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要點
1.若被征收人提起行政訴訟時,補償安置協議中約定的臨時安置時間早已期滿,行政機關仍沒有交付安置房,被征收人要求法院判決行政機關履行補償安置協議,交付安置房屋的訴訟請求應當予以支持,而不能以安置房尚未開始建造,行政機關并未拒絕履行補償安置協議為由予以駁回。
2.若行政機關結合房屋租賃市場實際情況對臨時安置費標準進行上調,為滿足被征收人的基本居住需要,確保被征收人的生活質量,一直未能取得安置房的被征收人有權要求按照上調后的標準支付臨時安置費。
3.補償安置協議雙方僅對未按期支付各種補償費用的違約責任進行了約定,對于交付安置房的時間以及逾期交房的違約責任井未進行約定,在行政機關超過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約定的臨時安置期限,仍沒有履行交付安置房屋的義務時,應當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由行政機關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對于違約責任的具體承擔方式,可以根據被征收人因長期未被落實安置房受到的實際損失酌情予以確定。
【基本案情】
2013年4月7日,施某某與甲區政府成立的臨時機構某綜合整治項目指揮部簽訂了《征收住宅房屋產權調換補償安置協議》,該協議約定:施某某于 2013年 4 月15日之前搬遷完畢,甲區政府為施某某安置房屋面積124.38 平方米,臨時安置期限 36個月(2013年4月15日至2016年4月15日);過渡費按照施某某有證建筑面積每平方米 12 元/月支付;甲區政府未按照約定支付各種補償費,自違約之日起每日按房屋征收總額的 3%支付違約金。過渡期結束后,甲區政府依照安置方案規定,對施某某過渡費進行了翻倍發放(每平方米24元1月)。2018年4月26日,S省乙市人民政府作出鄭政〔2018〕28號《關于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國有土地使用權收回有關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28號《意見》),該文件規定,在臨時安置期間,按被征收房屋建筑面積每平方米每月30元的標準發放給被征收人臨時安置費,不足 1800 元,按照 1800 元發放,該文件自下發之日起實施。施某某起訴請求判令甲區政府展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向其交付安置房屋,按照28號《意見》確定的安置費標準向其補發 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的過渡費及至本案安置終結的過渡費,并按照每日房屋征收補償總額的千分之三支付違約金。
【爭議焦點】
一、交付安置房屋的問題
補償安置協議中約定的臨時安置時間早已期滿,安置房尚未開始建造,被征收人要求交付安置房,是否能以行政機關并未拒絕履行補償安置協議為由予以駁回。對此,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雖然地方政府尚未開始建造安置房,但其并未拒絕履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并未約定過渡期結束后,即應當交付安置房屋。因而,對要求履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交付安置房屋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另一種觀點認為,根據補償安置協議的約定,政府一方負有交付安置房的義務,而且案涉補償安置協議中也明確約定了臨時安置期限。臨時安置期限早已期滿,被征收人要求法院判決地方政府履行補償安置協議,交付安置房屋的訴訟請求應當予以支持。
二、臨時安置費支付標準的問題
若行政機關結合房屋租賃市場實際情況對臨時安置費標準進行上調,臨時安置費應當按照原安置補償安置協議中約定的標準還是上調后的標準進行支付。對此,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上調過渡費的文件明確規定自下發之日起實施,補償安置協議簽訂的時間遠早于文件出臺的時間,在協議未經確認違法撤銷的情況下,按照協議約定履行并無不當。且在過渡期結束后,政府已按照協議約定翻倍發放過渡費。因此,不應當按照上調后的標準進行支付。
一種觀點認為,上調過渡費系結合當前房屋租賃市場實際情況,為滿足被征收人的基本居住條件,確保被征收人平穩過渡,對臨時安置費的給付標準作出的具體明確的規定,由于政府一直未給被征收人安置房屋,因此,應當按照上調后的標準支付過渡費,以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
三、逾期交付安置房的違約責任問題
補償安置協議雙方僅對未按期支付各種補償費用的違約責任進行了約定,在行政機關超過補償安置協議約定的臨時安置期限,仍沒有履行交付安置房屋的義務時,行政機關是否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對此,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若政府已按照協議約定的安置補償費標準按期足額發放,并不存在違約的情形。且補償安置協議中僅對于過渡期限進行了約定,不能得出應當何時交房的具體日期。考慮到上浮過渡費支付標準已經可以彌補被拆遷人的過渡期間的損失及正常的房屋租金支出,故政府無須承擔違約責任。
另一種觀點認為,安置補償協議中已經明確約定了臨時安置期限,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政府應在臨時安置期限屆滿后及時履行交付安置房的義務,政府遲遲未履行該義務,應由政府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對于違約責任的具體承擔方式,可以根據被征收人因長期未被落實安置房受到的實際損失酌情予以確定。
【裁判結果】
一審:駁回訴訟請求。二審:甲區政府向施某某支付2018年5月至 2019年1月的過渡費5597.2元。
【評析】
再審申請人施某某的訴訟請求實際為三項:一是請求判令甲區政府履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向其交付安置房屋;二是按照28號《意見》確定的安置費標準向其補發 2018年5 月至2019年1月的過渡費及至本案安置終結的過渡費;三是按照每日房屋征收補償總額的千分之三支付違約金。
一、行政機關應當按照補償協議的約定交付安置房屋。
根據補償安置協議的約定,政府一方負有交付安置房的義務,而且案涉補償安置協議中也明確約定了臨時安置期限。臨時安置時間早已期滿,被征收人要求法院判決地方政府履行補償安置協議,交付安置房屋的訴訟請求應當予以支持,且應當在判項中載明。
本案中,二審均認為甲區政府具有交付安置房的義務,但認為甲區政府并未拒絕履行協議,只是因為案涉項目拆遷尚未清零,原址回遷的安置房尚未開始建造,甲區政府雖然積極推進安置房項目進度,但目前客觀上不具有交付安置房的條件。且認為協議中并未約定過渡期結束后,即應交付房屋,因此,二審均在認定部分說明甲區政府應盡快履行交房義務,但在判項中對于再審申請人要求履行案涉補償安置協議、交付安置房屋的請求不予支持。
根據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的約定,行政機關負有交付安置房的義務,而且案涉補償安置協議中也明確約定了臨時安置期限,被征收人提起行政訴訟時,臨時安置時間早已期滿。被征收人要求法院判決行政機關履行補償安置協議,交付安置房屋的訴訟請求應當予以支持,且應當在判項中明確載明,不能以客觀上不具有交付條件而對該項訴訟請求予以駁回。否則,被征收人將無法通過司法途徑救濟自己的權利,從另一角度看,也是縱容了行政機關拖延履行協議義務。
二、在一直未交付安置房的情況下,被征收人有權要求按照提高的臨時安置費標準來具體支付臨時安置費。
一般情況下,地方政府對于臨時過渡費的標準有相應的規定,在補償安置協議中,會根據當地的規定對臨時過渡費約定具體的數額。補償安置協議中一般還會約定超過過渡期限的,雙倍支付臨時過渡費。行政協議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對于過渡費的發放標準應當按照協議約定來履行。但存在特殊情況,當地政府結合房屋租賃市場實際情況,為滿足被征收人的基本居住需要,確保被征收人的生活質量而對住宅房屋臨時安置費標準作出調整,調整之后的標準高于協議中約定的雙倍支付的標準。在超過臨時過渡期后,因安置房長期未落實導致被征收人遲遲不能人住的情況下,為了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在上調臨時過渡費標準的文件下達之后,對于在文件下發之前未安置完畢項目的被征收人,地方政府也應當自文件實施之日起,按照上調之后的標準發放臨時過渡費,而不應該以雙方已經對過渡費進行約定為由,執行原約定的標準。即在約定的標準與之后規定的標準不同的情況下,應當考慮到安置房長期未落實給被征收人實際上帶來的各種不便與損失,而且約定的標準也是針對當時的房屋租賃情況制定的,之后,隨著房屋租賃市場價格的變化,臨時安置費作出相應的調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采用更有利于保護被征收人合法權益的標準來執行合情合理。
三、行政機關逾期交付安置房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補償安置協議雙方僅對未按期支付各種補償費用的違約責任進行了約定,對于交付安置房的時間以及逾期交房的違約責任并未進行約定,在行政機關超過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約定的臨時安置期限,仍沒有履行交付安置房屋的義務時,應當根據 《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由行政機關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對于違約責任的具體承擔方式,可以根據被征收人因長期未落實安置房受到的實際損失酌情予以確定。
從協議約定內容來看,雙方僅對未按期支付各種補償費用的違約責任進行了約定,對于交付安置房的時間以及逾期交房的違約責任并未進行約定。但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第3條第2款明確約定臨時安置期限為 36個月,自2013年4月15日至2016年4月15日。《行政協議案件規定》第27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協議案件,可以參照適用民事法律規范關于民事合同的相關規定。”《合同法》第61條規定:“合同生效后,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該法第62條第(4)項規定:“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準備時間。”
依據上述規定,安置房交付期限可以根據臨時過渡期的相關約定來確定。行政機關已經超過了案涉補償安置協議約定的臨時過渡期,至今仍沒有履行交付安置房屋的義務。《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屨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因此,行政機關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第四巡回法庭疑難案件裁判要點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