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捫虱談詩】
阿夏老師是網(wǎng)絡(luò)詩壇所謂'骨灰級’的人物,早年活躍在清韻等論壇。山菊有緣碰上他的文字時,阿夏老師已經(jīng)進入隱居模式。這些年聯(lián)系漸疏,最近驚聞阿夏老師已于2019年8月4日仙逝~~~經(jīng)阿夏夫人同意,山菊將繼續(xù)刊登阿夏老師的作品。重溫這些文字,也是一種紀念。
一個詩詞愛好者的
學習筆記
和他的
詩詞
板橋道情
鄭板橋全集收有他所作家書,詩詞,小唱,畫款等等。我最喜歡的是他的小唱,道情十首,雖不是每首都好,總體說不錯,有幾首寫得實在好。
道情是一種民間說唱,我小時候見過。藝人懷抱長長的,蒙著鼓皮的道筒(亦稱漁鼓),手持兩片三、四尺長的彎彎的竹片。竹片不緊不慢地打節(jié)奏,藝人忽緊忽慢地手拍道筒有說有唱,以唱為主。一般稱唱道情。
板橋先生的道情十首,前面六首寫人,如老漁翁,老樵夫,老頭陀,老書生,小乞兒。。。都是社會底層人物,詩中寄托的是作者本人的懷抱:怡情山水, 與世無爭。且看一首《老漁翁》:
老漁翁,一釣竿。
靠山崖,傍水灣。
扁舟來往無牽絆,
沙鷗點點清波遠。
荻港蕭蕭白晝寒,
高歌一曲斜陽晚。
一剎時波搖金影,
猛抬頭月上東山。
末二句寫時光的流轉(zhuǎn),很使人警覺。道情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是老漁翁一類的高人韻士。老頭陀“黑漆漆蒲團打坐,夜燒茶爐火通紅”,多么鮮明的形像!老道人則“聞?wù)f道懸崖結(jié)屋, 卻教人何處相尋”。小乞則“醉倒在回廊古廟, 一憑他雨打風吹”。
好像是為了湊十首的整數(shù),后面幾首缺少形像,比較空泛。想亦作者才力所限,勉強不得也。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