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像(左),老子像(右)
孔子、老子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創始人,是對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兩位圣哲先賢,而頗為傳奇的是,根據歷史記載,孔子曾見過老子,并向老子問禮、問道。問禮見于《禮記·曾子問》,問道則散見于《莊子·外篇》。雖然孔子見老子之事的真偽自古莫衷一是,但此事眾多典籍均有記載,實在不可輕易否定。
孔老論道發生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但兩位思想巨擘(bò)的談話內容,我們今天是能有幸見到的,因為在《莊子·外篇》中,一共有五處相關記載。雖然其談話內容有寓言托名之嫌,不一定是實錄,但不取《莊子》之載,更向何處得見孔老的對談呢?而且《莊子》和《周易》《老子》并稱“三玄”,在道家經典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所以《莊子》中記載的老子親傳孔子的玄妙哲理和得道方法,其珍貴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惜少見有將這部分內容推廣出來的,故筆者便將所有五處綜合整理,譯成白話,撰寫釋析,后附原文,一起發表,以饗(xiǎng)讀者。下文即是其中第一篇,另外四篇詳見文末鏈接。(本文作者是閱讀甲乙)
莊子像
《莊子·外篇·天地》
孔子問老子說:“有人修道像是相反逆的,把不可的當可,把不是的當是,辯者①有句話說:'離析堅白②,猶如日月懸掛天宇那樣分明’,像這樣的可以稱作圣人么?”
老子說:“這種如同小吏被輪番役使、如同工匠為技能系縛,只是勞形累體、苦心傷神的人罷了。能捉狐貍的狗遭系頸用于田獵,猿猴靈便敏捷被從山林抓來。孔丘,我告訴你些你所不能聽到且所不能言說的:凡有頭有腳卻沒心來知、沒耳來聽的人很多,有形體而又能和無形無狀的道共存的人卻全然沒有。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這又不是其有意如此的③。有意地修道則是人為④。忘乎物,忘乎天,這稱為忘己,忘己的人,這稱為合入天道。”
①辯者:即諸子百家中的名家,因為他們專門從事名詞概念的辨析,所以稱為辯者。
②離析堅白:名家中的一個著名論點。堅硬的白色的石頭,眼看不出是堅硬的,只能看出是白色的,故堅硬不存在;手摸不出是白色的,只能摸出是堅硬的,故白色不存在。所以堅硬、白色是相互分離的。
③雖然能有動止、死生、廢起這般反轉變化,但只是出于自然,而非有意為之。〔西晉〕郭象《莊子注》:“此言動止、死生、盛衰、廢興,未始有恒,皆自然而然,非其所用而然。”
④修道應該依天性而動,天然自得,不在于自我強求。〔唐〕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人各率性而動,天機自張,非猶主教。”
老子像
本篇闡明了用智和忘己的不同,高下立判。名家善辯,以智巧為是,而《道德經》有言“名可名,非常名”,又言“辯者不善”,可見著相使之固化,智巧反失其本性。老子反對勞心有為、矯其性情,主張絕智棄辯、不違本性,則可天然自得、天機自張。此處物我兩忘、合入天道的說法,和佛家無我、空空之論頗合。
《莊子·外篇·天地》:
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辯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宇’。若是則可謂圣人乎?”
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勞形怵心者也。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來。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眾,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于天。”
(閱讀甲乙|2022-08|專注國學文化的研究分享)
拓展閱讀
孔老論道之二《莊子》:孔子跟老子講仁義,老子卻斥責他擾亂天下
孔老論道之三《莊子》:孔子見老子后三日不語,悟老子真傳而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