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登基的時候,后金內部的情況也不太妙。一方面是皇太極當時在后金內部掌控的八旗軍隊并不占據絕對優勢,另一方面是后金也遭遇了嚴重的天災,出現了大量饑民。所以皇太極在登基之后,就對袁崇煥放出來的試探氣球反應很積極,希望能夠通過和談,達成類似遼與北宋那種關系模式,即由明朝以無論什么名義每年定期給予后金一定數量的錢財物資,后金則不繼續進攻明朝。
在崇禎登基之前,天啟其實對袁崇煥還是比較信任的,袁崇煥把皇太極愿意和談的消息上報朝廷后,朝廷給的反應也還是比較積極的,大體上可以總結為八個字,也就是和戰在我,叛服由之。
同時,明朝在關外已經接連喪師失地,基本上完全放棄了撫順,沈陽,清河,遼陽,大凌河等地,退守山海關一線。在孫承宗和袁崇煥先后主持下,一直在不斷經營關寧錦防線,初步有些成績,算是站穩了腳跟,并且在寧遠大捷中用大炮擊中了努爾哈赤,導致努爾哈赤之死。所以,明朝這邊的形勢開始好轉。
但這時候明朝朝廷內部正忙于黨爭,閹黨和東林黨正斗得不可開交,袁崇煥最終在閹黨的攻擊之下,不得不辭職回鄉。袁崇煥被彈劾的一個重要罪名就是擅自與皇太極議和,超出了朝廷給予他的權限,反對議和者并反復援引宋朝以歲幣購買和平政策的失敗為理由,議和的事就擱置下來了。
崇禎登基后,誅滅閹黨,同時大量啟用原來被閹黨彈劾罷官的官員,袁崇煥也在這個政治環境中又被重新啟用,并被升任為薊遼督師,負責對后金作戰。之后,袁崇煥一邊繼續整軍經武,經營關寧錦防線,一邊與皇太極書信往來繼續進行和談。但因為受制于當時清流反對和談的輿論,和談始終沒有多大進展,皇太極也終于失去了耐心,因為內部矛盾實在是等不及了,不容他慢悠悠的和談。
皇太極在登基后不久又嘗試性的進攻了一次寧遠,但同樣沒有得手。雙方基本上形成了僵持局面,明軍憑堅城據守,避免與后金軍隊野戰,后金軍隊求野戰不得,野掠也已經無法得到補充。于是皇太極突然率兵西出蒙古,從居庸關進入長城以南,長途奔襲京城。
但這時候皇太極的目標仍然是通過展示自己的軍事實力,來逼迫明朝同意簽訂合約。為了達成和談,皇太極的要求一再降低,從最初要求與明朝皇帝抗禮,逐步讓步到同意在雙方正式文件的格式上,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低一格。但清軍這時候畢竟是孤軍深入,所以隨著勤王的明軍不斷趕來,而清軍在京城外圍的野戰中也并未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所以皇太極最后不得不在還未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就主動撤退了。
寧錦大捷和京城外圍的野戰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清軍的士氣,鼓舞了明軍抵抗的決心,清軍在明朝君臣眼中也不再是不可戰勝的敵人了,還是可以打一打的,所以朝廷內部的強硬派聲音又大了起來,并最終誅殺了主張議和的袁崇煥,完全堵死了和談的路。
但他們卻沒有看到,此時的明軍雖然擊退了長途奔襲的皇太極,但明軍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從而錯誤的估計了形勢。而且,強硬派也沒有看到,持續的對后金作戰,已經成了明朝財政的一個巨大負擔,而明朝為了持續作戰又不得不不斷加稅,實際上已經成了民不堪命的局面,壓垮了大量的自耕農,使他們成為了流民,明朝內部統治也在越來越危機重重。
崇禎這個時候其實也是愿意和談的,尤其是在皇太極剛率軍圍攻京城的時候,崇禎大驚失措,是很愿意議和的。但是隨著明軍援軍逐漸趕來,對清軍形成優勢,加上朝廷輿論壓力太大,崇禎自己也不堅持議和了,而是隨著輿論壓力走,放棄了唯一可以讓明朝稍微喘一口氣的出路,選擇了死扛。作為一個君主,這其實并不是負責任的態度。
有時候,妥協比死扛更需要勇氣,尤其是當所有人都認為應該堅持死扛的時候,能頂住壓力,斷然妥協,反而更能體現除自己作為主權者的權力。皇太極第一次圍攻北京雖然未能達到議和的目的,但是通過搶掠京城周圍,已經獲得了大量國內急需的物資,可以支持度過危機了,然而明朝卻并沒有采取有效措施來緩解自己內部的壓力,只好把壓力繼續轉嫁到農民身上。這樣,皇太極時期清軍多次奔襲北京,雖然未能直接打開滅亡明朝的通道,但是卻在不斷動搖明朝的統治基礎,也就是民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