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
原告吳先生是河南省正陽縣真陽鎮居民,在該處經轉讓獲得一棟房屋,并取得該房屋的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因正陽公園項目建設,該房屋被征收。正陽縣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以下簡稱“正陽縣城管”)于2017年4月18日第一次向吳先生作出《限期拆除決定書》。因吳先生并未自行拆除其房屋,同年7月3日,吳先生再次收到正陽縣城管作出的限期拆除決定書。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決定書下達當日,正陽縣人民政府就將其房屋拆除。 房屋拆除時,吳先生既沒有看到征地公告,也沒有簽訂拆遷補償協議。 為了更好更及時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吳先生特委托圣運律師,將正陽縣人民政府告上法庭,請求確認其強制拆除其房屋的行為違法。
被告正陽縣人民政府在庭審過程中曾辯稱已經簽訂了《房屋拆遷補償協議書》,但是法院經查明,該協議書是在強制拆除吳先生房屋之后才簽訂的,與強拆行為無關。
法院經審理支持了吳先生的請求,認為被告違反了征地拆遷程序,最終確認被告正陽縣人民政府強制拆除原告房屋的行為違法。
法律分析
本案的焦點主要在于被告是否遵循了“先補償后拆遷”的原則,以及強制拆除房屋的法定程序是怎樣的。今天圣運律師將為大家詳解本案。
一、未簽訂補償協議不能強拆!
征地拆遷正常的模式應該是雙方先達成協議,拆遷方再進行拆遷,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拆遷方在雙方未達成協議時就強拆的情況,這無疑是違法的,被拆遷人可以請求法院確認其強拆行為違法并獲得合理補償。
法律規定房屋征收部門與被征收人在征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時,由有關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補償決定。由此可見,即使雙方不能自愿達成協議,也得在有關部門作出補償決定后才能拆遷,拆遷方萬萬不可自作主張在被拆遷人補償款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就強拆了其房子。
此外,法律還規定房屋征收應先補償、后搬遷。為什么“先補后拆”?這是給對拆遷后補償款落實狀態存有疑慮的被拆遷人吃了顆定心丸,避免房屋被拆卻拿不到補償款甚至‘拆了舊房沒新房’的局面。因此,圣運律師還要提示大家,當補償協議中有關于“先拆后補”的條款,被拆遷人一定不要輕易簽字!因為遭遇拆遷時,只要房子在,我們就有與拆遷方就補償款談判的籌碼,一旦房子在簽訂補償協議之前就被拆了,提高補償款將難上加難,被拆遷人往往處于“反正房子已經沒有了,補償款就這些,簽不簽就看你要不要補償款”的無奈境地。最后被逼無奈接受低補償。
本案中,被告雖然提交了與原告簽訂的《房屋征收補償協議書》,但是是在強制拆除原告房屋后簽訂的,明顯違反了“先補償后拆遷”的規定,因此被告的行為是典型的未與原告就房屋征收達成補償協議之前就強行拆除原告房屋的違法強拆行為,應確認違法。
二、強拆這些程序不可少,否則將面臨違法,被拆遷人也可請求賠償!
房子乃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國家為了保障被拆遷人有家可歸,對征地拆遷程序作出了嚴格的規定。在圣運律師代理的各項案件中,最常見的就是違法強拆。抓住強拆違法點,是在訴訟中制勝的關鍵一步,被拆遷人應當注意以下強拆程序:(1)發布征收土地公告,告知農民要征地;(2)作出限期拆除決定書,告知當事人先自行拆除;(3)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對征地、拆遷等事宜不復議不訴訟又不拆除的,作出強制執行決定;(4)催告當事人拆除房屋;(5)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除。
舊的《城市房屋管理條例》被廢除后,司法強拆逐漸取代了行政強拆。被拆遷人尤其要注意的是除了拆除違法建筑,行政機關不再有強制拆除的權利,而必須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除。對于被征收人在房屋征收補償決定確定的搬遷期限內不搬遷的,由有關市縣級人民政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在被征收人和拆遷方未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只有一種強拆是合法的,那就是拆遷方報請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補償決定書,被征收人不起訴的,拆遷方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搬遷,法院審查后裁定準予強制執行的,市縣政府才能組織實施強制搬遷,只要雙方未簽訂補償協議而被強拆的均屬于違法強拆。
本案中,正陽縣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在作出限期拆除決定書的當日,被告正陽縣人民政府立即拆除了原告的房屋,既未在作出限期拆除前發布公告,也未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是一次徹頭徹尾的違法強拆,最終,在圣運律師的委托下,吳先生獲得本案勝訴,法院最終作出以上判決。
典型意義
隨著城鎮化建設不斷深入,城市棚戶區改造步伐加快,涉及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和拆遷案件越來越多。但在圣運律師代理的案件中,不少開發商為了節約成本,采用“先拆后補”的方式進行拆遷,這是極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采用“先補償后拆遷”的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護被拆遷人的利益,避免房屋被拆卻拿不到補償款甚至‘拆了舊房沒新房’的局面。當補償協議中有關于“先拆后補”的條款,被拆遷人一定不要輕易簽字!如果拆遷方在簽訂補償協議之前就拆除了房屋,無疑是違法的,被拆遷人此時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切不可自認倒霉簽訂低補償協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