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9月新生即將入學時,時任紡織系黨總支副書記的劉燕蘋老師對我說,來我們系做班主任吧,供熱通風883班學生要報到了還沒找到班主任。我說,好啊。反正當時我也是一個人,正想找點事充實生活和鍛煉自己。就這樣我和該班40多位學生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個時候我已經有4年教齡,平時和學生接觸也比較多,自認為做個合格班主任應該沒問題。當年雖然我已成家,但是愛人還在老家承德工作,我的空閑時間比較多,所以一有空就往學生上課的教室或者宿舍跑,幾乎每天都與學生見面,我的單身宿舍里也經常擠滿學生。到了周末經常有一群活躍分子和班干部跑到我房間一起開伙或者蹭吃喝。大家可以想象好幾位男女學生和他們年輕的老師背靠墻擠坐在一張床上的場景,大家一起聊天談心很開心。記得有一次大概是元旦一類的節日,一群學生和我一起亂七八糟坐在力學教研室辦公桌和椅子上聊天守歲,大家聊了一夜。可以說我和這些只比小幾歲的學生建立了很好的關系。
后來劉老師看我干的還不錯,就悄悄跟我說了實話,原來這個班里有十幾位走讀生,也就是高考成績低一點,但是個人有點社會閱歷、家里又有點關系,不用住校的學生。知道底細的老師擔心班級規模大人又不好帶,所以沒人愿意當這個班主任。我的想法和他們不同,學生多可以一次多交一些朋友,走讀生或許不好管,但是能力肯定更強一些,所以知道底細后我的積極性更高了。說實話,這批學生剛入學時是有點松散,獨立性或者野性略為大一些,但也沒覺得不好管理。我采取抓兩頭的方法穩定隊伍,通過組織集體活動增強凝聚力,通過尋找勤工儉學集體勞動掙班費來增加班級活力,第二年這個班就被評為優秀團支部和先進班集體,足球比賽一直都在系冠亞軍之間。我本人也被評為優秀班主任。進入大三時,班級居然有十幾位同學分別進入校系兩級學生會擔任領導,幾乎占了兩級學生會的小半壁江山,而在第三年,本人也被任命為校團委書記,這個職務或許與我正在擔任的教工團總支書記身份以及班主任生涯不無關系。
這是一屆專科生,三年的時光非常短暫,似乎大家的手還沒有焐熱就迎來了畢業季,我覺得畢業送別應該成為每位學生在校生活的畫龍點睛之筆,應該永遠刻畫在同學們的腦海里。所以,每一位學生離開鄭州的時候我都和留下來的學生們一起送到車站。那個時候交通還比較落后,大家知道以后還能見面但又說不準何時能再見,一個個恰似生離死別一樣哭得稀里嘩啦,然后一轉身,留下來的人又能擁抱在一起笑得格外燦爛,我想,這是我能為同學們引導醞釀的最大的精神財富了。還記得在畢業聚餐時,我送給通風883班同學一首詞:
《臨江仙》
送通風883班學友
1991.6.23
本是東西南北客,
隨緣化做同窗。
鄭州紡院試鋒芒。
三年相與處,
一別復八方。
萬里河山千古月,
人生聚散尋常。
相約十載論滄桑。
田園撫落日,
宦海舉朝陽。
雖然畢業前我說了“相約十載論滄桑”,但是大家總是想多聚幾次。到目前為止,十年、二十年聚會在鄭州,十五年聚會在泰山,二十五年聚會在蘇州,每一次聚會我都參加了,而且每次聚會前幾位主要召集人都會反復和我磋商,就好像我這個班主任一直到今天都沒卸任一樣。話又說回來,我是真心喜歡班主任這個角色,讓我結交了一輩子值得信任的朋友,這個班沒有出什么大富大貴之人,但是基本上都做到了衣食無憂,而且絕大多數都屬于既腳踏實地又積極進取類型。還記得十五年聚會在泰山頂上住宿時,一群人醉醺醺的暢聊通宵等待日出,這種機會不是輕易可以得到的,一個人一輩子能有幾次醉的如此輕松坦誠呢。
老婆孩子調到鄭州后,和學生們在一起的時間并沒有明顯減少,學生們和他們的師母及小師弟都相處的非常愉快,因為年齡差的問題,我常常勸學生們改口,但是大家都叫的很自然。前幾年愛人病重,很多學生跟著一起操心,還私下組織了募捐,真的讓我十分感動。因為無以回報,二十五年聚會后我把珍藏的幾百幅照片整理后,編輯制作了一本紀念冊送給大家,在紀念冊的最后引用了問鼎中原同學為蘇州聚會填的一首詞:
《一剪梅》
賞姑蘇聚會照片感懷
2016.10.22
遠去中原廿五年。
歲月匆匆,
過客遷遷。
幾多回味撼心田,
送別依依,
題賦篇篇。
且喜姑蘇聚會燃。
煙雨濛濛,
珠翠連連。
小橋流水映荷蓮。
吳語儂儂,
詩意綿綿。
盡心盡力做一個稱職的班主任,讓老師和學生帶著溫暖走進彼此的心里,對于雙方來說,都是增加了一筆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我很自豪也很幸運,曾經擔任并且一直沒有卸任供熱通風883班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