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知道,孩子的習慣養成對他們的整個人生來說,都是件影響深遠的事。
但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高度自律,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會因為缺乏時間管理能力而形成拖延癥,這是一種惰性,很正常。
而這危害的不僅僅是學習,對孩子的生活來說也有諸多負面影響,比如最基本的賴床。
為了改善孩子的這個毛病,許多家長都花心思給孩子做時間管理訓練,甚至還會購買各種習慣養成小道具,給孩子制作表格。
可為什么到最后拖延癥卻不見改善呢?現實往往都比想象來的骨感。
這就是為什么在培養孩子習慣的話題下說“做時間管理訓練”,會得到諸多家長質疑的緣故。
因為他們試了各種方法,唯獨對自家的孩子不管用,到底是為什么呢?其實多半是方向找錯了。
01為什么訓練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無效?1)目標不當
比如家長想讓孩子每天晚上回家之后,能用空閑的時間把作業寫完,而不是拖到凌晨。
結果一開始就給孩子制定了十分縝密的目標,要么就是沒什么實現難度的目標。這兩種情況下,孩子要么因為自己難以實現,不愿意配合,要么因為太容易實現而缺乏積極性。
因此,想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首先目標也就是方向一定要找對。
美國心理學家格維爾茨提出的成敗效應。就詮釋了目標對訓練效果的影響。孩子在進行努力之后獲得成功,那么他就會收獲愉悅,這被稱為成功效應;而如果孩子努力后仍然失敗了,且屢試屢敗,積極性就會得到挫敗。
目標設立的不當就是這樣的結果,千萬別讓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變成自信心磨滅現場。
2)獎勵機制沒能勾起孩子的興趣
給孩子進行過時間管理訓練的家長應該都知道,要想讓孩子積極配合,獎勵機制是必要的一環。
但有時訓練效果不好,就在于家長設定的獎勵清單沒能成功勾起孩子的興趣。
比如每次的獎勵都一樣,陪孩子去游樂園,孩子多去幾趟就膩了;又或者完成任務給現金,到最后孩子不僅容易變得市儈,也會失去成就感。
在心理學上,這就是陷入超限效應的表現,使孩子變得極其不耐煩甚至逆反。
正如馬克吐溫的一個小故事:去聽牧師演講,剛開始覺得演講內容非常好,打算捐很多錢;結果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嘮叨,他就只想捐點零花錢了;10分鐘又過去了牧師還在演講,最后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演講結束之后,馬克吐溫不僅沒捐錢,甚至還從募捐箱里拿走了兩美元。
這跟家長對孩子反復嘮叨產生的結果是一樣的,除了耳朵起繭子,沒有任何實質性作用。
給孩子定獎勵,一定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多征詢孩子的意見才對。
3)親子溝通不當
凡事皆有例外,父母給孩子制定了時間管理列表,即便孩子平日里嚴格執行,也會偶爾因為時間來不及或情緒低落不能完成。
父母此時若是過分嘮叨或者批評,反而會讓孩子的消極情緒變得越來越重,甚至把這種厭惡的感覺轉移到時間管理訓練上。
因此有時候碰到孩子不想訓練,一定要保持積極的溝通。
02如何解決上述問題?1)針對目標不當
想讓時間管理訓練獲得最好的效果,制定目標的時候一定要得當。
這就要求父母能了解孩子當前的具體水平,以及期待孩子能達到什么水平,而后考慮這兩個目標之間的差距能否讓孩子一次性達到。
如果孩子不能一步到位,父母也不要太著急,可以分成幾步來制定。
比如按照孩子的速度,一晚上起碼需要4小時才能完成作業,但若家長認為平時孩子花五六個小時,其實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發呆了,3個小時完成還差不多,于是給孩子定了3小時內完成作業的目標。
孩子努力后發現自己仍然無法達到要求,到最后索性就自暴自棄,不遵守了。
因此,父母不妨跟孩子商討,制定一個循序漸進的目標。依據孩子當前的完成速度,逐漸提高難度。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獎勵力度也變得更大,幸福感自然也就越強。
用專業術語來說,制定的目標一定要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內,以多維度指標進行評判。
2)針對獎勵機制不當
正如上文所說,父母給孩子的獎勵一定不能太過單調,要真正切中孩子的需求。
在制定時可以征詢孩子的意見,把他想要的所有東西,根據價錢高低以及獲得的難易程度進行排列,孩子完成越高階的目標,獲得的獎勵越大。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既然已經有了獎勵的推動,家長就不要再過分嘮叨。
所謂物以稀為貴,話說得太多就不值錢了。如果孩子總聽到家長喋喋不休,到最后就算愿意配合也會變得厭煩,甚至逆反,故意違背大人的要求。
王宏的《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中這樣寫道,依靠提醒、嘮叨、催促等方式來讓孩子行動的“狼追型教育”,對孩子的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及積極性全都是種傷害。
3)針對親子溝通不當
在這本書中王宏還寫到:如果在對孩子進行時間管理訓練的過程中,發現孩子的情緒比較消極,先別急著讓他進行訓練,可以試著利用溝通三部曲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步:接納
孩子的所有壞情緒都不應該是被壓制的,而應該受到父母的接納,等到情緒釋放完后,自然就會冷靜下來。
家長要避免因自己的偏見而給孩子帶來傷害,真正應該關注的不是結果,而是孩子努力的過程。
第二步:反映
這其實就相當于共情,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把這種壞情緒做定義。
比如:“你今天晚上回家后不想寫作業,是不是因為白天上課時被老師批評了?”
“不是這樣嗎?那是不是回家路上有人欺負你了?”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之后,很可能會敞開心扉說出真正的原因,這樣父母就能針對性地解決了。
第三步:討論
做完前兩步,最后最重要的事不能忘了,找出解決辦法才能讓訓練繼續進行下去。
可以問孩子,如果今天不進行訓練,應該怎么辦?什么時候消極情緒會好轉?能不能跟媽媽說一下大概的時間?
03寫在最后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不公平之處在于,有的人自律會充分利用時間,真正用出了24個小時的效果;而有的人同樣是24個小時,其中卻有20個小時以上是虛度的。
其實,進行時間管理訓練沒錯,但在一些細節上家長必須多加注意,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如果運用一段時間后發現不奏效,一定要想辦法找到其中有紕漏的部分,然后及時更正。
如此一來才能不白費心思,為孩子養成好習慣提供助力。
千萬不要因為細節沒做到位而直接否定方法,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變得自律,時間管理的確是最佳的手段,這點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