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為三皇之學,儒為周朝之學,孔子的精神導師可以認為就是周公。道為儒之本,儒為道之末。老子是三皇之學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周朝之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思想的實際創始人,這便是儒學的源。
接著是儒學的流,孔子之后,儒學分成了很多支。韓非子在《韓非子·顯學》篇所提出的分法認為儒分為八,這八家里,又有大儒,有雅儒,有俗儒,有賤儒。
中國文化的道統是沿著“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失禮而后法”這個脈絡發展的。中國所有的學問都是同源異出,一道各用。
所以,適合天真淳樸之人的老子的學說退出了舞臺,緊接著就是孔子的學說,以仁來粘合已經人心不古的社會,呼吁人們要做君子。仁的秩序崩潰,孟子開始出現,呼吁已經失仁的人們要講義,要做大丈夫。社會失義,孟子也退出了舞臺。荀子出面,認為要以禮法并重,改造這些不仁不義的壞人,所以他認為人性本惡,必須要化性起偽才行。
荀子之后呢,韓非認為,這個社會越來越爛,已經沒法講禮了。他從荀子的禮法并重,王霸并舉變為單純的強調“法”,強調“霸”。
韓非之后,單純的法似乎也不行了。因為秦朝以強力摧枯拉朽地蕩平了六國,終于實現了天下大一統。這是荀子的一個夢,也是韓非的一個夢,始皇帝幫他們實現了,但是卻短短的十幾年,二世而亡,說明統治思想應該是有些問題的。
秦亡之后呢,中國的智識階層開始反思。認為秦國的政治思想,太過于殘暴和霸道。法家的思想沒有人性和人情味,也沒有仁義。他們認為,應該是華夏的文化道統出現了問題,于是開始出現了一次文化溯源運動。黃老之學一度成為了西漢正統,這是一次從霸道向王道的復歸。
黃老之學在恢復漢初社會元氣上面起了很大作用,這一口氣緩了過來,大一統帝國又必須得配一套王霸思想,這時候董仲舒應運而生,創立了漢儒。漢儒就是一鍋大雜燴,把很多先秦的思想都雜揉在了一起。
隨著漢朝的滅亡,漢儒這塊碎鏡子拼圖也終于再次破碎。中國的文化潮流再一次出現了溯源運動,那就是魏晉玄學。再次回到了道統的源頭上,不過這次文化浪潮的發起人水平不怎么樣,所以這次所興起的學問也流弊很多。漢儒起碼還想著把道統拼接起來,而王弼這些人直接把一堆的碎鏡子,一揮袖子給扔到了垃圾桶里,什么都沒了,就剩下了一個“無”。
后來宋儒再次開啟了文化溯源運動。但是,他們的路似乎走的有些偏,并且越走越遠逐漸偏離了儒學經世致用的本旨,他們的工作雖然很出色,但是卻似乎用力過猛拔斷了源頭的那顆根,以至于后世的幾朝再也無法發起文化溯源運動。
很多人一談儒家思想就覺得那是奴役人的,洗腦的,這是因為晚期的儒家根本就沒有大儒,甚至連雅儒都沒了,只剩下了俗儒和賤儒。
真正的儒家精神是什么呢?應該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儒。他體現在孔子、孟子、荀子、張載、王夫之等人的身上,那就是,一個人可以成為大丈夫,可以成為君子,可以成為志士仁人,可以成為賢達,可以成為圣王,只要你能修得一身浩然正氣,和治國平天下之術。
儒家不是裹小腳,不是世俗禮儀,也不是愚忠愚孝,這都是后世的俗儒賤儒。所以,有識之人,要學儒,就應該學大儒之道。這才是儒家真正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