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張羅
這就是火出圈的“村BA”,一個全村人口只有1188人的小山村,一個本是由村民自發(fā)在村口球場打打球的籃球賽,卻吸引到了10萬人到場,全網(wǎng)關(guān)注量近5億人次,賽事持續(xù)3天,從日到夜,座無虛席,盛況空前。(數(shù)據(jù)來源:北京日報)
甚至3月25日、26日兩天,黔東南州由看球消費帶動的整體旅游訂單,都比去年同期增長143.4%,貴陽、廣州、重慶、遵義、畢節(jié)是排名前五的客源地城市(數(shù)據(jù)來源:美團)。
村BA比賽現(xiàn)場。
攝影/孫超
這是充滿貴州風(fēng)情的籃球看臺,有人端著火鍋吃著酸湯魚,有人直接用礦泉水瓶狂飲,里面裝的是當(dāng)?shù)孛拙疲忻缱鍕寢層么汤C布帶背著小孩。場地中間蹦著苗迪,場外的小吃街熱火朝天,里面翻炒著濃郁的折耳根、糊辣椒……
供圖/貴州畫報社 攝影/林劍
有人提了小馬扎,早早幾小時就來占座。直到半夜,賽事仍然火爆,座位依然滿滿當(dāng)當(dāng),甚至有人專門買了長梯,站在外圍伸長了脖子觀看。
村BA現(xiàn)場“苗迪”表演。
攝影/吳鵬程
“從來沒看過這么純粹的比賽”,“這才是籃球的本來面目”,熱門評論如此說道。
“我很想去現(xiàn)場,但我不確定能否買到門票”,姚明皺著標(biāo)志性的濃眉大眼,雙手抱臂,滿懷期待;“我期待著現(xiàn)場體驗對籃球的熱情,這是我喜歡的街頭籃球!”來自紐約布魯克林街頭的前NBA球員馬布里,談及村BA時,興奮也溢于言表。
不要門票,沒有刻板的規(guī)則,熱火朝天的苗家人,獎品就是魚和香米……黔東南中心,清水江畔,大山之中,一場最野的籃球賽,卻征服了全世界。
觀眾。
攝影/張羅
NBA我們都知道,可村BA是什么?
單獨看這個詞可能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這是在臺江縣舉行的一場盛大的籃球賽事。用“舉行”這個詞可能不太準(zhǔn)確,因為這就是村BA最獨特之處,它最初是由當(dāng)?shù)厝俗园l(fā)組織,也就“在村口打打籃球”的一場熱熱鬧鬧的鄉(xiāng)土籃球比賽。只是去年火出了圈,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村BA”。
比賽現(xiàn)場,遵義隊對戰(zhàn)畢節(jié)隊。
供圖/貴州畫報社 攝影/向憶峰
春花是土生土長的臺江人,據(jù)她介紹,此前的籃球比賽都是當(dāng)地村民自發(fā)參加,幾乎所有的村寨都有人來打比賽。一個村或者一個單位出一個球隊。今年因為賽事大火,也多了許多專業(yè)的籃球運動員參與,甚至還有從CBA退下來的球員加入。
臺江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管是看似傳統(tǒng)的斗牛、賽馬、吹蘆笙、唱苗歌,或是“現(xiàn)代運動”的籃球賽,都是傳承已久的重頭戲。
其實在臺盤村舉辦“村BA”,歷史比NBA還要悠久。據(jù)記載,籃球在1891年發(fā)明后,就于1895年傳入中國,早在1904年就傳入貴州。翻閱臺江縣志,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臺江就擁有了第一塊籃球場。NBA成立于1946年6月6日,而“村BA”的前史卻可以追溯到1940年前后,由當(dāng)?shù)厝俗园l(fā)組織。
上世紀(jì)60年代的臺江縣東風(fēng)女籃。
供圖/黔東南州委宣傳部
可以說,在臺江,籃球是一項帶有典型鄉(xiāng)土氣息、深深扎根在本土的運動。在春花的記憶里,不管什么節(jié)日活動,經(jīng)常都要打一打籃球,“逢節(jié)必比賽、比賽先籃球”。很多籃球比賽,一般從天亮打到天黑,又從天黑打到天亮。與其說是比賽,更像是一種不止歇的狂歡。
比起規(guī)則統(tǒng)一固定、明星球員云集、充滿著各類高科技和精良廣告的NBA,村BA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野”。
比賽現(xiàn)場。
供圖/貴州畫報社 攝影/林劍
姚順韋是貴州人,他去年給“村BA”拍攝的一系列照片和視頻,推動“村BA”徹底打破圈層爆火。姚順韋說,最初他是在一個直播上看到了臺江的籃球比賽,“當(dāng)時只有十幾個人在看直播,可是我一看就被吸引住了。我們那其實也有籃球比賽,大都很慢很平常。但是這里的籃球比賽很激烈,速度很快,大家的熱情都很高漲,我就一定要去現(xiàn)場看看。”
在比賽現(xiàn)場,姚順韋初見就被比賽中高漲的熱情,球員們互相之間不服輸、你來我往的激烈場景吸引住了。雖然是比賽,但經(jīng)常有各種超出常規(guī)、甚至是規(guī)則的奇妙打法,但對抗碰撞完全不輸,參賽球員們跑起來十分積極。“運動的弧線特別快,有時候甚至難以抓拍,這都是村BA的奇妙之處”。
巾幗賽場也颯爽。
攝影/@黔《多多》阿真抗衰??
不止是我們傳統(tǒng)印象中的那些青壯年運動員,臺江現(xiàn)場還有“嬢嬢打球”——也就是許多老年女性也會參與運動,“嬢嬢打球其實是最好玩的,她們根本不太管規(guī)則,大家拿著球就跑了,裁判也不怎么吹哨,大家就是拿球跑滿場跑,跑完了然后就想著投籃。
村BA之所以能如此感染人的原因,不只在于球員打得好看。更重要的,是觀眾們的反應(yīng)。
比賽間隙,下棋的觀眾。
供圖/貴州畫報社 攝影/向憶峰
有人現(xiàn)場拿著吊瓶也要去看比賽;有學(xué)校老師給孩子放假,組織大家一起去看的;有一位七、八十歲的爺爺,帶著一袋雞蛋,下午三點早早到那里去占位。還有帶著孩子的年輕媽媽,孩子們都睡了,媽媽依然抱著孩子堅持看球,從下午一直到晚上。春花說她還有位朋友,專門從另一個縣里請假過來看比賽,并且怕看不到專門采購了一個梯子扛到現(xiàn)場,登高觀看,而且她還是一位女生——不管男女老幼,都十分重視這種參與感。
攝影/張羅
“這么多種細(xì)節(jié),都讓我感受到,大家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然后才會去做村BA”,春花強調(diào)。這種純粹的熱愛,或許也是它能出圈,能感染到這么多人的原因。
另外,現(xiàn)場的喝彩聲音十分巨大,在一些失球的時候,也會有陣陣“嗚嗚”似的噓聲。不管是喝彩、喝倒彩,都不是為了旗幟分明地對抗,就是好球就鼓勵,壞球就表達(dá)失望。雖然村BA有不同的隊伍,但現(xiàn)場并不會分成不同的觀眾席和陣營,大家只是純粹地觀看球賽本身,并不會只支持某一支隊伍,而是無差別地為每一個進球叫好,純粹欣賞賽事本身。
現(xiàn)場觀眾。
供圖/貴州畫報社 攝影/向憶峰
這樣的現(xiàn)場,讓所有人的參與感都很強。春花說,很多地方的活動,可能都需要請人回來或什么,但臺江這邊尤其是苗族的一些活動,許多活動不一定在周末,但在外面打工的人常常不管多遠(yuǎn),都會自費回來參加,然后參加完了再回去工作,“這種參與感是尤其強烈、不同尋常的”。
供圖/貴州畫報社 攝影/向憶峰
圖1: 臺江縣斗牛活動。攝影/磨桂賓
圖2: 清水江上的獨木龍舟。攝影/張強
臺江有幾大“天亮文化”:第一個是喝酒天亮文化,第二個是籃球天亮文化,第三個是斗牛天亮文化,第四個是舞龍噓花天亮文化,所有的節(jié)日,我們都是從早玩到晚,甚至玩到天亮,這樣子說明大家對活動的參與度非常高。
苗族舞龍噓花活動。
攝影/張強
“村BA”的嬢嬢打球,通常趕在姊妹節(jié)這天。而觀看姊妹節(jié)比賽,少不了苗疆特色美食,比如五彩糯米飯和糯米酒。臺江縣的施洞一帶,每到節(jié)日那天,盛裝的姑娘們攔在寨門口,捧來五彩糯米飯,用牛角盛來糯米酒,各個村寨穿著傳統(tǒng)服飾的人群,也匯成五彩的人流,喧騰在清水江畔。
姊妹節(jié)。
攝影/李貴云
健壯的苗族青年們捉魚、斗牛比賽輪番上陣,戴著銀飾的苗族少女們,也踩著銀光閃閃的鼓點,跳起了銀色的舞蹈。沉甸甸的銀飾、輕盈盈的步點,香噴噴的舞陣,訴說著苗族歷史上遷徙的故事,銀鈴般的笑聲,就撒入這悠長的清水江里。
清水江,自古以來就是苗瑤語族遷入的重要通道,徐霞客當(dāng)年曾下河游泳,在《徐霞客游記》里,稱其為“龍頭河”。不知道徐霞客當(dāng)年參與過沒有苗族的“舞龍噓花節(jié)”盛會,或是泛游江上,親自體驗獨木龍舟節(jié),所以因此命名。
臺江縣區(qū)位示意圖。
制圖/劉耘碩
清水江這條僅次于烏江的貴州第二大河,從古代苗民搏浪的龍舟聲里,流到今天村BA賽場的助威聲中,流出了歷史,奔涌進未來。
清水江畔的當(dāng)?shù)仫L(fēng)物,隨著臺盤村的“村BA”總決賽落下帷幕,貢獻(xiàn)了不少彩蛋時刻。
圖1-3:獲獎獎品。
攝影/張羅
如果說臺江人的節(jié)日,是流動的盛宴,那么“村BA”比賽,就是盛宴的壓軸大菜。小小的籃球,承載著苗家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對健康體魄的張揚,也是黔山貴水那抹最純粹的亮色,最多彩的貴州風(fēng)物寫真。
攝影/王佳麗
文 | 蘇小七、鹿鳴谷
圖片編輯 | 鯨魚、TAO
地圖編輯 | 劉耘碩
設(shè)計 | 魚一條
頭圖 | 孫超
封圖 | 張羅
特別鳴謝
中共黔東南州委宣傳部
中共臺江縣委宣傳部
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
黔東南州文聯(lián)攝影家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