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片子里的梗、致敬的細節,上面寫得很全了。我寫一些精神層面的「細節」。
一、「表演」和「真實生活」的對應關系
身份互換的起因是劉德華進入浴場偶然踩中肥皂滑倒失憶,而浴場的起源是劉德華為躲避交警查車,但這其實是片場在拍戲假扮的。
一切都由一場陰差陽錯的戲展開,分不清虛假和現實。
比如劉德華、肖央、萬茜三個人都直接在電影中成為過的演員,在扮演某種角色。
劉德華:
作為一個中介,表演頂級殺手,掙兩頭的錢;
假扮國際刑警,試圖套出萬茜孩子的下落;
肖央:
在劉德華失憶時扮演頂級殺手;
試圖救出劉德華時,在舞臺上扮演半瘋的頂級殺手;
萬茜:
寫不出 10w+ 的時候,預設了一個愛上失憶男子的爛俗故事,飾演故事女主,套劉德華的體驗;
所有人的動機都合理,都是為了生活或者某些重要事情的改變而做的「表演」。電影發展到中后期,我甚至很難分清楚「表演」和「生活」的邊界,或者換個比方:生活中「真實」和「虛假」的邊界。最典型的,就是什么時候萬茜就已經代入了自己的劇本,真正愛上了劉德華,是萬茜一開始看到他窘迫的上吊繩,還是吃飯時的遞過來的筆記本背后的那些品質,還是婚紗店里的那套婚紗?沒人知道
而其實就這個角度而言,「表演」就是一種生活中最典型的示弱,通過偽裝和謊言,試圖從更強勢的一方那邊獲取利益。仔細檢視上面的那些電影中的段落,表演方無一例外,在精神、暴力或現實階層中的某個層面,處于明確的弱勢,需要明確的救贖。
而真實的一方,都是「強大」的。就比如光明磊落、一心努力的失憶狀態劉德華,比如巷弄里果斷干脆示愛的萬茜,當然了,也比如一群打手云集的黃小蕾。
這是我認為本片的核心哲學之一:真實對應強大,而表演對應無奈和弱小。所以最后影片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劉德華和肖央被戳穿后背水一戰,即使被打倒也要奮戰,萬茜雖然已經逃走了,也要回來搭救。而代表正義的警察和法律,解決所有問題。從看守所出來的,真實身份的劉德華,所有的鏡頭幾乎都是仰拍。
二、「小人物」是救贖的必經之路
而小人物的武器,同樣也是「表演」。比如最后肖央排了一整出戲,帶上新出道的萬茜和一臉懵逼的劉德華,這是在用表演一個精神病殺手,試圖擊敗強者。
這里明顯是在致敬《喜劇之王》的最后段落了。當時在吳孟達的臥底身份被識破之后,周星馳通過表演送盒飯的幫助破獲案件。
順帶一說,上面的回答,很好地總結了本片致敬的港片們。但我認為,本片最大的精神致敬,還是《喜劇之王》。不僅僅是多次出現的 bgm、《演員的自我修養》等等,更重要的,是對「小人物」和「小人物專屬的表演」的敬意。
星爺的電影最牛的還是「小人物」的塑造,即使到了近年,制作水平有所下降。但《新喜劇之王》里對「如夢」這個小人物的踐踏和同情,依然是入木三分。
饒曉志導演在這一點上非常類似,他對小人物的鐘情由衷讓我感嘆。最典型的莫過于《無名之輩》里竭力尋槍的馬先勇、本是逃犯卻要幫助任素汐自殺的劫匪、任素汐和劫匪的那個死前的擁抱。就如同片名一樣,是在謳歌無名之輩的生命與情感。這部《人潮洶涌》也是一樣。
三個主角的身份,劉德華是個行騙的富豪,萬茜是某公司的新媒體總監,房子、車子,典型的上海中產配置,只有肖央一個人是明確的底層、小人物,一文不名,走投無路。
但當故事逐漸進展,我們會發現所有的這些 title、錢、拉風的摩托,都不管用,沒辦法解決問題:
劉德華沒辦法用摩托、槍和像《王牌特工》一樣花哨的道具,帥氣地在人群中開無雙。當然說到底,他更沒辦法以這些扯淡的身份和黑歷史說服萬茜。
萬茜沒辦法擺脫對愛情的向往,即使獨自拉扯孩子 12 年,號稱對「不會再相信純粹的愛情」,但還是深陷于一個神秘的失憶男子,忘記所有現實上的差距,不可自拔。
肖央更不必說,他就沒活出過一點人樣子,泛濫的同情心還被騙個精光。
拆解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所背負的「救贖」,而在這個背負狀態下,逐漸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小人物」。
所以到最后大決戰,安排的方式是以三個小人物表演一出空城計,欺騙黃小蕾的鴨血火鍋店黑幫團伙。這里我個人認為有一個疑點,萬茜是個中產階級總監,當時的情感上肯定也會對劉德華有動搖,更不用提還有以為孩子被綁架這個心理背景,實在沒必要參與這種很容易就被戳破的表演騙局。但饒曉志導演偏偏就這么設計了,然后萬茜很無厘頭地去演一個死尸,撒上假血漿。
某種意義上,這種視角下能看到更深一步的人物弧光,也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在孩子和愛情之間,她做了一個更傾向性的選擇,并且實現了自己從中產、優雅的女性角色,到龍套女死尸角色的跨越。加上后面逃出后選擇返回,即使無能為力也要竭盡全力的小人物抉擇,才是這個人物完成「救贖」的必經之路。
回頭想想劉德華,從一貫以來的,非常順滑的偽裝國際刑警被戳穿,到最后沒有一點王牌特工影子的,選擇揮棒子混戰,然后被打倒。
這就是我認為的本片哲學之二:無論人物多么光鮮智慧,救贖的必經之路,都是放下包裝,化為洶涌人潮中的小人物,與命運奮戰。
三、就差那么一點點:《人潮洶涌》與《喜劇之王》終究不同
最后說回「表演」,這一點是《喜劇之王》和《人潮洶涌》的分野。
《喜劇之王》里的「表演」,不僅是尹天仇的生計,它還代表著作為演員的信仰。以及,小人物戰勝邪惡的唯一武器,最終勝利。
而《人潮洶涌》的「表演」,是「真實」和「虛假」的分界線,是偽裝的現實。所有的表演,最后都直接間接地被戳穿了。
說到底,就像肖央一樣,《人潮洶涌》在根子上并不夠信任「表演」的力量,只是以之為生計、武器,但不會是「唯一」。要是尹天仇得了一筆巨財,大概率是養柳飄飄和繼續排戲。
《人潮洶涌》讓小人物完成救贖的奮斗,最后的結局好像還是由一些小智慧(即「下副本」)呼喚而來的警察解決所有問題,某種意義上說,這其實是一種「機械降神」。而且,這種方式已經不止一次,在《無名之輩》中也是一樣。
那么從結局而論:
小人物獲得勝利的武器究竟是什么?
奮戰到底有沒有意義?
或者換個更貼近劇情的發問:故事以一場虛假的交警查車戲為起始,要如何以戲劇的方式和力量終結?
我想這個答案可能很難得到了。
引饒曉志導演回答的一段話吧:
說回來,人潮洶涌的字面意思,就是許許多多的人一起翻滾向前。要是必須跟我這個創作者扯上點兒關系,就是這許多的“無名之輩”們組成了人潮,他們跟著這世間,浪奔浪流。[1]
到最后,《人潮洶涌》其實是拍回了《無名之輩》的「浪奔浪流」。
而我認為,《人潮洶涌》里面缺少一個屬于自己的獨特回答,關于「表演」和「戲劇」意義的回答??赡芫褪侨f茜落寞地說的「就差那么一點點」,就差出精神層面的太多太多。
這個回答,正比如《喜劇之王》里:
「我養你啊!」
「我是一個演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