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養育一個孩子其實是不容易的,除了要滿足孩子基本的生活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他們培養成人。
(圖片來源網絡)
對于父母來說,掙錢給孩子一個物質條件寬裕的家庭是不需要過多猶豫的事情,真正讓他們苦惱的其實是如何培養孩子。因為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們除了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更想讓孩子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和您聊一聊——
作為家長,最應該培養孩子的品格是什么?
親媽認為
我們認為最應該培養孩子的“自處能力”——能打理好自己的時間和情緒的能力。能夠“自處”的孩子長大以后至少會保持良好的教養、不會成為“禍害”。
不論孩子還是成年人的世界里,幾乎所有打擾別人的“壞習慣”都和缺乏“自處能力”相關。小時候“不懂事”、專挑大人談工作時大喊大叫的孩子,戀愛中自己待不住、恨不得24小時追蹤對象行蹤的年輕人,帶孩子時見不得孩子閑著、上一分鐘喂水下一分鐘喂飯“無事忙”的老人……
(圖片來源網絡)
親媽建議
首先,孩子培養自處能力要面對的第一個情緒是:無聊。孩子的精力比較旺盛,所以在很多時候,他會覺得無事可做,會找一些事情來平衡無聊的感覺。這對于成年人來說并不是困難的事,因為成年人可以閱讀、可以去看電影、可以有一些社交活動,但是對于兒童來說,在沒有正確的引導的情況下,這種無聊情緒他們很難抒發。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設定目標,讓他自己去完成。不管用什么方法,達成目標就可以,過程中不要做太多干涉。
我們建議在孩子五歲前,家長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正常看護即可。在孩子獨立玩或者做游戲時,家長不要去打斷他(例如:一會喂水、一會遞毛巾,一會又問吃不吃飯),讓孩子形成一個自己處理問題的程序。家長在這個時候注意觀察孩子,不要坐到一邊一直刷手機。在觀察孩子的同時,逐漸地,家長就會發現自己孩子獨特的解決問題的優勢是什么,保持專注力的時長是多久等小細節。有的孩子天生注意力比較渙散一些,有的孩子天生抑制神經就發育的比較好,但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孩子天生能管理好自己的專注力。
親媽總結
家長在給孩子選擇一些學習課程時,不以教為目的。我們判斷孩子情商或能力培養課程好壞的標準就是看會不會打破孩子自我自處能力的培養。比如很多人鼓勵用定時器來讓孩子完成一個任務,但實際上對于一個孩子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問題,每個孩子的學習和處理新生事物的程序是不一樣的。有一個孩子三分鐘能處理完一個問題,另一個孩子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處理同樣的問題,因為每個孩子先天的遺傳基因不一樣。這種標準化的所謂時間管理教育,其實往往會打破孩子幼年期的這種自處能力。
家長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安全的前提下,其實保護孩子的自處能力,一個最重要也很容易做到的原則就是不打擾。在隔代育兒中,爺爺奶奶有時候會過度保護孩子,會打破孩子專注于處理一些事情的自主程序。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在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最好做到不打擾。 當發現孩子處于無聊、無事可做的狀態時,家長不要急于給出解決方案,而是先讓孩子自己想想:這段時間可不可以自己看書或畫畫?給孩子一個紙和筆畫一畫,或者是給他一個比較簡單的玩具(比如:很簡單的積木讓他去拼一拼)。慢慢地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自己這種無聊的情緒。
(圖片來源網絡)
家長在做到了“不以愛的名義和教育的名義去打擾孩子”之后,孩子就會形成不打擾別人的習慣,他就會知道,遇到自己無聊、無事可做的時候,還可以找一點事情去做。比如說家長帶孩子外出旅行當中,有好多孩子會覺得很無聊,家長完全可以給準備一點很簡單的小玩具,而不是讓孩子無聊到不停的喊叫、不停的吃東西。在日常生活當中,家長一定要注意給孩子提供一些打發無聊時光的材料,材料怎么用完全可以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
能夠容許孩子自己呆著、不打擾孩子的大人才能培養出自處能力,容忍孩子笨拙、不要等不及看結果就出手相幫……只要大人多一點點耐心,就會給孩子留下學習“自處”的空間。
本期親媽學堂就和您聊到這里,期待與您下次相遇。
“親媽學堂”致力于做好育兒的“最后一米”——將海量的育兒知識轉化為每天的“日常行動”。幫您既懂得育兒道理,又能過好帶孩子的每一天。讓我們一起努力,用更好的自己給孩子更好的現在。
如果覺得有用,請果斷收藏和轉發給你身邊有需求的人哦!
更多精彩回顧:
女人到底是該出外賺錢還是在家陪孩子成長?
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為什么有的女人離婚后對她自己生的孩子不聞不問,好像從來就沒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