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令國外敬畏的名字,
彈指一揮間,
抹去了長達40年的倨傲壟斷。
這是一個曾震爍世間的故事,
出手動輒浩浩偉業(yè),
活得卻看上去像窮困潦倒的老頭。
這位我們一無所知的巨星,
叫做高伯龍。
高伯龍調(diào)任國防科技大學,
奇怪的是,
安排他進入的實驗室什么都沒有,
沒有儀器,沒有資料,神秘而空白。
直到有一天,
兩張小紙片被緊張傳遞到國防科大,
當時只有極少數(shù)人知道,
紙片來自錢學森,
上面寫著尖端技術激光陀螺儀的大致原理,
內(nèi)容并不詳細,
在這個干干凈凈的實驗室里,
自己將要面對的究竟是多大的難題。
消息公布震驚世人。
這意味著什么呢?
激光陀螺,又叫環(huán)形激光器,
被譽為現(xiàn)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
他雖年近半百,
可年近半百的天才,依然是天才!
僅僅一個星期,他就搞清楚了,
“離子噪音跟陀螺信號差異”問題。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深入鉆研,
他根據(jù)“錢學森密碼”中的有限信息,
得出一個驚人結論:
在現(xiàn)有條件下去學習美國的方法,
制造激光陀螺儀很難實現(xiàn),
必須從零開始,白手起家,
做不一樣的、
屬于我們國家自己的激光陀螺。
大家面面相覷,
根據(jù)僅有的信息都無從下手,
完全“無中生有”這樣可行嗎?
高伯龍說,再難也要往前沖!
連鐵架子、點焊機、高壓電源,
1976年,
高伯龍寫出奠基之作《環(huán)形激光講義》,
但很顯然,高伯龍的世界觀里,
沒有什么別人搞不成我們也不行的理論,
“外國有的、
先進的,我們要跟蹤,
將來要有,
但并沒有說外國沒有的我們不許有,
再難也要往前搶!”
這一“搶”就是近20年的披肝瀝膽,
國內(nèi)第一臺激光陀螺工程化樣機。
就此打破國外四十年壟斷,
中國成為繼美俄法之后,
世界上第四個能夠,
獨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國家!
兩年后,高伯龍率領團隊研制出了,
全內(nèi)腔綠光He-Ne激光器,
被譽為“檢測之王”,
中國成為世界上,
第三個掌握此光學技術的國家。
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2007年,高伯龍帶領自己的博士生,
成功研制出空間環(huán)路四頻差動激光陀螺,
該技術運用于海軍裝備,
測試時百發(fā)百中,
以“一劍封喉”的姿態(tài)傲視九天。
自此,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
把平面結構四頻差動激光陀螺,
運用到武器裝備上的國家,
當年他“吹過的牛”,
在79歲這一年真的實現(xiàn)了!
這是他至耄耋之年的赫赫功績:
第一臺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測試儀;
第一個激光陀螺實驗室樣機;
第一個實現(xiàn)激光陀螺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
第一家具有獨立知識產(chǎn)權,
并能全閉環(huán)研制生產(chǎn)激光陀螺的單位。
看上去寒酸至極的老人,
居然是中國的“激光巨星”高伯龍。
他一件襯衫可以穿十幾年,
有一件棉衣甚至穿了三十年,
在他生病住院的時候,
護士曾想幫他洗一下棉衣,
卻被他拒絕了:
“不要洗,洗了容易壞。”
有網(wǎng)友評論:
“高伯龍院士穿著五塊錢的背心,
干著上億元的大事。”
也有網(wǎng)友說:
“這是真正的偉人。”
吾將上下而求索,
甘于寂寞,四十載鑄一劍,
以身許國,何事能不敢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