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有曼國,“曼”字最早出現在殷墟卜辭中,南宋《路史·后紀》記載:“初,武丁封季父于河北曼,曰曼侯。有曼氏;優、鄧,其出也。”曼國為商武丁時期的侯爵封國,始封君是武丁的三叔,地理位置在今河北,后來的鄧國(在今河南鄧縣)就是出自曼國。西周銅器“曼龔父盨(xǔ)”即為曼國所有,其銘文:“曼龔父作寶盨用,享孝宗室,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那么商代曼國在河北具體哪個位置?據古籍記載,河北井陘縣,古有綿蔓(曼)水,漢初韓信著名的背水一戰,即為此水。商代曼國或在綿蔓水流域,今河北鹿泉市境內有北故城,據說就是商代曼國故地。
“曼”的甲骨文上下“兩只手”,中間“一只眼睛”,通常說法認為是“兩手張目”,就是用兩手撐開上下眼瞼,使看得更遠更清楚,從而引申到延長、伸展等意義。比如《楚辭·哀郢》中有“曼余目以流觀兮”的詩句,其中“曼余目”就是“(我)縱觀”的意思。曼加“水”為“漫”就是指水在地面延伸擴大的意思;加“草”為“蔓”指枝多延伸的蔓草植物,等等。至于“曼”為什么會有“柔美”之意,則說成是古人以眼大為美。另有說法“曼”的造字本義來自遠古時期女子跳祭舞時用手將美瞳半遮半掩的一種妖嬈舞姿,同時眸光流轉,媚目傳情,窺視四方。金文的“曼”已演變為用紗巾替代手指,故而“曼”字又引申出“曼妙”、“柔媚”、“輕歌曼舞”等意義。兩則相較,“曼”字來源于當時族人們的文娛活動較為可靠,曼地女子個個能歌善舞,或為祭祀,或為慶賀。
曼的甲骨文
從地圖上看,曼國雖為商王室宗國,卻距當時的商王畿較遠。武丁為什么為自己的宗族去那么遠的地方封建一個方國?原因可能是為了防御當時強大的不斷向中原伸入的鬼方。作為農耕時代,農業的發達意味著國家的興旺,軍國的需要,卜辭中對農事的記錄可以說是最多的了。卜辭:“壬戌卜,爭,貞:乞命曼田于先侯?”之前說到先國時,商王曾令曼人去先地田獵或開墾農事,婦井也曾被派往曼地大力發展農業,可以看出,曼地是一個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的所在,不然商王是不會看中這塊遠離王畿的外疆之地的。卜辭:“己亥卜:……婦井于曼。”婦井,商武丁王后,繼婦好之后的又一位能征善戰的巾幗英雄,同時她還是一位農業專家,擅長農業種植,卜辭中多有她帶領族人種黍的記錄,著名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就是為她所鑄。婦井是井國(今河北邢臺)公主,據說武丁得婦井后,便將發展國家農業的重任交付于她,在婦井的帶領下,商代農業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這才使得武丁有更多的資本南征北戰,奠定“武丁盛世”的局面。以上卜辭記錄婦井執事曼地的情況。婦井在曼地做了些什么?從卜辭中記錄她事跡的一慣情況來看,無關乎農田開墾、糧草種植或祭祀田獵等事。曼國與井國相隔不是很遠,同在殷商以北,作為井國出身的婦井,自然更為熟悉當地一帶的氣候、土質等信息,商王將曼地交于婦井打理非常合理。卜辭:“癸亥卜,賓貞,今日勿(上羊下皿)令曼?”大意是貞問要不要讓(上羊下皿)這個人去指示曼侯,這個(上羊下皿)應該是商王身邊較為親近的人。卜辭:“已酉卜,爭貞;共眾人呼從曼,古王事,五月。”可以理解為貞問是否召集“眾人”令他們聽從曼侯替商王做事。除此之外,卜辭中還有不少記錄曼人向商王進貢龜甲的事,說明古時綿蔓流域多有龜甲類動物。
石家莊鹿泉市抱犢寨
曼國最后結局不見記載,從曼地遠離中原的地理位置來看,亡于商末周國的可能性較小。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曼國分裂出去的鄧國歸順了周朝,并一直延續到春秋,估計曼國也有臣服周室的可能。但是春秋時曼國故地變成了蔓葭邑,即戰國時期的寧葭,為中山國領地。我們都知道中山國是白狄之國,春秋時河北石家莊一帶白狄猖獗,由白狄建立的國家還有鼓國、肥國、鮮虞國等。當年趙武靈王滅中山,首先占據寧葭,并在此部署,可見蔓葭邑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據此推測,曼國估計亡于白狄,曼人可能流落到自己的宗國鄧國去了。戰國后期,趙國吞并中山,蔓葭邑徹底成為趙國領地。曼國之后有曼姓,蔓姓,是現在曼姓的最早來源。
文/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