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得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
《法華經》有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現在有很多人以為剃了頭發,穿上僧衣就算是出家了,但那只是出了有兩扇門的家而已,并沒有真正出那“三界火宅”的家。
尤其是當下這個時代,人們總以為那些出家修行的人本質上是在逃避,卻不能領悟真正的修道。
而還有很多人即便是身處寺廟,內心卻依然不能脫離凡塵。
事實上在我看來,只要你內心充滿佛性,即便不在空門,也勝在空門。
我爺爺今年78歲,十年前出家做了和尚。自從出家之后,十年期間僅回來過一次。
每逢廟中有什么活動,爺爺都會為我們全家祈福,然后通過社交軟件來發布動態讓我們知曉。
十年前,在奶奶去世的第三年,爺爺突然決定要出家,眾親戚都不理解并提出反對,但我們心里很清楚后人的反對并不會阻礙爺爺出家的計劃。
果然沒過多久,爺爺就去了遠在河北的一座名為“凈業寺”的廟里正式出家了。
面對家人的不理解,爺爺并沒有過多解釋,也沒打算得到后人的支持。
按照爺爺的話來說就是:“我告訴你們這件事,并不是在征求你們的意見,而只是告知你們罷了。”
在爺爺出家之后唯一一次回來跟眾親戚見面時,說了3句充滿人生智慧的話,才讓我們真正理解了爺爺出家的原因。
爺爺回來之后,并沒有住在我們任何人的家里。只是在我們當地比較出名的寺廟小住了一個星期。
期間我們全家都去廟里探望他,在寺廟陪他待了一周。
在面對父親再一次詢問為何要出家的原因時,爺爺只是雙手合十淡然地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們都長大成人,我作為俗人的責任也已經盡到了。”
按照爺爺的理解,很多人即便表面風光,但背后卻不知道流了多少淚水;有些人看似生活窘迫,但他們內心比任何人都還灑脫自然。
“我每天吃齋念佛,身心都得到了凈化。比任何時候都過得舒坦。”
聽完爺爺一番話,我突然想起自己和父母這一生不就是每天活在別人的眼光里么?
有所成就時,生怕別人不知道,話里話外都想要炫耀一番;失意落魄時,總喜歡強顏歡笑,害怕被人看出了窘迫之態。
自己喜歡的日子,便是最好的日子;自己喜歡的生活,便是最好的生活。
你過得好,別人不會像你認為的那般羨慕;你過得差,其實也沒幾個人在乎。
自己有什么樣的活法,關鍵在于你自己,而非他人的看法。
在爺爺出家第四年的時候,曾祖母仙逝。
我們通知爺爺的時候,爺爺只是平淡地說“知道了”,但并沒有回來的打算。
為此,爺爺的兄弟姐們都把對爺爺的不滿情緒全部撒在了我父母身上。
這件事在爺爺回來的時候,他也稍作解釋了一番。
“生前多盡孝,勝過墳前掃。任何老人的離世,其實都是一種解脫。”
爺爺說,那些在老人去世后大辦喪事的,其實算不得是真正的孝順。
“他們之所以想把喪事辦得隆重一點,只是不想被他人笑話‘不孝’而已。”
除此之外,因為爺爺已經修得“比丘”,如果他回家面對母親的靈堂,到底是跪拜還是不跪拜呢?
因為在佛家的理解里,俗人要跪拜比丘,而比丘卻不能跪拜俗人。
“與其做一些老人已經不知道的事情,倒不如多在廟里給她念佛超度。”
這是爺爺對于曾祖母仙逝而不回來的解釋。
雖說關于跪或者不跪的問題,我認為并不是核心,但爺爺這種觀念我倒是認同的。
親人還健在時,如果我們不孝順,那么即便等親人離世后,把喪事辦得再怎么隆重也毫無意義。
縱觀當下,大多“喪事”不過是后人在鬧騰,
在爺爺即將回河北的時候,我們眾親戚在一家素食餐廳聚過一次餐。
聚餐過程中,有個親戚提出讓爺爺給大家講講佛法。
對此爺爺只是簡單地說:“佛法不用講,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悟便是佛法。”
“大家想要聽的,其實并不是佛法,而是想要讓我們給你們講一些人生道理而已。”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就像出家一樣,無非就是一種減法而已。不斷成長,不斷學習,不斷經歷,然后再不斷做減法,最后減得只剩下一件事:明了。”
我們一生都在想要追求更多,但其實真正得到更多的人,都在做減法。
減去過多的奢求,你才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即便遲早你擁有的也會失去;
減去過多的雜念,你才能專注于當下正在做的;
減去是非羈絆、愛恨糾纏,才能讓你的人生更加輕松灑脫、自由幸福。
而爺爺的出家,不過是另一種形式上的“人生減法”而已。
對于眾人來說,爺爺是出家了;對于爺爺而言,不過是告別了凡塵的新活法而已。
就像爺爺所說的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會放下的過程。
佛家的人說:“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悟道的人言:“不曾拿起,何來放下?”
而不管是拿起還是放下,皆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最終我們遲早會明白,生命是“無常”的。
悟到了無常的真諦,你就能“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