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君說
字數:3216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
魏晉有竹林,有風骨,有玉山嵩嵩,有名士風流。有位皇帝,愛哭,愛甜,愛寫怨婦詩,他的名字叫曹丕。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人都以為他迫害弟弟曹植,卻不知道曹植不僅沒有受到迫害,還愛為曹丕寫贊歌。
一、七步成詩什么的都是對家造的鍋,曹植在線為他哥打call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源頭上的錯誤
七步成詩的典故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而這個劉義慶是什么身份呢?他是當時宋宗室子弟,天然站在正統立場,對于魏帝曹丕自然沒有好感,加上曹操父子二人在此書中的形象都被刻意貶低。另外,《世說新語》題材屬于志人小說,本來就不是什么正經史書,據歷史考證其中許多篇章都有明顯的虛構成分。
情理上不合邏輯
皇帝要殺人什么理由都攔不住,而曹丕知道自家弟弟擅長寫詩,卻拿人家擅長之處刁難講得通嗎?
曹丕與曹植是同母兄弟,實則感情深厚。有人認為太子之爭使二人決裂,那何至于有曹植的《侍太子坐》:
“翩翩我公子,機巧忽若神。”
曹丕死后,曹植又在《文帝誄》中寫道:
“承問荒忽,惛懵哽咽,袖鋒抽刃,嘆自僵斃,追慕三良,甘心同穴。感惟南風,惟以郁滯,終於偕沒,指景自誓。”
如此筆墨竟毫不嫌多,后面又再次高度贊揚:
仔細品品,倘若曹丕真只是一個平庸惡毒、罔顧兄弟情的人,何至于才高八斗、心高氣傲的曹植如此深切地贊美他“翩翩我公子,機巧忽若神”,以致到了“追慕三良,甘心同穴”恨不得追隨兄長,一同死去的地步。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那樣唯美凄婉的《洛神賦》現在也被史家挖掘出,疑是“托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
也就是說,曹植表面上在寫洛神,實際上在寫曹丕,就像屈原“思美人”而實際上是在“思”楚懷王那樣。
不過話又說回來,后世對諸侯王的忌憚確是真的。
鑒于前朝漢的教訓,約束諸侯王、后宮、宦官對曹丕來說勢在必行,但這種約束是針對所有弟弟。反而放蕩不羈的曹植時常被彈劾,曹丕傲嬌歸傲嬌,實處上則多有寬容,只是終究無法滿足曹植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探討兄弟二人的悲劇,源于二人立場的不同。
二、文武雙全,寫怨婦詩成名的皇帝,死忠粉眼里的“仙凡之別”
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這樣寫曹丕:
“他說詩賦不必寓教訓,反對當時那些寓訓勉于詩賦的見解,用近代的文學眼光來看,曹丕的一個時代可說是‘文學的自覺時代’,或如近代所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派。”
《典論·論文》是曹丕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文學專論: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不僅如此,曹丕在詩歌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開天辟地的,其最具代表性的成名詩歌作品便是號稱“我國文學史上最古老最完整的七言詩”的《燕歌行》。
《燕歌行》也被后人稱為怨婦詩,曹丕一共寫了兩首,都是描寫獨守少婦思念在外的丈夫,其感情之細膩,文筆之華麗,很難想象是出自一位開國皇帝之手,明代學者胡應麟曾稱贊道:“子桓《燕歌》二首,開千古妙境。”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另外,其宴游詩對山水的細致刻畫,文辭富麗,在我國山水詩的發展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作為鄴下文人實際領袖,曹丕命令劉劭等人編纂了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
與黑格爾齊名為“東西方哲學雙子星”的王夫之評價其文章為“仙品”。而在這位死忠粉眼中,曹丕與曹植之文乃“仙凡之別”。
不僅如此,曹丕的武力值也是相當爆棚,據《典論》記載:
生死逃亡——“余時年五歲。上(曹操)以四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張繡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時余年十歲,乘馬得脫。”
甘蔗論劍——“時酒酣耳熱.方食芋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愿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剿,正截其顙。坐中驚視。”
這樣多才多能的曹丕,是不是大跌你的眼鏡,超乎你的想象?
三、對手們都在開掛,但我茍成最后贏家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只怪曹丕的兄弟們都太能耐!
1. 白月光的曹昂。那位模范長兄,最后因替曹操斷后而戰亡,成為他父親心中永遠的遺憾。從此以后,當曹操看曹丕時,大概會不自覺地將這兩任繼承人進行比較。
會不會偶爾想到,如果活下來的是曹昂呢?
活人是爭不過死人的。
2. 朱砂痣的曹沖。常人的卓越如何能與天才比肩?少年天才不幸夭折,曹丕過去安慰他爸,反被一頓好罵:“我是很傷心,但你就偷著樂吧。”
“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三國志》
以至于后來曹丕當了皇帝都耿耿于懷:
3. 武力擔當的曹彰。曹彰少有勇力,赤膊搏虎,徒手伏象,頗受曹操喜愛。公元218年,率軍征討烏桓,親自上陣,大敗烏桓叛軍。后降服遼東鮮卑,所向披靡,威震塞北。
曹操贊嘆有加:“黃須兒竟大奇也!”
曹丕也承認:“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鴟銜腐鼠耳!”
4. 文學開掛的曹植。曹操曾說“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曹丕寫文“慮詳而力緩”,曹植“思捷而才俊”,曹操卻要求他們限時限題寫文章。結果,曹丕的被曹操批評太短了像沒寫完,轉而贊賞曹植的《銅雀臺賦》,封其平原侯。
如此看來,曹丕實在慘,各項均衡發展,奈何兄弟們個個都在降維打擊,九龍奪嫡都不帶這么玩兒,故不受父親喜愛。
不過最終——
曹丕成為最后的贏家,是僥幸嗎?看看他的對手,全非如此吧。
四、論敏感多情的文人與雄韜大略的君王之間的兼容性
當我讀他的《燕歌行》,感受他筆下思婦哀婉曲折的情思,我腦海里蹦出來的第一個想法卻是——這家伙特么是皇帝?
皇帝怎么不能是詩人?但無論從道理還是事實上談,敏感多情的文人都做不好皇帝。即使有曹操這樣的意外,那也是“文如其人”,詩文中盡展上位者的恢宏大氣,而這般柔弱纖麗的文風,只在梁帝和南唐后主見,而他們都是亡國之君。
不過比起前面二位,曹丕的文章里是深切的、與思婦的共情,身為勛貴子弟,他對人生中的哀戚體驗卻“遠超于同時代其他詩人(袁行霈《中國文學史》)”。
但就這,一文藝青年,他當皇帝,縱不及秦皇漢武,治國也像模像樣。
為什么?
我查閱了有關曹丕的生平,思來想去,才敢下結論:
我始終堅持曹丕不適合做皇帝,但他可以學,可以去努力。他不是天生的政治家,就像同曹植比,他不是天生的文學家,同曹彰比,他不是天生的軍事家。
起文雖然“慮詳而力緩”,但最后照樣能卓越非凡。
歷史從來不看天賦,只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