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網絡上屢屢爆出貪官,而且貪官們貪污的金額往往令人咋舌,其腐化的生活作風更是令廣大老百姓痛恨不已!我們現在的社會可以說對貪污是深惡痛絕的,但是在中國古代,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帝王們對貪污的看法卻不太一樣,而且他們所采取的應對措施也不盡相同,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中比較典型的幾個例子。
明太祖朱元璋
眾所周知,元朝的統治非常殘暴,而朱元璋又是貧苦人家出身,在家鄉發生旱災時,他的爸爸、媽媽、大哥、侄子等親人都活活餓死了,因為賑災的糧食早已被各級官員層層克扣,到災民手中時連稻殼都不剩了,更為可恨的是他的親人們死后,竟然沒有一寸土地可以用來埋葬他們!所以,朱元璋從小就非常仇恨元朝,同時也非常痛恨貪官污吏。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以后,特意制定了非常嚴苛的“反腐規定”:只要貪污60兩以上的官員,殺頭!殺了這些貪官還不算,還要剝了他們的皮,蒙在稻草人上,在土地廟等處進行展示,用以起到震懾作用。明初不少功臣都是因為貪污被處死的,比如說開國將領朱亮祖、朱元璋的女婿歐陽倫,還有“空印案”殺死的數萬名官員。“空印案”是因為當時制度和客觀條件造成的,其實很多官員都被枉殺了。所以說,在處理貪污方面,朱元璋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皇帝。
清高宗乾隆
乾隆出生在一個和平年代,康熙和雍正給他留下了非常好的基業,他也繼承了前輩們的思想并將其發揚光大,把清朝的政治和經濟帶入我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峰。和珅正是這段時期最能干的官員,他同時也是乾隆最信任、最喜歡的“奴才”,實際上他貪污的很多財物都花在了乾隆的身上:陪著皇帝游山玩水,購置一些古玩珍寶用來上貢等等。這樣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不需要動用國庫,也就不會被大臣們批評,于是乾隆對于和珅的貪污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還有些放縱。所以說,乾隆在放縱大臣貪污方面絕對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其實,更多的皇帝是介于兩者之間,既反感大臣貪污,但是反應又不會太激烈,畢竟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大臣(尤其是重臣)單純是因為貪污而被處死的。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的皇帝甚至還更希望看到大臣貪戀錢財。
比如說秦朝名將王翦,他在率六十萬大軍出征伐楚之前,拼命地向皇帝討要封賞,其手下人都很不理解,因為在他們眼中:王翦并不是一個重名利的人。王翦解釋道:六十萬大軍,已經是當時秦國全部的兵力了,秦王必定會產生猜忌之心,如果我討要封賞,他就會覺得我只是貪圖爵位、財物,反而會讓他更加放心。
還有一個例子,蕭何可謂是劉邦的股肱之臣(從起義開始就跟隨他了),但是劉邦做了皇帝后,覺得他的名聲太好,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太高,可能會影響自己的統治,就隨便找了個借口將他抓進獄中。蕭何后來不得已只得用貪污錢財來敗壞自己的名聲,以躲過劉邦的猜疑。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在中國古代,人們的觀念一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權力才是至高無上的,其他的都是附屬品,如土地、錢財等等。只要有權力,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財富,所以,天下的統治權才是第一位的。貪污的錢財其實和皇帝的賞賜本質上是一樣的,皇帝今天可以給你,明天就可以收回。和珅貪污了那么多錢財,嘉慶皇帝一句話,不但沒收了他的財產,還要了他的命。
所以說,古代皇帝們最在意的是他們的皇位是否穩固,至于大臣貪個污什么的,對他們來說或許根本就不算個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