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當年乘火車南行至濟南長清張夏段時車窗外山頂上那個透明洞印象深刻,若在那一瞬間正巧看到陽光透過山洞射出一束星狀的光芒,那份興奮便會讓接下來的整個旅程都充滿欣喜。
這座山便是通明山。只是近些年來很多朋友都說看不到曾經的這個透明洞了,其實洞還在,看不到的原因一是如今的高鐵速度太快,二是因為山上的松樹長得茂盛遮擋了這個原本看上去就不大的孔洞。
不過,現在路過這里的朋友,不管你是乘坐高鐵還是行駛在高速公路或是104國道上,你一定會注意到半山坡蒼翠松林掩映中多了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寺廟建筑,金碧輝煌的氣勢頗為醒目。
這座恢宏的寺廟就是現今的義凈寺。如今新修建完工的義凈寺山門就矗立于通明山下的小山頂上,看起來非常壯觀。
義凈寺原名雙泉庵,肇建于隋唐年間,是唐代高僧義凈大師出家的土窟寺的下院,也是義凈大師駐錫過的寺院。
說起義凈大師,或許有不少朋友不太了解,那么你一定知道《西游記》中的玄奘法師吧,其西天取經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人老幼皆知!義凈大師與玄奘一樣也曾經到西天求取真經,不同的是玄奘走的是陸路,義凈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印度,是中國古代“海上求法第一人”。
而且,義凈大師是地地道道的濟南人,于公元635年出生于現長清區(qū)張夏。當歷時25年,游歷30多個國家的義凈帶著真經回到大唐時,女皇武則天不僅親自率群臣出城迎接,甚至在義凈面前下拜頂禮,并賜予他“三藏”的法號,這次迎接的隆重程度遠遠超過了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迎接玄奘法師回國的規(guī)格。
在義凈寺的整體建制上,位于半山腰處原雙泉庵舊址上修復的寺院被稱為下院,義凈寺下院依山勢而建,分為三層,錯落有致。
修繕完成后的大雄寶殿就在二層平臺上,大殿門朝西北方向,面闊三間,門側楹柱刻有“花雨繽紛雙樹枝頭聯貝葉,香云繚繞云華影里放金光”的對聯,據稱這是非常稀有的義凈法師之真跡。
殿前有兩眼泉井,雙泉庵之名即源于此。泉邊各有一棵千年古柏,高數丈,只是如今一枯一榮。
從古剎舊址廢墟上修復重建的義凈寺近幾年規(guī)模越擴越大,從半山腰延伸至山頂,山頂上擴建的更大規(guī)模的寺院建筑群則被稱為上院。南北走向的通明山如臥佛橫般橫亙在東側,壁立的山脊像一道屏風。這一大片金碧輝煌的宏偉殿堂就是擴建的新寺,也即義凈寺二期工程,目前已基本竣工。
這處磅礴大氣的寺院建筑群規(guī)模相當龐大,中軸線上的建筑是有山門、藥師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圓通寶殿等,東、西配殿還有建筑十數座。
數十座新建的莊嚴殿宇渾然一體,掩映于綿綿群山、蒼松翠柏間,氣勢恢宏。
一代大唐高僧已逝1000余年,如今在他的家鄉(xiāng)長清張夏,在他所曾駐錫過的古寺,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宏偉寺院已經落成。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我國只有兩座用高僧的名字命名的寺院,一座是陜西的玄奘寺,另一座就是義凈寺了。而義凈寺便也成了山東省境內唯一的一座以高僧名字命名的寺院。(攝影/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