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游自由行市場日漸繁榮,境外自駕成為很多自由行游客的首選。
《中國互聯網境外租車行業白皮書2017》顯示,受愈來愈便捷的簽證政策、人們消費觀念和習慣的改變、移動互聯網及支付日益便捷、互聯網征信體系進一步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境外租車市場不斷傳來利好消息,境外租車平臺更是如雨后春筍般爭相涌現。
然而,這些平臺在跑馬圈地的同時,也暴露出種種問題,這塊令人眼紅的蛋糕也沒有那么“好吃”。
1
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預付款”
只要你有駕照,你的車技還不錯,那你就可以開車環游世界,當然,前提是你得找一家靠譜的租賃公司或中介,否則,等待你的將是無窮無盡的煩惱。
小A在法蘭克福有一場愉快的自由行,但也體驗了一把糟糕的租車經歷。他至今也沒搞明白,自己在“租租車”上支付的租車錢去哪兒了?
原來,他在取車時被車行的工作人員告知,訂單雖已收到,但預付款尚未到賬,因此,無法提車。
小A向聞旅π表示,自己明明在租租車APP已下單并成功支付預付款,但目的地車行卻沒收到。
小A原以為,由于涉及跨國轉賬,所以金額到賬存在“時間差”。為了不耽誤后面的行程,他決定先給車行刷全款租車,并與車行的工作人員協商好:等還車時,車行收到租租車上支付的款目再退給小A。
(租租車的提車單)
但直到10月24號,車行都尚未收到那筆有“時間差”的預付款!
小A告訴聞旅π,還車時,車行的工作人員指著單據上的1086.5歐元稱,這就是本次租車費用的總價。穩妥起見,小A找到德國當地的朋友,請他幫忙“鑒定”這份收款單。朋友仔細閱讀后,表示消費總額為1086.5歐元,與車行的答復一致。
(現場的訂車合同,明碼標價:1086.5歐元)
小A給車行工作人員出示了租租車的提車單,頁面明確顯示“已支付2407元人民幣”。而車行工作人員一再查詢,還是沒有收到這筆通過租租車支付的費用,并直言說:“或許,這筆錢是你們中國人所謂的‘中介費’?!?/span>
而小A所收到的來自租租車的郵件回復則稱,額外的服務費用沒有在結算單上顯示,即第二司機和保險升級。
這樣的解釋,顯然與租車行給出的結算單明細,已包含了第二司機和保險升級的費用的總金額1086.5歐不符。
小A的消費記錄也顯示為8861.97元人民幣(按照匯率換算的現場刷卡金額),而2407元人民幣則是租租車收取的預收款。
(招商銀行扣款單)
(車行發來的結算單)
2
野蠻生長下的隱憂
事實上,中國互聯網境外租車行業產業生態逐漸完善,以國內互聯網旅游企業為基礎,結合國外租車供應商,租車產業鏈逐漸得到完善,逐漸形成以境外租車平臺整合汽車租賃公司為核心,以保險服務、地圖及導航服務、通訊服務、道路救援、票務及其他增值服務為重要支撐的產業生態。
除租租車、惠租車等深耕境外租車市場的平臺外,賽道中不乏攜程、滴滴出行、飛豬、首汽租車、神州租車等國內巨頭企業,以及Hertz、Enterprise、Avis、Europcar等國際汽車租賃公司品牌。
(圖片截取自《中國互聯網境外租車行業白皮書2017》)
據易觀數據顯示,中國海外出行用車市場的規模近幾年均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長率,2017年達到454.5億元,其中專車市場規模220.88億元,租車市場規模233.62億元,并預計海外租車市場交易規模在2018年底將增長至39%,達到324.8億元。
在出境游的人口紅利還未全面開啟的情況下,自駕游就已經開始了爆發式增長之路。不過,現在看來,野蠻生長中的海外租車市場還亟待完善。
此前,新京報就曾報道多起境內外租車的投訴事件。以三亞地區為例,2016年時,三亞涉及租車的公司數量達到1022家,但真正主營租車的企業僅509家。在2016年上半年,三亞已受理的涉及汽車租賃消費投訴達到104宗。
另外,游客在目的地現場取車時發現車型與預訂不符成為重災區。尤其是在出境旅游期間租車,還同時存在諸多其他問題,例如當地法規與國內不同、車行地點有變化、語言不通等不可控因素。在這樣的情況下,租車平臺如何保證服務質量成為一大問題,也成為租車平臺與游客之間糾紛的主要矛盾所在。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聞旅π,由于行業的不成熟,目前業內各個平臺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線下服務的問題更多。
他表示,對于有語言障礙的中國人,工作人員大都默認將GPS、道路救援等二次收費項目加上,取車時直接告知消費者,讓消費者誤認為是必選項目;對于語言溝通無礙且有租車經驗的消費者,則是以“車型綁定”為借口引導二次消費。“如消費者預訂頁面顯示的是福特和豐田SUV的,取車時一些工作人員會以’該車有GPS’為由,要求消費者加錢提車,如果不想加錢可以選擇其他人氣較低的車型,而根據訂車合同,租車公司只要提供同級別車型就不算違約,如此‘偷天換日’的情況不在少數。”
更有甚者,還有一些租車公司利用霸王條款,強行扣取“違約金”,如規定:“所有違章應在發生之日起25日內處理完畢,客戶逾期未消除本人用車違章的,需按200元/天的標準承擔違章違約金,違約金最高不超過6000元”。而目前,國家對汽車租賃行業并未規定明確的監管部門,交通局負有行政管理權,但沒有營運審批許可和強制執法權,因此無法有效監管。
不難發現,境外租車市場雖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各大租車平臺依舊處于野蠻生長階段,同質化重復性競爭的同時,線下服務的用戶體驗亟待改善,否則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市場好感被一下子打回原形,豈不得不償失?
此外,境外租車市場亂象頻頻,歸根結底在于平臺本身對線下服務、下游商家的把控不夠縝密。而目前,境外租車平臺多數采取與當地車上等供應商合作的模式,很少有自營車輛的實力,因此,對服務質量的把控略顯艱難。毫無疑問,唯有行業健康、持久的發展,這塊蛋糕才會越來越大,吃到嘴里的份額也會越來越多,境外租車平臺想要把“車”開穩,老司機們顯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