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出嫁女子回娘家叫“歸寧”,“歸寧”一說最早出現在《詩經》,比如《葛覃》:“歸寧父母”,說得就是女子準備回娘家探望父母的事。說明至少西周時期已在民間開始流行這種說法。
古代禮儀和習俗大都來自上層貴族的政治活動,之后再慢慢普及到民間,成為一種社會習俗。“歸寧”作為一種婚俗也不例外,它也是從國家政治脫胎而來。要了解“歸寧”的來龍去脈,有必要對“歸”字和“寧”字進行追溯。
一般來說,人們對“歸”字的理解多從許慎的《說文解字》:歸,女嫁也。但許慎沒有見過甲骨文,對“歸”字的理解多從后世附會。細看“歸”的甲骨文,跟女子沒有半毛錢關系,更別談什么嫁了。“歸”的左邊是類似“兵符”一樣的東西,右邊很顯然是面“旗子”,很顯然“歸”字跟軍事征陣有關。“歸”為什么會有“回歸”的引申之義?只有在“結束戰事”的情況下軍隊才能回歸,即凱旋。
“寧”即“寧”,古代兩字并非同一字,近代漢字簡化才統一?!皻w寧”之“寧”當作“寧”。甲骨文象形為上面“房屋狀”,下為“器皿”,表示“有吃有住,豐衣足食”,引申到“安寧、康泰”。
以上不難理解,“歸寧”一詞的真實含義為國家安定(沒有戰爭),人民富裕安康。如何才能做到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安康?當然只有外無憂患,內無亂政的背景下才能實現這一步。用四個字表示就是:國泰民安。
《儀禮·覲禮》記載:“伯父無事,歸寧乃邦!”意思是伯父(國君)沒有做錯事,回去好好治理國家吧。原意是諸侯朝覲天子得到天子勉勵,回封地如何安邦定國的事。這里的“歸寧”事實上就是指國家安定。
歸的甲骨文
既然“歸寧”是個政治術語,為何后來卻成了出嫁女子回娘家的專用詞?比如《左傳·莊公二十七年》:“杞伯姬來,歸寧也。”魯杞通婚,魯女回到母國,即為“歸寧”?!蹲髠鳌分羞€進一步作了介紹:“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意思是凡諸侯國出嫁女子,歸寧叫“來”;被夫國休棄叫“來歸”。諸侯夫人歸寧叫“如某”,被夫國休棄叫“歸于某”。
其實很好理解,古代諸侯之間的婚嫁多與政治掛勾,即“政治聯姻”,一樁婚姻維系著兩大家族或兩個國家的興衰存亡?!皻w寧”從國家政治的穩定引申到出嫁女子回歸母國向族人報平安,兩則是裙帶關系。古代戰事多為不同種族之間的矛盾而起,出嫁女子肩負著鞏固兩國友好、緩解兩國矛盾的作用。
《易經》中有“帝乙歸妹”的記載。
“帝乙歸妹”的背影:文丁殺季歷,商周關系惡化,季歷死后,姬昌即位;文丁死后,帝乙繼位,而此時商王朝的最大威脅不在西部,而在日益猖獗的東夷。帝乙看清時勢,為了先鞏固后方,好將主力調轉東夷,利用商周世代通婚的優勢,再次決定與周聯姻,將妹妹嫁給姬昌。如此一來,不但暫時緩解了商周劍拔弩張的勢態,也很好的解決了后方問題。從此帝乙開啟經歷兩代長達十年的東征戰略。
文王接受“帝乙歸妹”,意味著兩國重歸和平。可見貴族女子的婚姻是為家族的興旺、國家的安寧而存在的,為邦國的需要而服務的。嫁到異國,九九歸一,從一而終,這才算真正完成了一個女子婚姻的使命。
因為是政治聯姻,所以古代出嫁女子是不能隨隨便便回娘家的,即便為父母奔喪也要經過宗族的批準或丈夫的同意,如果政治上不允許,任何理由都是空談。應該記得《詩經·載馳》里面記載的許穆夫人,衛懿公因為好鶴而導致君臣離心,百姓怨懟,狄人趁機入侵,幾乎滅亡了衛國。嫁到許國的許穆夫人聽說母國有危難不顧世俗禮教毅然回國,主持衛國復興大業??赡芸紤]到許國勢單力薄無力插手外政的因素,許穆夫人的決策并沒有得到丈夫許穆公及許國大臣的一致認定。但許穆夫人一意孤行,決定單刀入衛,許國公卿為了阻止她的荒唐之舉乘車一路追趕,因此便有了著名的《載馳》一詩。
《詩經·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由于許穆夫人的堅持,憑著她超常的政治才能,四處奔走游說,最終得到了齊桓公的援助,成功復興了衛國,成就春秋史上“紅顏救國”的奇跡。
從許穆夫人的事跡可以看出,出嫁女子要回母國是多么艱難,哪怕母國危在旦夕。政治是殘酷的,禮教是無情的,即使民風世俗相對寬松的先秦時期也不例外。后世的封建禮教就更是豺狼虎豹,寡恩刻薄。
我們都知道《紅樓夢》“元妃省親”的故事,元妃進宮多年難得在元宵節被批準歸寧省親。當一片親熱溫情的家庭寒喧中,內侍一聲“丑時三刻已到,請元妃娘娘起駕回宮”,把一個久別重逢的闔家天倫傾刻間沉淪為淚水汪洋,無邊無際,87版的那個元妃流著淚被定格的畫面留人無限遐想。
古代出嫁女子私自逃回母國后果也是很嚴重的。
《左傳·隱公二年》記載:“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莒國和向國聯姻,向國公主姜氏嫁給莒國國君,但是向國公主不知出于何種原因逃回了母國,那莒國當然覺得很丟臉,于是帶兵入侵向國,迫于莒國的淫威,不得已,向國國君交還姜氏,才算平息了這場即將發生的戰爭。
逃歸不但會挑起兩國紛爭,引發腥風血雨,還會給對方或國內某些反對派以口實。電視劇《臥薪嘗膽》開篇就有這樣的橋段:越國公主不滿吳王舉止輕?。赡苁枪室獾模?,逃回母國,覬覦越國已久的吳王趁機向越國發起挑戰。
出嫁女子隨隨便便回娘家除了政治上的利害,還關系到世俗禮教的問題,說白了,也是出于對女子的一種約束。春秋史上有一樁著名的“綠帽子”丑聞偏偏發生在重視禮儀的魯國。說得是齊襄公諸兒與同父異母的妹妹文姜有私情,文姜嫁到魯國后,依然對哥哥念念不忘。
《左傳·桓公十八年》:“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strong>”魯桓公應齊襄公之邀準備去齊國,姜氏要求同行,申繻勸魯桓公說:“女有夫家,男有妻室,不可再有糾纏,這叫禮,違反這一點必有禍害?!濒敾腹€是帶文姜去了齊國,結果齊襄公與文姜再次發生茍且之事,怕魯桓公知曉,趁著魯君醉酒時將他滅口,算是對這個禮儀之邦的一種極大諷刺了。
反之,出嫁女子也不能隨心所欲的休棄掉,除非有正當的理由,不然,極可能引發兩國或兩大家族的動蕩。春秋時蔡國有個蔡姬,嫁給當時的中原霸主齊桓公,夫妻因為一件小事發生爭吵,齊桓公一氣之下遣返蔡姬回國,結果引發了一場大戰。
《左傳·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絕之也。蔡人嫁之。
《史記》: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
齊國雖是強國,但為了維護尊嚴,蔡侯還是決定制一制齊國。不過蔡侯心知肚明,自己國力弱小,憑自己是打不過齊國的。打不過就借別國的力量,楚國與齊國不和,那就讓他們互掐。蔡侯隨即又將蔡姬再嫁給了楚成王,楚成王也樂意,畢竟是霸主的女人。這一招果然激怒了齊桓公,于是起兵伐蔡,蔡侯急忙向楚王求救,齊楚大戰一觸即發。
禮教是為政治而服務的,“歸寧”起源于政治,之后融入于禮教,成為政教結合的產物,最終慢慢演變為一種習俗,扎根于民間,流傳后世。
有說法認為,歸,并非僅僅指嫁女,也包含著早期的嫁男,即今天的招贅。母系轉到父系有個漫長的過程,商周時男嫁女并不鮮見,猶其商代,武丁就有多個女公子裂地封侯,比如子妥、子媚,那么這些女公子自然不可能嫁出去,而是由別族男子贅入。這種現象也叫“歸寧”。
文/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