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句體味,讀道德經四原則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通行本)
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帛書下篇,道經,四十九篇。)
解釋這兩句話其實不難,字面意思,查一查很簡單,但浮于表面,不得深入。真要內涵挖下去,就一“道”到底了,這就不是那么簡單了。
這幾個字實際上是道的一個點,由點到面,由面及體,是一條通往道的路徑,從這幾個字其實就可以體味到“道”。
先說一下,我自己感悟,讀道德經需要注意幾個事,總結起來有“四個注意”,才不容易出偏、出錯。
第一,就是從根本上看。整個道德經都是用來解釋“道”的,目的就是讓人感悟道。道,大象無形,無論怎么說都像是管中窺豹、盲人摸象,一說就只能得其一隅,無法不出偏,所以道德經就是從方方面面去想辦法描述道的“韻味”。無論如何去解釋文中的言語,必須得明白都是在說“道”,道的體性相用,是分別說,無論衍生出多少現象和說法,但仍然說的是一個道,是一體多面的,根上是一個,不是有很多的道。道本渾然一體,但一落文字,就只能分角度去描述。緣起性空,萬法皆自性空而緣起,根上皆是空,也是這個意思。一定要把握整體,由點知面,由面及體,要尋路而入,別停在表面上,別執在一偏上。
第二,之所以說“韻、味”,就是因為言語有其極限,而言語本身是思維、邏輯的產物,思維邏輯是后天認知的產物,也就是說后天的認知是有極限的,思考是有極限的,邏輯是有極限的。之所以有藝術(書法、美術、音樂等等)出現,就是因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思維邏輯語言在很多時候是表達不清楚的,就如音韻、味道一樣,本來就很難感知清楚,好像滑不溜手,越用力越跑(這就是非用邏輯去拆解道的感覺),只能用意(心領神會),切忌用力。如此這般,當然是怎么說都是說不全面、精確,不可說不可說,非親自體驗不可,個中滋味,冷暖自知。
第三,老子五千言,大體寫在西周東周時期。我們常說的春秋戰國時期,其實是東周時期的別稱,正史上都是寫東周。周朝用的是金文(也有甲骨文在用,跟商一樣,尤其周早期),金文是指殷商時期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因為“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做“金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
司馬遷說:(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這說的老子大概在周衰落的春秋末期。
民國時候,著名學者呂思勉在他的名著《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寫到:今《老子》書詞義甚古,又全書之義女權皆優于男權,俱足征其時代之早。(按此說,至少老子成書不應是東周末期,按周的中早期去理解也未嘗不可。)
不管周早期還是晚期,都用的是金文,早期更偏向于甲骨文,字的本義。那時很多古字、詞,都沒有后來的引申義,比如道法自然,法不是效法,是直于…,與什么是一致的,沒有后天的有為,而是先天如此的意思;“自然”也不是“大自然、自然界”的意思,而是“基準或標準就是這樣的”大概意思,合起來就是“道本來就是這樣”,佛說“本來如是”也是此意。類似于公理,不得思量,沒有思議,本就是道理,就是根本了。(“天道”中有一句臺詞就是“本來如是,道法自然…”連著說的,其實就是這一個意思重復了兩遍,劃重點。)我開始看道德經時也犯過這種錯誤,用后來(如元明清時期)發展出的,甚至現代的字義去理解,當然是錯的。至少這個意思得在周朝時期有被用,才能選擇。所以讀道德經,不說一字一考究吧,但關鍵字,確實得一字一查,必須明白創造出這個字時的本義和金文時期的意思,好在也不難查。然后本著道的根本去體會這個字、詞、句的意思。
第四,關于版本,現今,道德經有三個版本,即傳世版、帛書版、楚簡版。有些文字改了,但還是原意,最多只不過說法角度有變化;但有些改的,意思就變了,這就需要對照勘誤了尤其是加了很多文字,未必是原意,甚至偏的很遠,雖然從其入未必就不能體會道,但偏了還得破執才能再回“中道”,這可就需要大費手腳。按佛家的說法,若是沒有得所謂的明心“正見”,自然覺照的,有可能一偏就執在上面了,有人困在“空、有”上一輩子,不得出、不得入,永不能“見”道,其實是很多。
比如傳世通行本三十一章,楚簡版只說“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帛書版變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從“非君子之器”到“不祥之器”,這否定的意味就增強了很多。
還有楚簡版中說“絕智棄辯”、“絕詐棄偽”,與春秋晚期禮崩樂壞、爾虞我詐興起有關。但到了傳世版與帛書版都否定仁義禮,提出“絕圣棄智”、“絕義棄仁”。
還有跟“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連在一起的這幾句:楚簡版中說“天地之間猶如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帛書版與傳世版在之前加了一句話,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跟這些版本成書時期是國泰民安,還是戰火紛飛,可能很有關系。所以了解清楚各版本的由來,與其對照,還是很重要。
有些情緒化、偏激烈的用詞,一定要記得,道本無極,不可走入極端。所謂內不變,外隨緣,心自有定,言語萬變而不離其心。
現今,道德經有三個版本,即傳世版、帛書版、楚簡版。
通行本《道德經》是四大注本的綜合本,因此學界把它叫傳世通行本,而非老子的原注。西漢早年河上公,東漢著名學者嚴尊,三國時期著名學者王弼,還有唐代初期傅奕的著名史官的注本。
帛書甲乙本,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道德經》,而且還存在兩種不同的版本,在兩張年代、形制都不同的細密帛布上,分別用不同字體的“朱絲欄墨”形式,抄有《德》和《道》兩篇經文,而且與通行本最大的區別就是《德》篇在《道》篇之前。
(帛書:中國古代寫在絹帛上的文書。已出土楚帛書和漢帛書。帛書又名繒書,是以白色絲帛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甲乙本的分章內容與傳世的通行本完全一樣。專家把成書年代早的,漢高祖時期(公元前206年—前195年)的抄本稱為帛書《道德經》甲本,共5344字;較晚的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前157年)的抄本,稱為帛書乙本,為5342字,另外加上重文(異體字)124字。兩本合稱“帛書甲乙本”。
(重文:”凡字音義俱同,而形體不同者,古謂之重文。”)
學者發現因避劉邦、劉恒、劉啟、劉勶和劉弗五代漢家天子的名諱,使《道德經》有上百處改動,例如,大家熟知的句子中,將文中的“邦”改成“國”、“恒”改成“常”、“啟”改成“開”、“勶”改成“徹”、“弗”改成“不”等,完全是五代天子名諱造成的。按照當時的禮法,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隨著時間流逝,這其中分別就慢慢說不清楚了……這點在讀道德經時,一定要注意一下,別困在避諱的字上。
郭店楚簡版: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此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
楚簡版《道德經》只有二千多字,而帛書版分甲本與乙本,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前者只有后者的40%。文字多未必意思表達更清楚,反可能越說越偏啊。
總結:以上四條,稍有一偏,路徑無數,可能就是各得各解,千人千本道德經的原因吧。
言簡意賅,其意深遠,不偏不倚,是為內正。
出入有無,隨出隨入,不執有無,眾妙之門。
智窮路絕,不可思議,不知而知,但得中道。
中道既得,登岸棄舟,余韻入心,尚需保任。
多言(聞)數窮,不若守中。看明白了嗎?
還沒看明白嗎?那請從頭至尾再看一遍,不著落在言語,只體會其中意味,道本就是超言思而迥出者。若是能得不知不覺間,再看“多言(聞)數窮,不若守中”這兩句,無需拆解,正契吾心的那種感覺,仔細體悟,這就是道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