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病辨證
1.肝血虛證
肝血虛證是指由于肝血不足,所系組織器官失養所表現的證候。
頭暈目眩,面白無華,爪甲不榮,視物模糊或夜盲,或見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 動,或見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甚則閉經,舌淡,脈對。
本證多因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或因失血、久病,營血虧虛所致。
肝開竅于目,在體為筋,其華在爪。肝血不足,目失所養,故目眩,視物模糊或夜盲;筋失其養,則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 動。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血不足,血海空虛,故月經量少,色淡,甚則閉經。血虛不能上榮頭面,故面白無華,頭暈。舌淡,脈對,為血虛之象。本證以筋脈、目、爪甲失于濡養的見癥及血虛表現為審證要點。
2.肝陰虛證
肝陰虛證是指由于肝之陰液虧損,陰不制陽,虛熱內擾所表現的證候。
頭暈眼花,兩目干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咽干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或見手足蠕動,或脅肋隱隱灼痛,舌紅少津,脈弦對而數。
本證多由情志不遂,氣郁化火,火灼肝陰,或溫熱病后期,耗傷肝陰,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致使肝陰不足而成。
肝陰不足,不能上滋頭目,故頭暈眼花,兩目干澀,視力減退;肝絡失養,且為虛火所灼,疏泄失職,故脅肋隱隱灼痛;筋脈失養,則見手足蠕動。陰虛不能制陽,虛熱內蒸,故五心煩熱,午后潮熱;虛火內灼營陰,則為盜汗;虛火上炎,故面部烘熱或顴紅。陰液不能上承,則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弦對數,為肝陰不足,虛熱內熾之征。本證以頭目、筋脈、肝絡失于滋潤的見癥及陰虛內熱的表現為審證要點。
3.肝郁氣滯證
肝郁氣滯證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異常,疏泄不及而致氣機郁滯所表現的證候。又稱肝氣郁結證,簡稱肝郁證。
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滿竄痛,善太息,或見咽部異物感,或見癭瘤、瘰疬,或見脅下癥塊。婦女可見乳房作脹疼痛,痛經,月經不調,甚則閉經。舌苔薄白,脈弦或澀。病情輕重與情志變化關系密切。
本證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擾,阻遏肝脈,致使肝氣失于疏泄、條達所致。
肝性喜條達惡抑郁,肝失疏泄,氣機郁滯,經脈不利,故胸脅或小腹脹滿竄痛,情志抑郁寡歡,善太息。女子以血為本,沖任隸屬于肝,肝郁氣滯,血行不暢,氣血失和,損傷沖任,故見乳房作脹或痛,痛經,月經不調,甚則閉經。若肝氣郁結,氣不行津,津聚為痰,或氣郁化火,灼津為痰,肝氣夾痰循經上行,搏結于咽喉,可見咽部有異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此稱為梅核氣);痰氣搏結于頸部,則為癭瘤。若氣滯日久,血行瘀滯,肝絡瘀阻,日久可形成癥塊結于脅下。苔白,脈弦,為肝氣郁滯之象。本證以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痛、竄痛,或婦女月經失調等表現為審證要點。
4.肝火熾盛證
肝火熾盛證是指由于肝經火盛,氣火上逆,而表現以火熱熾盛于上為特征的證候。又稱肝火上炎證,簡稱肝火證,亦有稱肝膽火盛證、肝經實火證者。
頭暈脹痛,痛勢若劈,面紅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鳴如潮,甚或突發耳聾,不寐或惡夢紛紜,或脅肋灼痛,或吐血、衄血,大便秘結,小便黃短,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本證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因火熱之邪內侵,或他臟火熱累及于肝,以致肝膽氣火上逆所致。
火熱之邪內擾肝膽,循經上攻頭目,氣血涌盛脈絡,故頭暈脹痛,面紅目赤;肝失條達柔和之性,則脅下灼痛,急躁易怒。肝藏魂,心藏神,熱擾神魂,則見不寐或惡夢紛紜。膽經循行耳中,肝熱移膽,膽熱循經上沖,故見耳鳴如潮,甚則突發耳聾。熱迫膽汁上溢,則口苦?;鹦白平颍士诳剩蟊忝亟Y,小便黃短;迫血妄行,則見吐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均為肝經實火內熾之象。本證以肝經循行部位表現的實火熾盛癥狀為審證要點。
5.肝陽上亢證
肝陽上亢證是指由于肝腎陰虧,肝陽亢擾于上所表現的上實下虛證候。
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頭重腳輕,舌紅少津,脈弦或弦對數。
本證多因惱怒所傷,氣郁化火,火熱耗傷肝腎之陰,或因房勞所傷、年老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木失榮,致使肝陽偏亢所致。
肝為剛臟,體陰用陽,肝腎之陰不足,陰不制陽,肝陽升發太過,血隨氣逆,亢擾于上,故見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失眠多夢;肝性失柔,則急躁易怒。肝主筋,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肝腎陰虧,筋骨失養,故見腰膝酸軟無力。陰虧于下,陽亢于上,上實下虛,故頭重腳輕,行走飄浮。舌紅少津,脈弦或弦對數,為肝腎陰虧,肝陽亢盛之征。本證以頭目眩暈、脹痛,頭重腳輕,腰膝酸軟等為審證要點。
肝火熾盛證與肝陽上亢證應予鑒別:兩者在證候與病機上有近似之處,因火性炎上,陽氣亦亢于上,故均以頭面部的癥狀突出。
肝火上炎和肝陽上亢的區別:
肝火上炎以目赤頭痛、脅肋灼痛、口苦口渴、便秘尿黃等火熱證為主,病程較短,病勢較急,陰虛證候不突出,故病情純屬實證,系由火熱之邪侵擾所致。
肝陽上亢以頭目脹痛、眩暈、頭重腳輕等上亢癥狀為主,病程較長,病勢略緩,且見腰膝酸軟,耳鳴等下虛癥狀,陰虛證候明顯,故病情屬上實下虛,虛實夾雜,系由氣血逆亂所致。
6.肝膽濕熱證
肝膽濕熱證是指由于濕熱蘊結肝膽,疏泄功能失職所表現的證候。由于肝膽位居中焦,故在三焦辨證中屬中焦病證范疇。
脅肋灼熱脹痛,厭食腹脹,口苦,泛嘔,大便不調,小便短赤,或見寒熱往來,身目發黃,或陰部瘙癢,或帶下色黃穢臭,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本證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嗜食肥甘,濕熱內生,或由脾胃納運失常,濕濁內生,土壅侮木,致使濕熱蘊阻肝膽所致。
濕熱內阻肝膽,疏泄失職,氣機不暢,故脅肋灼熱脹痛;濕熱郁蒸,膽氣上溢,則口苦;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則見身目發黃;邪居少陽膽經,樞機不利,正邪相爭,故見寒熱往來。濕熱郁阻,脾胃升降、納運功能失司,故見厭食腹脹,泛嘔,大便不調。足厥陰肝經繞陰器,若濕熱之邪循經下注,可見陰部瘙癢,女子帶下色黃穢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均為濕熱內蘊之象。本證以脅肋脹痛,厭食腹脹,身目發黃,陰部瘙癢及濕熱內蘊征象為審證要點。
7.寒滯肝脈證
寒滯肝脈證是指由于寒邪侵襲,凝滯肝經,表現以肝經循行部位冷痛為主癥的證候。又稱寒凝肝經證,簡稱肝寒證。
少腹冷痛,陰部墜脹作痛,或陰囊收縮引痛,得溫則減,遇寒加甚,或見巔頂冷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潤,脈象沉緊或弦緊。
足厥陰肝經繞陰器,循少腹,上巔頂。寒性收引凝滯,寒襲肝經,陽氣被遏,氣血運行不暢,經脈攣急,故見少腹冷痛牽引睪丸墜脹冷痛,或見巔頂冷痛。寒為陰邪,阻遏陽氣而不布,故見形寒肢冷;寒則氣血凝澀,故疼痛遇寒加劇,得熱痛減。舌淡苔白潤,脈沉緊或弦緊,均為寒盛之象。本證以少腹、陰部、巔頂冷痛,脈弦緊或沉緊等為審證為點。
8.膽郁痰擾證
膽郁痰擾證是指由于痰熱內擾,膽失疏泄所表現的證候。
膽怯易驚,驚悸不寧,失眠多夢,煩躁不安,胸脅悶脹,善太息,頭暈目眩,口苦,嘔惡,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本證多因情志憂郁,氣郁化火,灼津為痰,痰熱互結,內擾心膽,致膽氣不寧,心神不安所致。
膽為清凈之府,主決斷,痰熱內擾,膽氣不寧,故見膽怯易驚,膽失疏泄,氣機不利,故胸脅悶脹,善太息;痰熱內擾心神,則煩躁不安,驚悸不寧,失眠多夢。膽脈絡頭目,痰熱循經上犯,故見頭暈目眩。膽熱犯胃,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見嘔惡;熱迫膽氣上溢,則口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為痰熱內蘊之征。本證以驚悸失眠,眩暈,苔黃膩為審證要點。
9.肝風內動證
肝風內動證是對內生之風的病機、病狀的概括。“內風”所以冠以“肝”,這是由于內風之生成與內臟陰陽失調有關,特別與肝的關系更為密切?!端貑?span xml:lang="EN-US"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color: initial; outline-style: initial;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至真要大論》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風內動證則是泛指患者出現眩暈欲仆、抽搐、震顫等具有“動搖”特點為主的一類證候。根據病因病性的不同,臨床常見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和血虛生風等不同證候。
(一)肝陽化風證
肝陽化風證是指由于肝陽升發,亢逆無制所導致的一類動風證候。
眩暈欲仆,頭搖,頭痛,肢體震顫,項強,語言謇澀,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舌紅,苔白或膩,脈弦對有力。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 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語,喉中痰鳴。
本證多由情志不遂,氣郁化火傷陰,或素有肝腎陰虧,陰不制陽,陽亢日久,亢極化風,從而形成本虛標實、上實下虛的動風之證。
肝陽亢逆化風,風陽上擾,則目眩欲仆,頭搖;氣血隨風上逆,壅滯絡脈,故見頭痛;肝主筋,風動筋脈攣急,則項強,肢體震顫;足厥陰肝經絡舌本,風陽竄擾絡脈,則語言謇澀。肝腎陰虧,筋脈失養,故手足麻木;陰虧于下,陽亢于上,上實下虛,故行走飄浮,步履不正。舌紅,脈弦對有力,為肝腎陰虧陽亢之征。若風陽暴升,氣血逆亂,肝風挾痰蒙蔽清竅,則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鳴;風痰竄擾經絡,經氣不利,則見口眼 斜,半身不遂,語言謇澀,舌強不語。本證以平素即有頭暈目眩等肝陽上亢之狀,而又突見動風之象,甚或卒然昏倒,半身不遂為辨證依據。
(二)熱極生風證
熱極生風證是指由于邪熱熾盛,傷津耗液,筋脈失養所表現的動風證候。在衛氣營血辨證中,歸屬血分證。
高熱煩躁,躁擾如狂,手足抽搐,頸項強直,兩目上視,甚則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神志昏迷,舌質紅絳,苔黃燥,脈弦數。
本證多見于外感溫熱病中,因邪熱亢盛,燔灼心肝二經所致。
邪熱熾盛,燔灼肝經,傷津耗液,筋脈拘攣迫急,故見四肢抽搐,頸項強直,兩目上視,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熱邪蒸騰,則呈高熱;熱傳心包,心神被擾,輕則躁擾不安如狂,重則神志昏迷。舌紅絳,苔黃燥,脈弦數,為肝經熱盛之征。本證以高熱兼見動風之象為審證要點。
(三)陰虛動風證
陰虛動風證是指由于陰液虧虛,筋脈失養所表現的動風證候。
手足蠕動,眩暈耳鳴,潮熱顴紅,口燥咽干,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脈對數。
本證多因外感熱性病后期,陰液耗損,或內傷久病,陰液虧虛,致使筋脈失養而成。
具體分析參見肝陰虛證。本證以動風兼有陰虛之表現為審證要點。
(四)血虛生風證
血虛生風證是指由于血液虧虛,筋脈失養所表現的動風證候。
本證多見于內傷雜病,因久病血虛,或因急性、慢性失血,而致營血虧虛,筋脈失養所致。
具體分析參見肝血虛證。本證以動風兼見血虛的表現為審證要點。
肝風內動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動風和血虛生風之不同,應從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加以鑒別。凡肝病出現動風的征象,多為急病、重病。其中熱極生風因熱邪傷津耗液,筋脈失養所致,故以高熱伴見手足抽搐有力,頸項強直為診斷要點,屬實熱證;肝陽化風系由肝腎陰虛,肝陽亢逆失制而成,以眩暈欲仆,項強肢顫,手足麻木或卒然昏倒,口眼 斜,半身不遂,舌強不語為主癥,屬陰虛陽亢(或上實下虛)之重證;血虛生風與陰虛動風均由陰血虧虛,筋脈失養而成,以手足麻木,震顫或蠕動無力為其風動的特點,均屬虛證。
原文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uvy9D9ux_8iIrHAE2ICa1Q
(發表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富力灣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