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牽頭主編的《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大戟科》一書正式出版,我有幸獲得編者的贈書,這是對我繼續認知大戟科物種的鞭策,同時也是我認知的堅強后盾。雖說對大戟科并沒有做過特別的搜集整理,可它對我的意義非同凡響,我的初戀——琴葉珊瑚就是它家的,也就是說我至今為止記錄的697種植物的起步就從大戟科的琴葉珊瑚這個001開始的,大戟科物種,我后來陸陸續續記錄了白雪木、麻風樹、一品紅等20個。大戟科植物資源豐富,全世界約有322屬8900余種,主要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世界熱帶地區的代表性類群。該科是一個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植物類群,以橡膠、油料、藥材、淀粉和木材等重要經濟植物著稱。
在園林綠化方面,它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比如我們身邊最常見的紅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就是大戟科的,趁此機會對它再深入了解一下。
紅背桂,大戟科,海漆屬下常綠灌木,因其葉背紅色而得名,又名紅背桂花、青紫木、紫背桂等。紅背桂的拉丁文是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其屬名Excoecaria來自拉丁單詞excaecare(使眼盲),指其汁液擦在眼上,可使眼致盲,種加詞cochinchinens是“印度支那的”說的是我國的臺灣省,那是臺灣的舊稱。紅背桂花性喜暖,適宜生長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的環境中。原產于中印半島,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因其植株低矮,適宜作為道路綠化。
還記得@珊瑚那天跟我說,試試看看你有多少爵床,就這樣踏進“爵床”這個大坑,也嘗到了有意按科屬去搜集植物的樂趣與捷徑。還記得她后來又叫我試試“大戟”這個坑,我料想是不敢的,這個坑遠遠要比爵床要大要深,單單搞清楚它們的雄花雌花的結構和傳粉的機制就足夠死掉好多腦細胞。不過,我一直沒有抗拒過對它們的認識,在我記錄過的植物中,除了有意搜集的爵床與紫葳,估計就是大戟了,因為身邊太多大戟科植物了,完全不能忽視呀。我當然不會才認識紅背桂,它就是我的“大寶”,天天見,估計你也是,它簡直就是綠化帶不可缺席的角兒,雖說它不艷麗,也不絢爛,可它就是綠化帶的不倒翁,讓你對它不離不棄。紅背桂,顧名思義,其葉背鮮紅艷麗,是一種很好的觀葉植物。它的葉片表面顏色翠綠,十分有光澤,整個植株看起來紅綠交相輝映,很是美麗可人,種植在庭院或者公園里,因其獨特的顏色會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十分引人注目,給人美的享受。
問題來了,它們為啥葉背是紅色的?一定為了好看,取悅人類?或者是吸引昆蟲為它傳粉?都不是,關于它的原理,我在寫紫背竹芋的時候曾經編過一個故事,不妨再炒一次:很久很久以前,一大群常年躲在陰影地方的植物,終年為得不到太陽光正射而苦惱不已。于是,它們成立了協會,商討獲得陽光的辦法。它們中間有個對光學有造詣的才子提出來:我們都生活在蔭蔽的環境中,光照資源是很珍貴的。可是在陽光透過葉片,能吸收多少就看葉片的能力了,但總會放過很多光線。我們可以采取了加“反光板”的策略,在葉面的背面設置紫色素,那層紫紅色的色素可以讓穿過葉片的陽光反射回去,再次穿過葉綠體,提高了光合作用的生產量。它的建議獲得大家的肯定,紛紛效仿,在各自的葉背加個紫色的“反光板”,一直延續至今。后來它們干脆把它們協會名確定為“紫背植物協會”。不久前,同是華植志愿者的植物大咖@煥玉在我公眾號找了很久,不見紅背桂的蹤影,問我何故,我只有一句“好多植物來不及寫呀”把她忽悠了,后來她說對紅背桂突然感興趣,那是因為她終于找到紅背桂的雄花了,我恰恰很想跟她承認,其實我也是沒找到雄花……不過近來經過她提醒,我對公園的紅背桂多了一份關心,比如我也知道它的雌雄異株,我也到處找它果子,拍那很小很小的雌花,雄花貌似我看到了。這次桂林之行,剛剛進門就看到一片明顯很久沒修剪過的紅背桂,果實長得好大個,好漂亮,也拍到它的雄花了,更主要的是,在貴華同學的指導下,我還認識了紅背桂的一個親姐妹,綠背桂花,它們倆幾乎一模一樣,可它的葉背就是綠色的,而且它是雌雄同株異花。認識了它們,再看看它們的“男女生殖器”的異同,我終于決定把它收入囊中啦。
人類的男女比例大概都是一比一,比例失調會引起很多社會問題。可是對于雌雄異株的植物,它們的比例分配有時匪夷所思。前幾天去看海菜花,雄花遠遠多于雌花,“一妻多夫”那就成了必然。而紅背桂卻相反,明顯是女多男少,大有“男”供不應求的感覺,估計這也是我們好難得看到綠化帶中紅背桂結果的現象,可是在植物園通常不成問題。
紅背桂是常綠灌木,高達一米。葉對生,紙質,葉片狹橢圓形或長圓形。紅背桂的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各組成短小的腋生總狀花序。苞片和小苞片各具2腺體,花均無瓣,萼片3,黃綠色。紅背桂具有大戟科標配的果子,個頭有大有小,蒴果球形,種子近球形。
▼未成熟時為綠色。
▼成熟后為紅色。
沒有毒,但是屬于致癌植物,最好不要長期放置在室內,實驗表明,這些致癌植物中所含有的“Epsteln-Barr病毒早期抗原誘導物”,可以誘導EB病毒對淋巴細胞的轉化,并能促進由腫瘤病毒或化學致癌物質引起的腫瘤生長。目前,致癌植物誘發鼻咽癌和食管癌的實驗已得到證實,它們不僅渾身上下都帶“毒”,而且種過此類植物的土壤中都被檢測出含有致癌病毒和化學致癌物的激活物質。如果居室中種有此類植物,人們有可能由于長期吸入花粉、塵土顆粒等原因引發癌癥。
紅背桂花全樹入藥。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療麻疹、腮腺炎、扁桃體炎、心絞痛、腎絞痛和腰肌勞損等。
紅背桂花株型優美,枝葉茂密,清新秀麗,極具觀賞價值,常用于庭院、公園、居住小區、校園、辦公區、草坪、林緣等處綠化。灌木,高1-2米,全體無毛。葉對生,偶有互生或輪生;葉片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稀倒披針形或倒卵形,長6-15厘米,寬1.5-4.5厘米,頂端漸尖或圓,稀微凹,邊緣具淺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雌雄同株,雄花苞片長于花梗,雌花苞片短于花梗;苞片基部各具1枚腺體;小苞片2,條形,基部有2枚腺體;萼片3,邊緣具小齒;子房近球形,花柱3,基部多少合生。蒴果球形。產廣東海南;越南也有。生山谷林下。正種紅背桂花 E. cochinchinensisLour.與本變種的區別:葉片狹,長橢圓形或矩圓形,邊緣具疏細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深紫紅色。我國各處有盆栽。綠背桂花 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var. viridis記錄紅背桂的時候才注意到它是海漆屬的,偏偏這個屬長是我的老朋友呢,因為它們常駐紅樹林嘛,具體的介紹不說了,它們也是雌雄異株,我放幾張照片大家看看。葉對生,稀兼有互生或近3片輪生,紙質,葉片狹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4cm,寬1.2-4cm,頂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疏細齒,齒間距3-10mm,兩面均無毛,腹面綠色,背面紫紅或血紅色;中脈于兩面均凸起,側脈8-12對,弧曲上升,離緣彎拱連接,網脈不明顯;葉柄長3-10mm,無腺體;托葉卵形,頂端尖,長約1mm。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頂生的總狀花序,雄花序長1-2cm,雌花序由3-5朵花組成,略短于雄花序。雄花:花梗長約1.5mm;苞片闊卵形,長和寬近相等,約1.7mm,頂端凸尖而具細齒,基部于腹面兩側各具1腺體,每一苞片僅有1朵花;小苞片2,線形,長約1.5mm,頂端尖,上部具撕裂狀細齒,基部兩側亦各具1腺體;萼片3,披針形,長約1.2mm,頂端有細齒;雄蕊長伸出于萼片之外,花藥圓形,略短于花絲。雌花:花梗粗壯,長1.5-2mm,苞片和小苞片與雄花的相同;萼片3,基部稍連合,卵形,長1.8mm,寬近1.2mm;子房球形,無毛,花柱3,分離或基部多少合生,長約2.2mm。蒴果球形,直徑約8mm,基部截平,頂端凹陷;種子近球形,直徑約2. 5mm。花期幾乎全年。中文正名 紅背桂
拉丁學名 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