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痎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凡瘧皆名痎,昔人之解多非也。蓄者,伏也,作者發也。)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起于毫毛者,發寒毛豎也。伸欠者,呵欠也。)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邪入于陰,則陰實陽虛,邪入于陽,則陽實陰虛。故虛實更作者,陰陽相移易也。)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盛,骨寒而痛;寒生于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皆得之夏傷于暑,熱氣盛,藏于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于皮膚之內,與衛氣并居。(陽暑傷氣,其證多汗,感而即發,邪不能留;陰暑無汗,故留藏也。瘧必因于盛暑貪涼,不避風寒,或浴涼水,或食生冷,壯者邪不能干,怯者舍于營衛,但外感于寒者多為瘧,內傷于冷者多為痢也。)衛氣者,日行于陽,夜行于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其氣之舍深,內薄于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其氣之舍深,則邪在臟矣。在腑者其行速,在臟者其行遲,故間日而作也。)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內,注于伏膂之內,(項骨三節,脊骨二十一節,共二十四節。邪氣自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尾骶,復自后而前,故二十六日入于脊內,以注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邪在伏膂,循脊而上,無關節之阻,故九日而出缺盆,其氣日高,則自陰就陽,其陽日退,故作漸早也。)邪氣內薄于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此重申上文未盡之義也。)
夏傷于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凄滄之水寒,藏于皮膚之中,秋傷于風,則病成矣。(水寒者,浴水乘涼也。因暑受寒,汗不得出,寒邪先伏于皮膚,得秋風而病發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故先寒而后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傷于風,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其間二日者,邪氣與衛氣客于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客,猶會也。邪在六腑,則氣遠會希,故間二日,或休數日也。觀此則丹溪所渭子、午、卯、酉日為少陰瘧,寅、申、巳、亥為厥陰瘧,辰、戌、丑、未為太陰瘧,非矣。子午雖曰少陰,而卯酉則陽明矣;巳亥雖曰厥陰,而寅申則少陽矣;丑未雖曰太陰,而辰戌則太陽矣。三日發者,猶可以此為言,四日作者,又將何以辨之?殊屬牽強。按此施治,未必無誤,不可以為訓也。)
帝曰:夏傷于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秋瘧應四時者也,春、夏、冬之瘧,病形多異,四時皆能為瘧也。)秋病者寒盛,冬病者寒不甚,(陽氣伏于內也。)春病者惡風,夏病者多汗。
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所以傷寒門有溫瘧。)氣藏于骨髓,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于腎,其氣先自內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返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后寒。
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于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其氣不及于陰,故但熱而不寒。
【愚按】:經言:夏傷于暑,秋為痎瘧。又言:痎瘧皆生于風。又言:風寒之氣不常。又言: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此皆以風、寒、暑、濕為言也。語溫瘧則曰:風寒中腎。語癉瘧則曰:肺素有熱。夫冬寒既可以中腎,則心、肝、脾、肺四臟,獨無令氣之邪可以入客乎?肺熱既可以入瘧,則肝、脾、心、腎之氣郁而為熱者,獨不可以成瘧乎?然語六氣者道其常,語五臟者盡其變也。須知風與暑,陽邪也;寒與水,陰邪也。風者,陽中之涼氣也,暑者,熱中之寒邪也,由是則四者皆屬于寒。
夫夏傷于暑,汗出腠開,當風浴水,凄滄之寒,伏于皮膚,及遇秋風,新涼束之,表邪不能外越,陰欲入而陽拒之,陽欲出而陰遏之,陰陽相薄,而瘧作矣。淺者病在三陽,隨衛氣以為出入,而一日一作;深者病在三陰,邪氣不能與衛氣并出,或間日,或三四日而作。作愈遲者,病愈深也。經之論瘧,無漏義矣。而仁齋、丹溪又分痰與食,飲與血,瘴與勞與牝,此不過瘧之兼證耳,非因而成瘧者也。
故治瘧者,察其邪之淺深,證之陰陽,令其自臟而腑,散而越之,邪去則安。古法:有汗欲其無汗,養正為先;無汗欲其有汗,散邪為急。然邪在陽者取汗易,邪在陰者取汗難。必使由陰而陽,由晏而早,乃得之也。又熱多者,涼藥為君;寒多者,溫藥為主。至于痰、食、血、飲、瘴、勞與牝之七證,各隨其甚者而兼理之。世俗又有鬼瘧之名,此為時行疫氣,投平胃散,無不截者。
總之,脈實、證實者,攻邪以治標;脈虛、證虛者,補正以治本。久瘧必虛,惟人參、生姜各一兩,連投二服于未發之前,莫不應手取效。貧困者,白術可代,血虧者,當歸可代。近世不明表里虛實,輒用知母、石膏、芩、連、梔、柏,若表未解而得此寒涼,則寒邪愈固;或用常山、草果、巴豆、砒、雄,若正已虛而得此克伐,則元氣轉虛。故夫綿延不已者,皆醫之罪耳,豈病之咎耶?
發散
瘧疾多因風、寒、暑、濕,天之邪氣所傷,當分經絡而發汗,其七情、痰、食、水、血,皆兼見之候,隨證治之。
風瘧
惡寒自汗,煩躁頭疼,必先熱后寒,宜柴胡、蘇葉、細辛、白芷、羌活、生姜之類。
溫瘧
受冬月之寒,復因暑風而發,亦先熱后寒。如熱多者,小柴胡湯;寒多者,小柴胡湯加桂。
寒瘧
納涼之風寒,沐浴之水寒,先受于腠中,復因秋風涼肅而發,先寒后熱,宜羌活、紫蘇、生姜之類,散其太陽之邪,次用柴胡湯。近來不問何經,但用柴胡者,非也。
癉瘧
肺素有熱,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嘔,此但熱而不寒,盛暑發者,人參白虎湯;秋涼發者,小柴胡湯。
濕瘧
汗出澡浴,或冒雨,或濕襲,其證身體重而痛,嘔逆脹滿,胃苓湯加羌活、紫蘇。
牝瘧
陽氣素虛,當盛暑時,乘涼飲冷,陰盛陽虛,故但寒而不熱也,柴胡姜桂湯。
食瘧
或肥甘無度,或生冷受傷,食滯痰生,其證饑而不能食,食則脹滿,嘔吐腹痛,青皮、草果、豆蔻、砂仁、神曲、山楂之類。
瘴瘧
嶺南地方,天氣炎,山氣濕,多有嵐瘴之毒。發時迷悶,甚則狂妄,亦有不能言者,皆由血瘀于心,涎聚于脾,須疏通大府,涼膈散或小柴胡加大黃、木香。
癆瘧
或素有弱證,或因瘧成癆,十全大補湯,有熱者去桂。
瘧母
治之失宜,營衛虧損,邪伏肝經,脅下有塊,此證當以補虛為主,每見急于攻塊者,多致不救,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桂、蓬術、鱉甲。
鬼瘧
俗以夜發為鬼瘧,非也。邪入陰分,發于六陰,宜四物湯加知母、紅花、升麻、柴胡。提起陽分,方可截之。惟時行不正之氣,真鬼瘧也,平胃散加雄黃、桃仁。
截瘧法
瘧發四五遍后,曾經發散者,方可截之,何首烏散、常山飲、獨蒜丸。久瘧大虛者,人參一兩、生姜一兩,連進三服。若病邪初起,未經發散,遽用酸收劫止之劑,必致綿延難愈,或變成他證,不可不謹也。
【脈候】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而浮大可吐之,微則為虛。代散者死。
【醫案】
太史楊方壺,瘧發間日,脈見弦緊,兩發后苦不可支,且不能忌口,便懇截之。余曰:邪未盡而強截之,未必獲效,即使截住,必變他證,不若【治法】得所,一二劑間,令其自止。升麻、柴胡各二錢,提陽氣上升,使遠于陰而寒可止;黃芩、知母各一錢五分,引陰氣下降,使遠于陽而熱自已;以生姜三錢,劫邪歸正,甘草五分,和其陰陽。一劑而減半,再劑而竟止矣。
新安程武修患瘧,每日一發,自巳午時起,直至次日寅卯而熱退,不逾一時,則又發矣。已及一月,困頓哀苦,命兩郎君叩首無算,以求速愈。余曰:頭痛惡寒,脈浮而大,表證方張,此非失汗,必誤截也。武修云:寒家素有截瘧丸,百發百中,弟服之,病熱增劇,何也?余曰:邪未解而劇止之,邪不能伏,請以八劑四日服盡,決效耳。石膏、黃芩各三錢,抑陽明之熱,使其退就太陰;白豆蔻三錢、生姜五錢,救太陰之寒,使其退就陽明;脾胃為夫妻,使之和合,則無陰陽乖亂之衍。半夏、檳榔各一錢五分,去胸中之痰;蘇葉二錢,發越太陽之邪;干葛一錢,斷入陽明之路。甫三劑而瘧止。改用小柴胡倍人參,服四劑,補中益氣服十劑而瘥。
相國沈銘縝,丙辰秋患瘧吐蛔,悶不思食,六脈沉細。余曰:瘧傷太陰,中寒蛔動也。用理中湯加烏梅三個、黃連五分,進四劑后,胸中豁然,寒熱亦減,蛔亦不吐。去黃連,加黃芪二錢,生姜五錢,五劑而瘧止。以手書謝云:早年攻苦,即有寒中之患。醫者但明疏氣,不解扶陽,積困于今。雖當盛暑,寒冷不敢沾唇。此獨不肖自知之耳,瘧發蛔動,幾為性命之憂!幸老年侄隔垣之視,一匕回春,豈第超邁庸儔,直當上參和、扁。嗣此有生,詎非慈造!鐫之焦府,與日偕長矣。
清脾飲
治瘧疾脈來弦數,或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澀。
青皮(炒) 厚樸(姜制) 白術(炒黃) 黃芩 草果(各八分) 柴胡 茯苓 半夏(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炙)
水一鐘,生姜五片,煎一鐘服。(近來不問虛實,概用此湯,過矣。)
白虎加桂枝湯
治但熱不寒,及有汗者。
知母(一錢二分) 桂枝(五分) 甘草(五分) 粳米(一錢) 石膏(五錢)
水鐘半,煎八分服。
參蘇飲方見傷風。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
補中益氣湯方見類中風。
涼膈散方見中風。
理中湯方見傷寒。
十全大補湯方見虛癆。
六君子湯主見真中風。
香薷飲方見類中風。
二術柴胡湯
諸瘧必用。
白術(炒焦) 蒼術(炒) 柴胡 陳皮(各七分) 甘草(四分)
水鐘半,生姜五片,煎八分服。一日一發,及午前發,邪在陽分,加枯芩、茯苓、半夏;熱甚口渴,加石膏、知母、麥門冬。間日或三四日發,或午后及夜發者,邪在陰分,加四物湯、酒炒黃芪、紅花,提起陽分,方可截之。脈虛神倦,加人參、黃芪;傷食者加神曲、麥芽、山楂、黃連;痰多加生姜、半夏;要截,加檳榔、常山、烏梅。
常山飲
治瘧痰在胸,用此吐之。若用砒霜之類,即使瘧愈,脾胃受傷,須用此湯為穩。
常山(一兩,酒炒)
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苦酒浸一宿,多炒透熟,即不吐。)
露姜飲
治痰瘧、寒瘧。
生姜(四兩)
連皮搗汁一碗,露一宿,空心服。
交加雙解飲子
治瘴瘧神效。
肉豆蔻(二大枚) 草豆蔻(二枚) 厚樸(五錢) 甘草(四錢) 生姜(四錢)
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服。(五藥俱一半生,一半熟。)
瘧母丸
元氣不甚虛者宜此。
青皮 桃仁 紅花 麥芽(各二兩) 鱉甲(四兩,醋炙) 海粉 香附 三棱 蓬術(各一兩半)
九味俱用醋煮,神曲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姜湯送下。
祛瘧飲
三發后可用,因其衰而減之,立效。
知母(去毛、酒炒,五錢) 貝母(去心,九分) 陳皮(去白) 山楂肉 枳實(各一錢五分) 檳榔(八分) 柴胡(去蘆,七分) 紫蘇(—錢) 甘草(去皮,炙,三分)
水二鐘,煎一鐘,渣用水二鐘,煎八分,俱露一宿,臨發日五更服頭煎,未發前一時服二煎。
截瘧飲
虛人久瘧不止,此極見效。
黃芪(酒炙,二錢) 人參 白術(炒) 茯苓(各一錢五分) 砂仁草果 橘紅(各一錢) 五味子(八分) 甘草(六分) 烏梅(三枚)
水二鐘,生姜十大片,棗二枚,煎一鐘服。
何首烏忌鐵,為末,酒調下三錢,臨發先服,或煎湯服。
獨蒜十二枚(煨熟) 桃仁(一百粒,去皮尖,炒) 搗爛,入黃丹丸,如綠豆大,每服九丸,發日五更,面東酒送。
桃仁一味,研爛,不犯水,加黃丹丸,五月五日合。
常山末二錢(酒浸,炒透,即不發吐) 烏梅肉(四枚) 研爛為丸,此截瘧必效之方,世俗畏常山發吐,不知其有神功,但炒透即不吐耳。
生鱉甲(不見湯煮者) 醋炙黃,為末,烏梅肉為丸,每服三錢,必效。
原文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FsaozEzqnAeypfdA-k9yEA
(發表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富力灣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