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擬清退20名研究生(含14名博士生)的消息,再一次攪動了人們的神經。因為就在上個月,南京醫科大學才發布了類似公告:決定對超過學習年限的24名研究生作學籍清退處理,其中有16位是博士研究生。時間再往前推幾個月,2021年1月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布信息:6名2012級的博士研究生已超過最長修讀年限,經研究不再保留學籍,按退學處理;武漢科技大學對多名博士、碩士、在職碩士研究生予以退學處理,其中含3名博士研究生;河海大學發布公告,一次性清退125名博士研究生。
不少人就此推論,博士研究生想要順利畢業越來越難,甚至有人認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在從“嚴進寬出”,變成“寬進嚴出”。我們承認,現在的博士,想要在正常學制年限內順利畢業,是越來越難,但這與部分高校清退一些博士生關系不大。從高校公布的信息看,被清退的“超期”博士生,很多都是“高校無法聯系上學生本人”,說明清退對象根本沒有繼續完成學業的意愿。如果有意愿,個人勤奮一點,再加上老師的幫助,基本都能順利畢業,只是這個過程比較痛苦而已。所以,我們應冷靜理性地看待高校“清退博士生”,不要過分渲染,也別販賣焦慮。1)研究生學習年限“超期”被清退,一部分是被動的,更多的是主動的在讀研究生被清退,如果原因是“超過最長學習年限”,很大可能是個體主動選擇離校。他們或是因為在事業上有了較大的成就,自認為沒必要再在學歷教育上花時間;或是因為家庭變故、客觀條件不允許,主動放棄學業。倘若是因為個體學習能力不足導致“超過最長學習年限”,學校在發布清退公告時就不會強調“所在培養單位經多種途徑無法聯系上學生本人”。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該校有1300多名博士研究生,就算每年都清退十幾個博士研究生,也不過占博士研究生總數的百分之幾。這么低的清退比例,更像是一種自然淘汰,跟管理嚴不嚴格關系不大。學校也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抓幾個典型,“殺雞儆猴”。碩士研究生的清退比例就更低了,還是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為例,該校有8000余名碩士研究生,即便每年清退6名碩士研究生,淘汰率也僅有2.2‰左右,如此低的淘汰比例,相當于沒有淘汰。以前考大學難,考上了大學,只要老老實實學習,不干壞事,肯定能順利畢業,那時候叫“嚴進寬出”。現在考大學容易,很多省份的高考本科達線率已經超過40%,甚至超過50%,而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整體上沒有大的變化,本科生被清退的案例極少發生,大家仍是“邊玩邊學”也可以順利畢業。極個別本科生會因為“課程學習不合格,或犯下了嚴重的錯誤”而被學校清退。在大多數高校,本科生的清退率不超過千分之一。按照常人的邏輯,淘汰制是激發人們學習潛力或工作動力的重要機制,因此很多人建議把當下“寬進寬出”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變為“寬進嚴出”,通過淘汰一部分不合格的學生來提升高校培養質量。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專家學者。比如著名教育學者熊博士就曾表示,當前幾乎所有高校(本專科院校)都是重學術研究、輕教學,人才培養方面,只是不斷地提高就業率,而不是花精力提升培養質量。熊博士認為,應該實行更加嚴格的淘汰制度,大學的平均淘汰率應該至少達到百分之十,才能實現提高培養質量的要求。可是在高校實施淘汰制,哪有那么簡單。別說淘汰10%的學生,就是淘汰1%也很不容易。按照現行的教育體制,一名大學生若被退學,就意味著失去了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當然,被退學的大學生可以通過重新參加高考再次進入高校,然而這個過程不僅費時費力,難度還非常大。絕大多數被退學的大學生,以后的人生之路都將走得極其艱難。再者,如果高校真的按照10%的比例淘汰學生,肯定會遭到來自各方的壓力,家長會瘋狂為孩子求情;社會人士則會提出質疑:為何會出現這么多退學的學生?是不是平時教育教學不嚴格?“寬進嚴出”是發達國家普遍實施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在發達國家,大學招生實行自主申請制度,轉出和轉入申請可以隨時進行。不僅是不合格的學生被退學,對學校教學方式不滿,或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的大學生也可以主動申請退出、轉學,他們可以再次申請到其他高校繼續學習。綜上,國內暫時沒有嚴格按照培養目標淘汰不合格大學生的環境,也沒有建立相應的體制,高校不會淘汰所謂的“學習不用功”的本科生。鑒于此,大家就不要抓著個別案例不放,也不要再借此制造緊張氛圍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