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Wanx Lanfgar yif
“高山頂上茶花開,阿哥阿妹跳腳來,朵朵茶花紅艷艷,紅艷艷,左腳越跳越開懷,越開懷……”
——彝族左腳舞調《高山頂上茶花開》
這首左腳舞調在楚雄一帶十分出名,描繪了一幅熱鬧、艷麗的圖景:春季的高山上茶花盛開,彝家的阿哥阿妹們聚在一起邊彈、邊跳、邊唱,嬌艷的茶花與姑娘小伙服飾上的繡花交相輝映,歡樂的氣氛彌漫在山間……
的確,滇中楚雄一帶的彝族喜花、愛花,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大姚地區的彝族人都要過插花節;流傳于楚雄大姚、南華等幾個縣的咪依嚕傳說中,彝家姑娘咪依嚕也是飲鮮花毒酒而死;楚雄地區的彝族服飾上也是繡有各式各樣的花朵,不管是姑娘還是小伙,衣服都比山上的鮮花還嬌艷。
△ 左腳舞的故鄉牟定縣,人們在跳左腳舞時都要穿著繡著艷麗花朵的服飾。
楚雄州是彝語中部方言的主要分布地,其中楚雄、牟定、姚安、大姚、永仁幾個縣市大部分彝族都講中部方言,南華、武定、祿豐、元謀、雙柏也有講中部方言的彝族支系。除此之外,與楚雄州毗鄰的大理州祥云、賓川,普洱市景東、鎮沅,以及四川攀枝花、涼山的部分地區也有中部方言彝族分布。
彝語中部方言分為羅羅頗土語和俚頗土語兩個土語,內部差異不大,主要就是“羅羅頗”和“俚頗”兩個自稱。由于羅羅頗土語服飾款式較多,本篇文章先介紹羅羅頗土語中心地帶的彝族服飾,即楚雄州中部偏西一帶的彝族服飾款式,包含楚雄市、牟定縣、南華縣、姚安縣等區域。
楚雄市 彝族服飾
楚雄市是楚雄州彝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市,大概有十余萬人,絕大部分都是羅羅頗土語的中部方言彝族,其中又以大過口鄉彝族人口最多,楚雄市的彝族服飾也以大過口鄉的彝族服飾款式為代表。
大過口鄉 彝族女性服飾
△ 楚雄市大過口鄉彝族婦女的傳統服飾
大過口鄉的彝族女性服飾上衣為三件套——
最里面穿一件長袖衣衫,傳統的只有袖口有繡花,袖子上只有窄窄的花邊和黑布條作裝飾。
在長袖外套一件無袖大襟衣,衣襟處有繡花花邊。
最外面圍一塊繡花圍腰,圍腰頭呈幾字形,分三道繡花,由外到內“幾字”逐漸變小,最里面的圍腰心用連起來的三條弧線圍住,與最小的“幾字”相連,形成一片花瓣的形狀,圍腰飄帶上也有繡花圖案。
整套衣服上以粉紅色調的纏枝、折枝花紋繡花圖案為主,總體以素凈的黑、白、藍色為主色。配飾有銀勒子帽和銀耳環等。
△ 楚雄市大過口鄉彝族繡花圍腰,這樣精致素雅的繡花在當地已相當罕見。
隨著時代的發展,楚雄市的彝族服飾變得越來越花哨,各式各樣的繡花、花邊越來越繁雜,顏色也越來越豐富、鮮艷,與傳統的素雅大相徑庭。
△ 90年代的楚雄市彝族服飾已經相當花哨
△ 楚雄紫溪鎮彝族服飾,現在戴銀勒子帽的人已經非常少見,大部分都是戴左腳舞標配款式的帽子。
大過口鄉 彝族男性服飾
相對于女裝來說,男裝的款式風格變化較小,還是陰丹藍布對襟襯衫搭配麻布或火草做的馬甲,但是新式的男裝也用鮮艷、亮麗的繡花做裝飾,花朵越來越大、花邊越來越多。這種對襟衣有十多排紐扣,是楚雄地區常見的男裝款式。
△ 90年代的楚雄大過口彝族男裝
△ 新式的楚雄市彝族男裝,形制變化不大,但花樣和以前的差別較大。
南華五街 彝族服飾
在楚雄州內,南華縣五街鎮一帶的彝族服飾與楚雄市的款式最像,只不過圍腰上的三道“幾字”不是每一道都繡花,圍腰心形狀也不太一樣。而且并不是每個人都穿三件套,還有人里面穿的是對襟衣。
△ 南華五街彝族服飾,由于海拔較高、天氣寒冷,也有穿羊皮褂的習俗。
△ 南華五街彝族的圍腰基本上為黑布底,老式的圍腰只是在黑布上用少量花卉圖案點綴。
火草衣
南華五街彝族最有特色的當屬用火草布制成的全套火草衣,火草布是西南地區的紡織布料,用火草葉子背后的白色絨層混合麻料捻成線,然后織成布料,十分費工,但非常耐寒、耐臟。
南華五街彝族的火草衣沒有繡花圖案,男服只有少量的藍布邊裝飾,為長袖大襟衣搭配長褲;女服則有藍布邊、黑布邊和少量的花邊作裝飾,除上衣長褲外,還要圍一塊圍腰。
據說南華五街彝族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日常也穿這種火草衣,但現在火草衣已經演變為孝服,僅在葬禮上穿著。
△ 南華五街彝族火草衣男服和女服
牟定 彝族服飾
上文中提到的左腳舞標配款式來源于牟定彝族服飾。牟定縣是左腳舞的故鄉,牟定彝族人在各種傳統節日、婚禮和盛大隆重的場合都要跳左腳舞,男女老少都可參與進來,沉浸在“跳腳”的歡樂氣氛中。
△ 三月會是牟定的傳統節日盛會之一,云南山歌《老司機帶帶我》的原型《三月會》就描繪了這一節日盛景。
牟定 彝族女裝
從現在的左腳舞標配裝中可以看出牟定彝族服飾的構成——
傳統服飾中頭飾是包黑布帕,用銀飾綴紅綠雙色絨球插在黑布包頭上,現演變為用彈簧插絨球的繡花帽;
內穿一件桃紅色襯衫,套黑色無袖褂子,圍繡花圍腰,下著黑色長褲,現在襯衫、褂子的顏色、形制不再固定。
隨著牟定左腳舞申遺、出名和傳播,牟定彝族服飾變得夸張化、時裝化,其他地方也紛紛效仿,變成了不再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左腳舞標配裝。
△ 牟定彝族傳統服飾
△ 左腳舞標配裝,繡花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簡潔的繡花飄帶變成了碩大的尾飾。
傳統的牟定彝族服飾僅在圍腰上有集中的繡花圖案,也是牟定彝族婦女繡工最集中的展示,所以十分精美。
牟定彝族的傳統圍腰花樣有兩種,一種是滿地紅花,還有一種叫“十姊妹花”,都是用絲線精心繡成,有的還點綴亮片,顯得更加精致。佩戴時用銀鑲和銀鏈固定,繡花飄帶上多數為挑花圖案,有的繡花飄帶上還綴有串珠和流蘇,應該是現在碩大繡花尾飾的雛形。
△ 滿地紅花圖案的牟定彝族圍腰,最常見的花樣是山茶花。
△ “十姊妹花”圖案,由一個“花母”左右兩邊各帶一串小花,一串有十余朵,俗稱“十姊妹花”。
牟定 彝族男裝
牟定彝族的男裝與楚雄大過口彝族的類似,即陰丹藍布做成的對襟衣,俗稱“姑爺藍”,只不過在花樣上繡的是牟定傳統的山茶花圖案,有的會點綴細小的十字挑花圖案。傳統的牟定彝族男裝繡花很少,且為長袖,現在演變出了無袖款式,繡花圖案也越來越多。
△ 牟定彝族男裝,腰兩側繡有現在最常見的玫紅色系山茶花圖案。
姚安 彝族服飾
與左腳舞同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的梅葛調也是楚雄州的一項文化瑰寶。梅葛調流傳于楚雄州的姚安、大姚等縣,是彝族口頭傳唱的史詩之一,姚安縣官屯鎮的馬游村是梅葛的起源地,也是梅葛傳唱度最高的地方,以馬游為代表的彝族服飾也是姚安的彝族服飾類型之一。
△ 梅葛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有珍與年輕人、兒童在一起,可以看出不同年齡的女性頭飾也不同。
姚安馬游的彝族服飾款式分布在姚安縣東部偏南一帶,為兩件套或三件套——
里面穿的長袖衣服只在袖口繡花;
外面的無袖馬甲則在袖口、衣領、衣襟等處都有精致的繡花花邊和紐扣裝飾;
還要系一塊半截繡花圍腰,圍腰有多道繡花,年輕女性的圍腰下端還綴紅線流蘇,黑色的圍腰中心被兩片扇形繡花擠成倒三角形或丁字形。
老年女性和年輕女性都包包頭,只不過年輕女性的包頭上繡花、飾品要多一些,有銀飾、串珠等,老年婦女的要少很多,以純黑色為主;女童戴繡花雞冠魚尾帽,上面有精美的繡花圖案和銀泡、流蘇、亮片等飾品。下穿長褲,褲腳有繡花或花邊。
△ 姚安馬游彝族服飾
△ 姚安大河口鄉彝族服飾,與馬游的屬于同一款式。
姚安馬游彝族的繡花圖案雖然細密,但十分精致,而且花樣繁多,有纏枝花、大菊花、山茶花、馬櫻花、桃花、石榴花、云紋、羊角紋等花紋,且多為精美的絲線平繡,輔以金線勾邊,顯得更加巧奪天工。
△ 姚安馬游彝族服飾繡花細節圖
以上介紹的是楚雄州中部方言羅羅頗土語彝族分布的中心地帶的服飾款式,都是楚雄州特有的彝族服飾款式,十分具有辨識度。
下一篇將介紹楚雄州東部武定縣和大理州祥云縣與楚雄州姚安縣、南華縣交界處,以及祥云縣特有的中部方言羅羅頗土語彝族服飾,同時還會帶領大家領略更多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