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17日
“繪畫事情——何多苓的藝術歷程”
于成都市美術館A區開放預展
(A1·A2·A3·A4展廳)
歡迎各位觀眾前來觀展
三歲學畫 七歲發表雜志
真天才從不畫“火柴人”
他3歲開始畫畫,7歲在雜志上發表作品,10歲在國際兒童比賽中獲獎。
何多苓,一個天生就會畫畫的人。

2022年
何多苓在工作室創作《幽人獨徘徊》
1948年,春意盎然的四川成都,誕生了一位不平凡的孩子。在一個標準的書香家庭里,母親學古典文學,父親是經濟學家,孩子卻拿起畫筆,開啟了他的繪畫人生。

《成阿鐵路通車了》
紙本彩鉛
1955年
7歲時,不知“成阿鐵路”為何物的何多苓,用他的想象畫出了正在通行的車輛。從這幅畫里不并排的四個輪子和歡呼跳躍的人群中,就已經能窺到一些有些歪斜的透視和不尋常的人物形象——較之同齡人使用“丁老頭”口訣(一個丁老頭兒(鼻梁),借我倆煤球兒(眼睛),我說三天還(抬頭紋),他說四天還(嘴)……)畫出的簡筆人物。
10歲時,他參加了亞洲兒童繪畫比賽,并以一幅描繪割草喂羊的《我們愛勞動》獲獎。未經名師指點的他,“無師自通”,在畫人物時使用了帶有透視、3/4的側面的畫法。
后來很長時間,何多苓都只將繪畫作為一件好玩的事情,沒有去考美院附中學美術,選擇在成都七中學習。不過他偶爾也會在同學家畫鳥類圖譜,在玻璃上畫畫,編故事畫幻燈片……
直到1969年,何多苓接受知青政策安排,到大涼山插隊。

1969年
何多苓在四川涼山州插隊
感悟自然生活 煉心學藝
十年苦學終成畫壇新星
何多苓自述道:“這是我覺得最好的時光。”

1984年
何多苓重返涼山
作為在農村和山區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鄉土生活給予了何多苓極大的教育和啟發。
不少同學覺得插隊生活苦,但何多苓卻為荒莽壯美的自然風光所沉醉。
藍天白云,遼闊的土地,他在田野荒原與山間農村聽風濤、眺遠山,盡情感受自然之美。那三年的經歷像是一種修行,讓他在大自然中感受自己,感受自己的重要性,也許從那個時候,就已經奠定了他后來無拘無束的、詩意、自由的藝術風格。

藍鳥
布面油畫
1984年

鳥飛絕
布面油畫
2020年
因緣巧合之下,1972年,何多苓進入師范學校的美術班(準備上的音樂班沒開)學習,走進了美術的職業生涯,一年后成為幼兒師范學院的一名美術老師。此時他25歲,后來的4年期間,他結婚生子,似乎要這樣安穩地度過一生。
1977年,四川美院恢復招生,且將考試年齡限制在了30歲內。29歲已小有名氣的何多苓決定抓住最后的機會,報名考進了美院油畫系,1979年通過研究生考試,于1982年畢業。

1979年
何多苓與戴嘉林、王亥、唐雯
在這5年間,他接受了美院的系統且專業的教學,自主學習、篩選。雖然在專業上還處于不成熟的階段,藝術目標還比較朦朧,但由于有豐富的生活土壤,有對藝術的一片赤誠之心,終于在畫壇上初露頭角,甚至有許多在校期間的畫作,都被人撬開寢室門偷走、賣掉。
畢業那年,他的一幅《春風已經蘇醒》被選為《美術》雜志1981年第十二期的封面,該畫作還去往巴黎盧浮宮,參加了“法國春季沙龍展”,一舉成名。

春風已經蘇醒
布面油畫
1982年
四十年從藝生涯
更多嘗試未完待續

1983年
(左起)周春芽、汪建偉、張曉剛、何多苓攝于成都畫院
從美院畢業后,何多苓接受人事局安排分配到成都畫院就業、退休,再到建立自己的工作室、美術館。在這四十年間,游覽各國各地,回憶、再尋故土,創作出《青春》、《雪雁》、《帶閣樓的房子》、《烏鴉是美麗的》、《亡童》、《小翟》等無數經典作品,許多作品為中國美術館、福岡美術館,龍美術館等海內外藝術機構和收藏家收藏。

青春
布面油畫
1984年

烏鴉是美麗的
布面油畫
1988年
在4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并不向往所謂的“中心”,甘愿在“邊緣”堅守自己的藝術之路。遠離“中心”的喧囂、紛雜與制約,他反而可以心無旁騖地走進自我,僅聽憑美的呼喚在藝術之境中或疾走或徐行,在隨心所欲的自由與瀟灑中抵達自我定義的中心。他被認為是具有杰出才能的現實主義畫家。這現實主義,是“哀傷而抒情”的。何多苓正是這哀傷、抒情的現實主義油畫的代表人物,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青年人。


何多苓工作室
2022年,已74歲的何多苓坐在工作室,表達了自己的心愿:“想越畫越好。”作為已獲國內外多項榮譽,帶出無數優秀弟子的業界大師,他仍然想要尋求繪畫上的進步,盡可能在技法上體現他的新的想法——作為一名中國畫家,體現中國傳統、中國畫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喜歡傳統,卻不學國畫,也不練書法。畫著油畫,心里卻想著郭熙、馬遠、倪瓚,想著八大石濤徐文長。甚至,眼前也能看到他們。他寫道:“沒有技術壓力——我把形體和色彩都壓縮到最低限度。前者有時近乎抽象,后者近乎黑白。畫著油畫,心里想的卻是水墨,是文人畫。”

2022年
何多苓房前的花園
何多苓,也許是這世界上最自由的畫家。

審稿:曹箏琪娜
校稿:韓雨嶺
文稿/編輯:李晶潔

作品推廣 · 收藏 · 國際展覽 · 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