是老百姓生活上的一種奢侈品,農民抽的煙絕大多數是老百姓說的“葉子煙”。但也有抽香煙的。大人們把香煙抽了,余下煙盒(現在說的煙標)隨手一丟,就成為小孩子一種難得的“財富”。“摔紙煙盒”就是小孩們玩的一種帶輸贏的游戲。
其玩法是,把香煙盒拆開折成長方形,參加者各出一些紙煙盒,由所出煙的價格來決定摔煙盒的次序,價格最高的先摔。那時香煙的價格是以最低的“經濟”煙為基礎進行計算,因為經濟煙是8分錢一包,煙盒也是最常見最易收集。為了防止有人發現自己出的煙盒,大家都是背著出煙盒。
玩的時侯,找一墻壁(或鈄坡,如果沒有墻壁、鈄坡之類的地方,就在平地上也可摔),把各人出的煙盒收在一起,由所出煙盒價格最高的那人把煙盒折一下分出正面和背面,再往墻(或鈄坡或地面)上一摔,落下散開后如是背面向上則為贏了,對正面向上的就用手在地上拍,如果拍來背面向上則為贏,就叫做“吃了”。參玩的每人只拍一次,沒有被“吃了”的讓第二家接著拍,以此類推,直至全部被吃,就算一輪摔完。
有時如果遇到“很兇”(拍的技術很好)的人第一輪摔的話,他一人可能就把所有的煙盒拍完,全部贏去,第二家及其以后的人就沒有機會拍了,就只有重新又出煙盒進行第二輪賭。
我就是一個愛好玩煙盒的人。從讀小學開始,不論寒冬臘月,還是三伏天,一下課就與一些同學,找一個地方就開干。有時上山割草放牛找柴都會與別人拍煙盒玩上半天。特別是大熱天,玩了下來一臉希臟。
記得那時所玩的煙盒,最常見的就是經濟牌香煙盒,其它的還有大刀、老刀牌、紅櫻槍、紅櫻、向陽花、光榮、勤儉、春耕、春城、朝陽橋、大重九、大雁、藍雁、飛馬、大前門、紅燈等等,紅牡丹很少,中華牌更少,因中華煙牌價格高,在玩時如有就通吃,誰都想把它贏去。這種游戲在農村都是男孩玩,女孩一般都不參加,她們就是想玩,家長發現了肯定是要打她們的。因為玩這種游戲時姿勢很不雅觀,玩時都是鞏著一個屁股,甚至是爬在地上拍。
煙盒的來源一般都是通過自己到處去撿,更多的是通過相互交換來,很少是花錢買來,因為那時的娃兒根本就沒有零花錢。也有通過拍煙盒贏別人的。我每次進城來,都要伙同城里的小伙伴到縣招待所(現九龍賓館內)路邊的大黃桷樹下(下面是一塊菜地,黃桷樹現在還在,只是菜地沒有了)。

 汽排球運動  王小榮攝于四川南溪一中

去撿煙盒,那里是招待所倒垃圾的地方,有許多煙盒,運氣好時還會碰到少見的品種。如果遇上縣上開會,參會領導在招待所就餐,所丟棄的煙盒會更多,收獲更豐。每次從城里回到鄉下,都要向同伴炫耀一番。有一次進城時在翻家寺水庫堤壩上拾得千佛山煙盒壹個,雖然煙盒有被撕爛的地方,但其大紅底色上金色的圖案和文字讓我在伙伴中光輝地顯擺了好一陣。
玩煙盒這個愛好一直到我到長興六中讀初中為止,但收集煙盒的愛好堅持到高中畢業考上大學。記得1980年春節學校放寒假回家時翻出收集的煙盒,都讀大學了還在玩煙盒,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就把從小收集的煙盒全部當垃圾丟了。現在想起來十分后悔。我現在還是在收集煙盒,是在參加工作后集郵協會搞活動時郵局的宛家春把他收集的一些煙盒送給我后,從1988年開始的。
當年,集郵協會的陳生高(原南山廠的)吃一種“煙臺”的香煙,說是他兒子從煙臺買回來給他的,十分漂亮,他見我收集煙標,就把煙支拿了出來,把煙盒給了我。
后來我又花錢從外地朋友處買來不少煙標。1998年南溪一中搞文化藝術節,我找到郵局李正才,從縣集郵協會借來展框,把收集的煙標幾百枚按集郵展覽的規格拿來參展,在學校多用禮堂里同師生的書法、攝影、美術作品一起展出了好幾天。
那些年因為煙盒實在太少,有些小孩就將用過的作業本甚至書撕來折成煙盒狀來玩,后又有折成三角狀來玩的。現在的小孩都不去撿煙盒或撕書本自己折來玩了,因為許多小學校門口都有現成紙牌賣,只要花錢賣來就可以玩。
                       撿石子
這種游戲多數是女孩玩的,因女孩的手要靈巧得多,男孩子很少玩。一般有兩種玩法。
一是把玩具(一些小石頭或胡豆之類的東西)抓起來,將其中的一顆向上拋出,余下的撒在地上,然后迅速從地上撿起一顆石子,并接住從空中下落的那顆石子,直至未接住或未從地上撿起石子為止,誰撿得最多就是誰贏。在這里,上拋石子、撒石子、撿石子、接石子等動作必須是用同一支手一氣完成。
第二種玩法是抓起石子,全部向上拋出,翻過手來用手背去接落下的石子,接著石子后(不論多少)又用手背將所接住的石子向上拋出,再用手去抓下落的石子,抓得最多的為勝。同第一種玩法一樣,所有動作都是用同一只手一氣完成。這種游戲,自古就有。在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題五美吟,浪蕩子情遺九龍佩”就有,只是稱為“抓子兒”,那是賈寶玉的丫環晴雯、芳官、秋月、碧痕、春燕等人在怡紅院里玩的抓石子,其玩法與農村小孩玩法一樣,抓一把石子,先鋪撒開,撿起一棵向空中扔上,盡速抓起其余各棵,再把落下的接在同一手里。
還有一種與之相似的玩法,就是抓棋子。參加玩的人,在手中抓著四可軍棋和一個小球,先向上扔出小球,并迅速把手中的四個軍撒下去,然后趕快接住下落的小球,又向上扔出去,迅速將地上所有的軍棋翻成正面朝上,接住下落的小球再扔,將所有的棋子橫立起來,又重復操作。在操作過程中,一旦接不到落下的小球,或是把棋子碰翻了,就算是輸了。
               翻鷂子(翻跟斗)
這種游戲是帶有體育鍛煉性的,這個游戲大人小孩都可玩,但是大人很少參加。玩的人雙腳雙手左右張開,雙手鈄向上舉,身子視場地方向隨著往左(或右)方向傾鈄,手觸地,腳朝天,憑慣性一口氣連續向前翻動,誰翻得最遠(或翻跟斗最多)就算誰勝。這種游戲就象農村的風車(一種農具)在工作時一樣,因此農村土話稱為“玩風車”。在玩時,參加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摔傷,特別是停下來時因翻了跟斗手上無力支撐更容易摔倒,因此多是男孩子玩,而且要膽大。小時候,在農村我就經常與小伙伴在院子里玩,但摔了不少跟斗。
                   老鷹抓小雞
這是一種傳統的較為普遍的游戲。一群小孩中由一個當老鷹 ,另一個當老雞婆,其余的小孩一個拉著一個的衣服成一串。老鷹去抓 小雞,老雞婆就在前面保護著小雞與老鷹斗,小雞隨著老雞婆的動作左右擺動,老鷹要想抓著小雞也不容易,一旦被抓著,那個被抓的小雞就又去充當老鷹,繼續玩。這種游戲男女都可以參加,有時還由大人來當老雞婆領著一群小孩玩。這種游戲,熱熱鬧鬧,大家是手舞足蹈,歡聲一片。

學生運動會 王小榮攝于南溪一中
                      踢毽子
踢毽子是女孩子喜歡玩的一種游戲,其運動量的強弱可由參加者自行控制。毽子的制作簡單,選一枚小錢或圓形鐵片,裝上幾支雞尾巴上的雞毛即可。
踢毽子,舊時也作“拋足之戲”,是一種古老的兒童游戲。宋代的高承甚至認為踢毽子就是“踢鞠之遺事”。漢、魏時人們踢毽子的技術也達優秀級別了,在唐代的道宣所寫的《高僧傳》中就說,北魏時有一個高僧在路過洛陽天街時,看見當時才12歲的少年慧光在井欄邊“反踢毽子”,一連踢了500多個,引得圍觀的人群大聲贊揚。“反踢毽子”就是用腳外側踢,也稱為“拐子”,這種踢法在上世紀70年代的農村還有不少女孩子能辦到,而且還成為她們比試高低的手段

學生課外活動   王小榮攝于南溪一中校園
    唐宋時期,踢毽子的花樣更多,古書上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毛,呼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各色”。到了清代,更有人以踢毽子為業,“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隨其高下。
動合機宜,不致墜落,亦搏戲中之絕技矣”。到清朝末年,民間踢毽子活動更是到了高潮期,在《清代北京竹枝詞》中就有“青泉萬迭雉朝飛,閑蹴鸞靴趁短衣。忘卻玉弓相笑倦,攢花日夕未曾歸”這樣的竹枝詞。
這里記載的與上世紀70年代農村中由多名女孩子(有時也有男孩子參加)圍成一個大圈子來踢毽子相似,參與者中如有人未“接著”讓毽子落在地上就算輸了,輸者要負責“供毽子”,即由輸者“發毽子”給勝者踢。
                     辦鍋鍋宴
辦鍋鍋宴(也稱為“哥哥宴”)是許多小朋友常玩的一種游戲。辦鍋鍋宴也就是常說的“過家家”,不分男孩還是女孩,都可參加。
在玩的時侯,約上幾個小伙伴,撿些破罐子破瓦片之類的東西當飯碗、用具,樹葉野草等花花草草則成了鍋鍋宴上的美味。“當當當”幾聲敲擊聲就當有客人來敲門來了,客人則送上一把野草或其它什么的就當成了禮物,叫做“送人情”。
更有趣的是,有時來的客人還扮做“新娘子”回娘家、“老爺坐轎”等,還有12人在前面開道,十分“隆重”的來走親戚。
客人來了又是請座、上茶送水,還要吃用石子當成的“糖果”,跟著就是就是開鍋生火(并不是真正點火),在一個破瓦片上胡亂動幾下里面的樹葉之類的東西,還說這是什么菜什么菜,反正說當時最想吃的東西就成,跟著就是“上桌”了,幾個伙伴圍在一起,還學著大人的口氣,請吃請吃的不停地叫著,禮讓一番。飯后還要如大人一樣送客,請客人“慢慢走”,反正家中的人來人往禮節都學全了。至于玩的地方,房前屋后、坡上、干田子里,樹下竹林里,到處都可以。
                      捉迷藏
這種游戲在我們鄉下稱為“躲貓貓”。這種游戲首先是決定誰當“貓”。有兩種方法,一是參加者不論人員多少,先圍成一圈,大家一齊喊一、二、三,同時伸出一只手(手心或手背),如果伸出的手心是多數,則這些人退出,余下的少數(出手背的人)又一次比劃,直到只有某一個人是手心或手背,那他或她就當“貓”,如果只余下兩人,則以比劃剪刀石頭布來決定誰當“貓”。
第二種方法就“重九九”,參加者先由一人把手握成大拇指向上的掌頭,第二人則握住前一人的大拇指以相同樣式,將大拇指向上,依次進行,開成重疊狀。之后最下面的那人(即第一個人)將手抽出,以相同的姿勢去握最上面那人的大拇指,以此類推,讓每人都有機會當“第一個人”,在抽出手來的同時,大家都要唱喊“跑貓的,重九九,不來的,下兒母狗”或從數字1數到9,最后一個“狗”或數字9的那人則是當選的“貓”。
“貓”確定后,大家即時跑開,由當“貓”的來抓,被抓住的人則是“貓”,他(或她)又去抓別人。如果是捉迷藏(躲貓貓),則又是一番景象:“貓”要先用手把自己的雙眼蒙住,讓其它人去藏,還要喊“來不來得?”

  學生課外活動  王小榮攝于南溪一中校園
如果有人還沒藏好,則要說“來不得”,則“貓”不能動,當聽到“來得了”,“貓”就可以放下手來開始找了,先找到誰誰就接著當“貓”繼續玩。玩“躲貓貓”最多的時候是在熱天晚上納涼時,大人們在吹牛聊天,明亮的月光下,一群小孩則是滿院子跑,分別找藏身之處,甚至房前屋后、竹林下、墳山都成了藏貓的好地方,那時滿天星星下也不怕什么鬼了,一群娃兒膽子都大了。
有些年生產隊種的花生,成熟時為防止被人偷,生產隊還安排社員輪流守夜看坡。不論輪到哪家,都有一幫子小孩跟著玩,躲貓捉迷藏,滿坡跑,累了,把一張破席往花生地上一鋪,躺在上面望著滿天星斗,數著星星進入了夢鄉。
                   吹錢(耍錢)
這是一種帶有輸贏的游戲。玩者先各自出錢(都是分幣),由出錢最多者把各人出的錢收來,如同大人玩色子那樣雙手握著使勁地搖,搖轉后雙手分開,把錢撒在地上,如果分幣落地停下后是正面(有數字)朝天,則為“吃了”(就是贏了),那些背面朝天的,就由玩者用嘴去吹,吹成正面朝天就為贏。余下的則是按出錢多少依次以同樣的方式去吹,每人只能吹一次,直至全部被“吃”為止。吹錢時的姿勢同拍煙盒一樣,必須伏在地面上才有可能把分幣吹個面。
這種玩法因是直接用錢來玩,所以參加者都是家庭條件較好的且小孩有零花錢的才參加。雖然是1分、2分、5分的分幣,大人都管得嚴,不輕易把錢落到小孩手里,因為那時在農村一個主要勞動力做一天滿工記工分才10分,折合成錢有些年份才達到1角多,有些生產隊還達不到1角,生活艱辛,沒有多余的錢落到小孩手里,因此,玩者較少。
                      爭江山
“爭江山”實際上就是玩“打仗”游戲,這種游戲參加的男女不限。其玩法是,先找一個較高的墳包包,一派(或1人)搶先占據“江山”,那“江山”其實就是一個埋死人的墳頭,當然不是新墳,都是一些埋了很久的。
另一派的人則上沖,要把先上去的人拉下來,爭搶“江山”墳頭。一方要護“江山”,另一派則要搶“江山”,推翻了摔了跟斗爬起來接著繼續玩,大家嘻嘻哈哈的,玩起來還是挺來勁。那些年,讀小學時我們也經常玩這種游戲。
你看,一下課大家就爭著跑出教室,不是去拍煙盒,就是去搶占學校后面的某一個墳包,后來的人就開始“搶江山”了。學校后面的那些墳包,都成了光溜溜的了。
與此類似的還有“丟沙包”游戲。這種游戲要三個人玩,非常訓練參加者的敏捷性。中間的人若被沙包打著了就算“白打”了,還要受到限制,直到他能用手抓住“打手”扔過來的沙包才算得到“解放”,處罰才算結束。
                      跳 繩
還有一種女孩子最喜歡的游戲,就是跳繩。其實,跳繩這項游戲也是一種古老的游戲了,大人小孩子都可以參加。跳繩時,可以組合跳,也可單人跳。在組合跳時,由兩人拉著繩子兩頭,上下擺動, 在空中作圓圈運動,讓繩子的最低點在地上彈起來,參加者在繩中上下跳起,觸繩為輸。跳者可單人跳,也可以多人組合跳。

    學生課外活動   王小榮攝于南溪一中校園

這種組合跳,會有多種花樣跳法,一種是參加者排隊一個一個的跳,第二種是多人同時跳,第三種就是多人排隊從兩個方向同時進入,穿花式的跳法。
跳繩是一種古老的游戲。在唐朝時,跳繩稱為“透索”,宋、元時稱為“跳索”或“跳白(百)索”,大清時稱為“繩飛”,民國以后才叫為“跳繩”。宋人高承《事物紀原》里說,“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成,以朱索連以桃印文施門戶。
故漢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遺事也。”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民風》中對當時北京地方兒童跳繩的情境用了介紹:“十六日,兒以一繩長丈許,兩兒對牽,飛擺不定,令難凝視,似百索,其實一也。群兒乘其動時,輪跳其上,以能過者為勝,否則為索所絆。聽掌繩者繩擊為罰。

  學生課外活動  王小榮攝于南溪一中校園

清代時彭蘊章在《松風閣詩抄》中則作“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從這些記載來看,跳繩這種古老的兒童游戲方式至今都沒有多少變化。跳繩作為一種古老的游戲,在古文學作品中都曾出現過,《金瓶梅》第十八回中,西門慶吃醉了回來,見吳月娘、潘金蓮、孟玉樓并西門大姐四個女人在前廳天井內月下跑馬索,被西門慶帶醉罵道,“淫婦們閑的聲喚,平白跳甚么百索兒!”現在,全國大力提倡全民健身運動,跳繩還被列入比賽項目。
我校工會每年開展的教職工運動會,都有跳繩比賽。在2018年南溪縣舉辦的第二屆職工運動會上,新增加的一比賽項目就是跳繩比賽,南溪一中(高中部)隊在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
                      斗  雞
“斗雞”的通俗叫法是“打腳飛機”,也稱為“撞拐子”。玩的絕大多數是男孩。玩法是參與者,每人扳起一條腿,僅靠另一條腿蹦跳,用扳起的那條腿的膝蓋去撞擊對方的膝蓋,誰松手了或被撞倒了就算輸。這種游戲,可以是兩班人馬群戰,也可以是一對一的對戰,也有一人對戰數人,還可以進行車輪戰。勝者常常高舉著不扳腿的那只手以示慶賀。記得我在南溪二中讀高中的最后一期里,下課后還和同班同學玩這種游戲,一個個的玩得瘋吼。在參加工作的第一年里,還同自己的學生一起玩斗雞。
              翻繩子
那時女孩子們最愛玩的就是翻繩子(或稱為翻橡筋),她們一下課就把橡皮筋套在手腕上翻呀翻,什么五角星呀、降落傘呀、什么橋呀、蜻蜓呀、鬼臉呀、魚呀,那真是花樣百出。有時,一些男孩也參與翻繩游戲,但少。
                 騎掃把與斗陀螺
騎掃把就是以前的的騎竹馬。這是小時候最愛玩的游戲之一。沒有掃把,隨便找一根什么棍棍都可以玩。這種游戲在漢朝就已經廣為流傳。小娃兒跨騎在棍子上,一手握著棍子,一手拿一根竹枝之類的細條當作鞭子,一邊作騎馬狀,手拿鞭子作抽馬狀,雙腳一跳一跳前行,嘴里還不停地喊著“駕、駕、駕”,相互追趕著,像真的騎在馬背上一樣,那份得意的樣子就甭提了。
唐代李白《長干行》詩中就有“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成語“青梅竹馬”就表達了這層意思。
那些年在農村,斗陀螺這種游戲,不僅小娃兒些喜歡,這連大人也喜歡
陀螺是我國民間最早的娛樂游戲之一,早在宋朝就有了,只是那時的名稱是“千千”,是當時宮中的宮女們玩的一種游戲,其玩法與今天差不多,沒有多大的變化。到了明朝才正式出現陀螺這個叫法,并成為娃兒們的一種玩具。《帝京景物記》中就收有 “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民謠。
那年代生活雖然貧窮,連肚子都填不飽,文化生活單調貧泛,《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濱》、《紅色娘子軍》幾部樣板戲、《地道戰》、《地雷戰》等幾部電影翻來履去地看。
那時農村有一句話叫做“《南征北戰》,胖娃打仗,越打越好看”,正好說明這點。而且,那里放電影,只要聽說了,不管遠盡,都要去看。有時到了聽說中的那個地方,因天下雨沒有放,回來后別人問起還要以看了,就說放的是“英雄兒女白跑路”、“淋死不屈”——故事片“英雄兒女”、“寧死不屈”,以此自潮。雖然文化娛樂少,但老百姓還是要生活,小孩們該玩的還是要玩。
當年的小孩游戲除了上述的幾種外,還有如放風箏、滾鐵環、彈胡豆(或石子,有點類似今天小孩子打彈珠)、打水漂漂(把瓦片向水面上拋,看能在水面上漂幾個,漂的個數多為贏)、玩“跳馬兒”,有的地方稱為“跳拱”或“跳山羊”,是兩人以上的一種危險性強的游戲。
玩時,一人站于前方彎下腰,雙手撐地作為“障礙物”,其它的人依次跑上前,用雙手在“障礙物”的腰上一撐,憑慣性躍過為贏,反之為輸,就去當“障礙物”讓別人來跳。之所以危險,就是有的人在跳時用力過大,把“障礙物”壓倒,嚴重的會損傷“障礙物”的腰部。因此大人都不讓小孩玩這種游戲。這種玩法如同現在學校的體育運動跳木馬。
還有爬樹比誰爬得高爬得快、在水田里打水仗、打彈弓等等,總之是想些法子來玩。在中國郵政2017年發行的一套《兒童游戲》(一)的郵票中,就有“跳山羊”、“鐵環”、“踢毽子”、“蕩秋千”等6種游戲,其精彩的畫面帶領大家重拾那無憂無慮的兒童年代。現在學校的體育運動有許多最初的形式就是來自游戲。
在民間玩彈弓也是有著廣泛的基礎,而且早在春秋時就興起。現在,國內有許多地方都有著眾多的玩彈弓的愛好者,還有成立了相應的俱樂部(CSCC彈弓俱樂部),舉行比賽。2018CSCC彈弓俱樂部冠軍聯賽宜賓分站賽于923日在南溪區體育中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46名玩彈弓愛好者參加了比賽,這是在我國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923日)舉行的,是一個好的開端,表示我國傳統游戲體育活動從民間走上正規體育運動大舞臺。
 
   作者近照及簡介:

王小榮,四川宜賓南溪區人,1984年畢業于西南師范學院(今西南大學)物理系,中學高級教師。愛好讀書、游山玩水、集郵,收集地名郵戳、各類文史材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50年前的兒時記憶
你知道,40年前中國小孩玩什么嗎?
那些只屬于80年代人的童年游戲
三十年前,那些經典的玩具游戲伴隨童年
小時候最愛玩的玻璃球是這樣制造的,玩過這些東西的人,孩子都上小學了吧!
童年時玩過的游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金市| 沭阳县| 洛隆县| 正安县| 临沭县| 秦安县| 江陵县| 花莲县| 杭州市| 灌南县| 醴陵市| 内江市| 丽江市| 吉隆县| 永州市| 普宁市| 惠东县| 嵩明县| 噶尔县| 汝城县| 阳江市| 岑溪市| 吉安市| 泰安市| 三台县| 全椒县| 扎赉特旗| 太白县| 红桥区| 邛崃市| 锡林浩特市| 凌源市| 宁夏| 金山区| 永福县| 贡觉县| 隆回县| 南皮县| 米林县| 柳河县| 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