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玨說歷史——《曾國藩及湘軍》系列八十三 請勿轉載
曾國藩自從帶著湘軍起家之后,最為頭疼的就是沒有實權。他以二品虛銜領兵,沒有自己的地盤,不能任意提拔重用將領,只能通過打勝戰后向朝廷請賞來嘉獎將士。更為重要的是,湘軍的糧餉都需要他去各個總督、巡撫那里協商,說白了就是賣老臉去討錢??墒牵趤y世之中,誰的日子好過?誰不是為了錢捉襟見肘,所以湘軍鬧餉非常嚴重,經常發生嘩變。
那么湘軍立下那么多大功勞,曾國藩又忠心耿耿,為什么就是得不到朝廷的青睞?咸豐帝為什么非攥著官職不給,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呢?
后人推測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曾國藩創立湘軍的時候,身份只是一個丁憂在家,掛了二品侍郎銜的布衣。他登高一呼,應者如云,這讓朝廷非常忌憚。有人就提醒過咸豐,這樣的人值得警惕。
另外一個原因是在湘軍在衡州誓師出征前,曾國藩針對太平天國利用漢人和滿人矛盾而發布的檄文,寫下了著名的《討粵匪檄》。這篇檄文避開了民族之論,反而打出了文化牌。他指出太平軍學了洋人一套的教義,實際上就是夷狄,而清廷是維護中華文化的正統。這一個精彩的論點,也讓清廷能夠有底氣與太平天國進行口舌之爭。
然而,檄文雖然寫得漂亮,也讓清廷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擺脫了尷尬的局面。但是,咸豐帝不得不對此提心吊膽。如果說代表中國文化的正統,已經信了洋教的洪秀全是不夠格,但以理學大師著稱,又身為漢人的曾國藩豈不是更有資格?
所以,咸豐帝始終對于湘軍,對于曾國藩是懷有深深的戒心。他不肯授予曾國藩實權,尤其是湘軍在江西戰場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在如此危險的形勢下,仍然放曾國藩回家守孝,將攻滅太平天國的希望寄托在兩江總督何桂清和江南大營的綠營兵身上。
然而,形勢變化得太快,讓人目不暇接。就在曾國藩丁憂期間,太平軍進犯杭州,江南一帶岌岌可危。這里是清朝的糧倉和稅銀重地,江南一丟,清廷的元氣將會大傷。因此,咸豐不得已只能讓曾國藩奪情起復,重新統帥湘軍。
不過,就是在這個時候,咸豐依然沒有將實職授給曾國藩。直到江南大營被李秀成搗毀,何桂清在常州棄城而逃,跑到上海躲藏后,兩江總督職位的空缺,才終于讓曾國藩補上。
這也是咸豐實在沒有辦法的下策,不過卻讓曾國藩從此之后擺脫了缺錢缺餉的困擾。最終湘軍越來越壯大,最終攻破了南京。
然而,對于何桂清,曾國藩卻沒有半點憐憫之情。何桂清少年得意,15歲就考上了舉人,19歲就考上了進士,名次還相當靠前,這在整個清朝兩百多年歷史來說,也是極其少見的。而且,何桂清與曾國藩不同的是,他36歲就擔任了巡撫,41歲當上了兩江總督,相比近五十歲才接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可謂深得咸豐的信任。
不過,曾國藩和何桂清,很早就有深刻的矛盾。曾國藩沒有實職,朝廷授予他權力向各地督撫要錢,但給不給是看督撫自己的意思,何桂清就是不給錢的那種人。他將兩江的賦稅搜刮干凈,源源不斷支持江南大營,卻不給曾國藩的湘軍,使得兩者矛盾加深。
而且,曾國藩在江西遭到困局,湘軍遲遲打不開局面,被太平軍反撲的時候,何桂清卻沒有半點同情,反而頤指氣使的說:
江右誤于滌生(曾國藩的號)之膽小,竟是坐觀,一籌莫展?!逗喂鹎宓葧?/p>
隨著戰爭的白熱化,江南剿滅太平軍的清軍陣容,儼然分化為何桂清集團與曾國藩集團。雙方為了馳援浙江巡撫羅遵殿、李元度組織“安越軍”、救援浙江巡撫王有齡等事,互相掣肘,互不買賬,互相彈劾。
但是,歷史終究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何桂清逃到上海后,就失去了發言權,只能成為魚肉。雖然朝中大臣很多出面保他,但更多的人出于意氣,出于對曾氏權勢的附庸,主張要殺之以謝天下。曾國藩本人更是提出:“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宜以僚屬一言為進止;大臣以心跡定罪狀,不必以公稟之有無為權衡?!?/p>
這個案子拖了兩年,直到太平天國都城被湘軍攻破,大局已定后,再次征求曾國藩意見時,曾國藩仍然主張要殺何桂清。湘軍曾經最大的政敵,就這樣被朝廷秋后算賬,開刀問斬了。
喜歡請點擊關注,每天帶給你有趣的歷史故事。
參考資料:《曾國藩傳》、《湘軍征戰史》、《何桂清等書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