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氏族典
第一百六卷目錄
裴姓部列傳二
北齊
裴讓之 裴諏之
裴讞之 裴澤
裴訥之
北周
裴寬 裴漢
裴俠 裴果
裴邃 裴鴻
裴文舉 裴義宣
裴鏡民 裴尼
裴祥 裴孝仁
裴胄 裴伯鳳
裴之隱 裴師民
隋
裴定 裴肅
裴政 裴蘊
裴愔 裴矩
裴仁基 裴子通
裴虔通 裴南金
裴倫 裴慎
唐
裴寂 裴行儉
裴律師 裴琰之
裴懷古 裴炎
裴守真 裴敬彝
裴承先 裴茙
裴知古 裴胄先
裴漼 裴子馀
裴光廷 裴耀卿
裴寬 裴稹
裴旻 裴綜
裴遵慶 裴冕
裴胄 裴谞
裴肅 裴延齡
裴向 裴玢
裴倩 裴佶
裴垍 裴均
裴度 裴寰
裴潾 裴行立
裴航 裴寅
裴乂 裴嚴
裴坦 裴夷直
裴識 裴諗
裴休 裴樞
裴贄 裴璩
裴覺 裴子云
裴質
氏族典第一百六卷
裴姓部列傳二
北齊
裴讓之
按
《北齊書·裴讓之傳》:讓之,字士禮。少好學,有文情,清明俊辯,早得聲譽。魏天平中舉秀才,對策高第。累遷屯田主客郎中。為太原公開府記室。梁使至,帝令讓之攝主客郎。歷文襄大將軍主簿,兼中書舍人,后兼散騎常侍,聘梁。遷長兼中書侍郎,領舍人。齊受禪,靜帝遜居別宮,與諸臣別,讓之流涕歔欷。以參掌儀注,封寧都縣男。帝欲為黃門郎,或言其體重,不堪趨侍,乃除清河太守。有二豪吏田轉貴、孫舍興久吏奸猾,多有侵削。讓之以其亂法,殺之。侍中高德政舊與讓之不協,案奏言:當陛下受禪之時,讓之眷戀魏朝,嗚咽流涕,比為內官,情非所愿。文宣大怒,賜死于家。
裴諏之
按
《北齊書·裴讓之傳》:讓之弟諏之,字士正,少好儒學,釋褐太學博士。嘗從常景借書百卷,十許日便返。景疑其不能讀,每卷策問,應答無遺。景嘆曰:應奉五行俱下,禰衡一覽便記,今復見之于裴生矣。沛王開大司馬府,辟為記室。遷鄴后,諏之留在河南,西魏領軍獨孤信入據金墉,以諏之為開府屬。信敗,諏之居南山,洛州刺史王元軌召為中從事。西師忽至,尋退,遂隨西師入關。周文帝以為大行臺倉曹郎中,卒。贈徐州刺史。
裴讞之
按
《北齊書·裴讓之傳》:讓之弟讞之,字士平,早知名。累遷司徒主簿,轉儀曹郎。為許昌太守,代去日,為吏人所懷。齊亡仕周,卒伊川太守。
裴澤
按
《北齊書·崔季舒傳》:車駕將適晉陽。從駕文官連名進諫。帝以季舒、張雕、劉逖、封孝琰、裴澤、郭遵等為首,斬之殿庭。
裴訥之
按
《隋書·裴矩傳》:矩父訥之,齊太子舍人。
北周
裴寬
按
《周書·裴寬傳》:寬,字長寬,河東聞喜人也。儀貌瑰偉,博涉群書,弱冠為州里所稱。年十三,以選為魏孝明帝挽郎,釋褐員外散騎侍郎。魏孝武末,除廣陵王府直兵參軍,加寧朔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及孝武西遷。寬乃將家屬避難于大石巖。大統五年,授都督、同軌防長史,加征鹵將軍。十四年,與東魏將彭樂、恂戰于新城,因傷被擒。至河陰,寬乃遁還,授持節、帥都督,封夏陽縣男,即除孔城城主。十六年,遷河南郡守,仍鎮孔城。尋加撫軍、大都督、通直散騎常侍。魏廢帝元年,進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孝閔帝踐祚,進爵為子。武成二年,徵拜司士中大夫。保定元年,出為汾州刺史。尋轉魯山防主。四年,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天和二年,行復州事。三年,除溫州刺史,復為汾州刺史,陳將程靈洗率眾至城下。苦戰三十馀日,力屈。城陷。陳人乃執寬至揚州,尋被送嶺外。經數載,后還建業,遂卒于江左。時年六十七。
裴漢
按
《周書·裴寬傳》:寬弟漢。字仲賈,操尚弘雅,聰敏好學。魏孝武初,解褐員外散騎侍郎。大統五年,除大丞相府士曹行參軍,補墨曹參軍。十一年,李遠出鎮弘農,啟漢為司馬。尋加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成都上士。尋轉司車路下大夫。與工部郭彥、太府高賓等參議格令。加帥都督。五年,加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時晉公護擅權。漢直道固守,八年不徙職。建德元年卒,時年五十九。贈晉州刺史。
裴俠
按
《周書·裴俠傳》:俠,字嵩和,河東解人。幼而聰慧,有異常童。年十三,遭父憂,哀毀若成人。州辟主簿,舉秀才。魏正光中,解巾奉朝請。稍遷員外散騎侍郎、義陽郡守。元顥入洛,俠執其使人,焚其赦書。魏孝莊嘉之,授輕車將軍、東郡太守,帶防城別將。及魏孝武與齊神武有隙,徵河南兵以備之,俠率所部赴洛陽。授建威將軍,左右郎將。俄而孝武西遷。俠從入關。賜爵清河縣伯,除丞相府士曹參軍。大統三年,領鄉兵從戰沙苑,先鋒陷陣。俠本名協,至是,太祖嘉其勇決。因命改焉。以功進爵為侯,拜行臺郎中。王思政鎮玉壁,以俠為長史。未幾除河北郡守。俠躬履儉素,愛民如子。吏民莫不懷之。俠嘗撰九世伯祖貞侯傳,以為裴氏清公,自此始也,欲使后生奉而行之,宗室中知名者,咸付一通。九年,入為大行臺郎中。居數載,出為郢州刺史,加儀同三司,尋轉祏州刺史,徵拜雍州別駕。孝閔帝踐祚,除司邑下大夫,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遷民部中大夫。俠在官,勵精發摘,奸盜略盡。轉工部中大夫。武成元年,卒于位。贈太子少師、蒲州刺史,謚曰貞。
裴果
按
《周書·裴果傳》:果,字戎昭,河東聞喜人也。少慷慨,有志略。魏太昌初,起家前將軍、乾河軍主,除陽平郡丞。太祖曾使并州,與果相遇。果知非常人,密托附焉。永安末,盜賊蜂起。果從軍征討。永熙中,授河北郡守。及齊神武敗于沙苑,果乃率其宗黨歸闕。大統九年,從戰邙山,補帳內都督,遷平東將軍。后從楊忠平隨郡、安陸,以功加大都督,除正平郡守。正平,果本郡也。遷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司農卿。又從大將軍尉遲回伐蜀,皆有功。魏廢帝三年,授龍州刺史,封冠軍縣侯。孝閔帝踐祚,除隆州刺史。加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公。武成末,轉眉州刺史。保定五年,授復州刺史。天和二年,卒于位。贈本官。謚曰質。
裴邃
按
《周書·裴文舉傳》:文舉父邃。解褐散騎常侍,累遷諫議大夫,進安東將軍。卒官。
裴鴻
按
《周書·裴寬傳》:寬族弟鴻。少恭謹,有干略,歷官內外。孝閔帝踐祚,拜輔城公司馬,加儀同三司。為晉公護雍州治中,累遷御正中大夫,進位開府儀同三司,轉民部中大夫。保定末,出為中州刺史、九曲城主。衛公直出鎮襄州,以鴻為襄州司馬。天和初,拜郢州刺史,轉襄州總管府長史,賜爵高邑縣侯。從直南征,軍敗,遂沒。尋卒于陳。朝廷哀之,贈豐、資、遂三州刺史。
裴文舉
按
《周書·裴文舉傳》:文舉,字道裕,河東聞喜人也。起家奉朝請,遷丞相府墨曹參軍。遷威烈將軍、著作郎。世宗初,累遷帥都督,復為益州總管府中郎。保定三年,遷絳州刺史。天和初,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六年,入為司憲中大夫,進爵為公。六年,除南青州刺史。宣政元年,卒于位。子胄。
裴義宣
按
《周書·裴寬傳》:寬子義宣起家譙王儉府記室,轉司金二命士,合江令。
裴鏡民
按
《周書·裴寬傳》:寬弟漢。漢子鏡民,少聰敏,涉獵經史。大將軍、譚公會記室參軍。后歷宋王實侍讀,轉記室,遷司錄。宣政初,吏部上士。大象末,春官府都上士。
裴尼
按
《周書·裴寬傳》:寬弟漢。漢子尼字景尼,性弘雅,有器局。起家奉朝請。除梁王東閣祭酒,遷從事中郎,加通直散騎常侍。魏恭帝元年,以本官從于謹平江陵。六官建,拜御正下大夫。尋以疾卒。贈輔國將軍、隨州刺史。
裴祥
按
《周書·裴俠傳》:俠子祥,性忠謹,有治劇才。少為成都令,清不及俠,斷決過之。后除長安令,為權貴所憚。遷司倉下大夫。俠之終也,遂以毀卒。
裴孝仁
按
《周書·裴果傳》:果子孝仁幼聰敏,涉獵經史。起家舍人上士。累遷大都督、儀同三司。出為長寧鎮將。建德末,遷建州刺史,轉譙州刺史。大象末,又遷亳州刺史。
裴胄
按
《周書·裴文舉傳》:文舉子胄。官至大都督,早卒。
裴伯鳳
按
《隋書·裴仁基傳》:仁基祖伯鳳,周汾州刺史。
裴之隱
按
《周書·裴寬傳》:寬弟漢。漢子尼,尼子之隱,趙王招府記室參軍。
裴師民
按
《周書·裴寬傳》:之隱弟師民,好學有識度。起家秦王赟府記室參軍,仍兼侍讀。
隋
裴定
按
《隋書·裴仁基傳》:仁基父定,上儀同。
裴肅
按
《隋書·裴肅傳》:肅,字神封,河東聞喜人也。父俠,周民部大夫。肅仕周,釋褐給事中士,累遷御正下大夫。以行軍長史從韋孝寬征淮南。屬高祖為丞相,肅聞而嘆。高祖不悅,由是廢于家。開皇五年,授膳部侍郎。后二歲,遷朔州總管長史,轉具州長史。仁壽中,見皇太子勇、蜀王秀、左仆射高颎俱廢黜,遣使上書。上謂楊素曰:裴肅憂我家事,此亦至誠也。于是徵肅入朝。皇太子聞之,不悅。未幾,上崩。煬帝嗣位,不得調者久之,亦杜門不出。后授永平郡丞。歲馀,卒。有子尚賢。
裴政
按
《隋書·裴政傳》:政,字德表,河東聞喜人。幼明敏,博聞強記,達于時政,為當時所稱。年十五,辟邵陵王府法曹參軍事,轉起部郎、枝江令。湘東王之臨荊州也,召為宣惠府記室,尋除通直散騎侍郎。侯景作亂,加壯威將軍,帥師討之,以軍功連最封夷陵侯。徵授給事黃門侍郎,復帥師拒蕭紀,破之于硤口。加平越中郎將、鎮南府長史。及周師圍荊州。政從間道先報元帝,為周人所獲,蕭察謂政曰:我武皇帝之孫也,不可為爾君乎。爾亦何煩殉身于七父。若從我計,則貴及子孫;如或不然,分腰領矣。政詭許之。既而告城中曰:援兵大至,各思自勉。吾以間使被擒,當以碎身報國。監者擊其口,終不易辭。察怒,命趣行戮。蔡大業諫因得釋,送于京師。周文帝聞其忠,授員外散騎侍郎。尋授刑部下大夫,轉少司憲。政明習故事,參定
《周律》。簿案盈幾,剖決如流,用法寬平,無有冤濫。宣帝時,以忤旨免職。高祖攝政,召復本官。開皇元年,轉率更令,加位上儀同三司。進位散騎常侍,轉左庶子,多所匡正,見稱純愨。時云定興數入侍太子,為奇服異器,進奉后宮,又緣女寵,來往無節。政數切諫,太子不納,由是出為襄州總管。卒。
裴蘊
按
《隋書·裴蘊傳》:蘊,河東聞喜人也。性明辯,有吏干。在陳仕歷直閣將軍、興寧令。以其父在北,陰奉表于高祖,請為內應。及陳平,超授儀同。左仆射即日拜開府儀同三司,禮賜優洽。歷洋、直、棣三州刺史。大業初,煬帝徵為太常少卿,遷民部侍郎,拜京兆贊治。未幾,擢授御史大夫。蘊引致奸黠,共為朋黨。賓客附隸,遍于郡國,侵擾百姓,帝弗知也。以度遼之役,進位銀青光祿大夫。及司馬德戡為亂。遂見害。
裴愔
按
《隋書·裴蘊傳》:蘊子愔為尚輦直長,同蘊死。
裴矩
按
《隋書·裴矩傳》:矩,字弘大,河東聞喜人也。好學,頗愛文藻,有智數。齊北平王貞為司州牧,辟為兵曹從事,轉高平王文學。及齊亡,不得調。高祖為定州總管,召補記室。高祖作相,參相府記室事。及受禪,遷給事郎,奏舍人事。伐陳之役,領元帥記室。明年,奉詔巡撫嶺南。以功拜開府,賜爵聞喜縣公。除民部侍郎,尋遷內史侍郎。尚書左丞轉吏部侍郎。煬帝即位,西域諸蕃,多至張掖,與中國交市。帝令矩掌其事。矩知帝方勤遠略,諸商胡至者,矩誘令言其國俗山川險易,撰
《西域圖記》三卷,入朝奏之。帝大悅。轉民部侍郎,未視事,遷黃門侍郎。大業三年,進位銀青光祿大夫。從帝巡于塞北,始建征遼之策,以本官領武賁郎將。明年,進位右光祿大夫。十一年,從幸江都宮。宇文化及之亂,以矩為尚書右仆射,加光祿大夫,封蔡國公,為河北道安撫大使。及宇文氏敗,為竇建德所獲。復以為吏部尚書,轉尚書右仆射。及建德敗,矩歸于唐。授左庶子,轉詹事、民部尚書。
裴仁基
按
《隋書·裴仁基傳》:河東裴仁基,字德本。少驍武,便弓馬。開皇初,為親衛。平陳之役,拜儀同。以本官領漢王諒府親信。煬帝嗣位,諒舉兵作亂,仁基苦諫,帝嘉之,超拜護軍。數歲,改授武賁郎將,以功進位銀青光祿大夫,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拜左光祿大夫。從征高麗,進位光祿大夫。帝幸江都,李密據洛口,令仁基為河南道討捕大使,以拒密,每與密戰,多所斬獲。時隋大亂,有功者不錄。仁基遂以其眾歸密。密以為河東郡公。其子行儼,驍勇善戰,密復以為絳郡公,甚相委昵。王世充以東都食盡,悉眾詣偃師,與密決戰。密戰敗,仁基為世充所擄。世充以其父子并驍銳,深禮之,以兄女妻行儼。及僭尊號,署仁基為禮部尚書,行儼為左輔大將軍。行儼號為萬人敵。世充憚其威名,頗加猜防。仁基不自安,遂謀反,為世充所殺。
裴子通
按
《唐書·裴敬彝傳》:敬彝曾祖子通,隋開皇中以太中大夫居母喪,哭喪明,有白烏巢冢樾。兄弟八人皆為名孝,詔表門闕,世謂義門裴氏。
裴虔通
按
《隋書·裴虔通傳》:虔通,河東人也。初,煬帝為晉王,以親信從,稍遷至監門校尉。煬帝即位,擢舊左右,授宣惠尉,遷監門直閣。累從征役,至通議大夫。與司馬德戡同謀作亂。化及以虔通為光祿大夫、莒國公,令鎮徐州。化及敗后,歸于大唐,即授徐州總管,轉辰州刺史,封長蛇男。尋以隋朝弒逆之罪,除名,徙于嶺表而死。
裴南金
按
《隋書·裴政傳》:政子南金,仕至膳部郎。
裴倫
按
《隋書·列女傳》:裴倫,大業末,為渭源令。屬薛舉之亂,縣城為賊所陷,倫遇害。
裴慎
按
《唐書·裴守真傳》:守真父慎,隋大業中為淮安司戶參軍。
唐
裴寂
按
《唐書·裴寂傳》:寂,字元真,蒲州桑泉人。隋開皇中,調左親衛。大業中,為齊州司戶參軍,歷侍御史,晉陽宮副監。唐公雅與厚。秦王與劉文靜方建大計,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以情告之。寂嘗以宮人侍唐公,恐事發誅,間飲酣,乃白秦王將舉兵狀。唐公然所計。兵起,寂進宮女五百,米九百萬斛。長安平,遷大丞相府長史,進魏國公。隋帝禪位,拜尚書右仆射,貴震當世。武德二年,劉武周寇太原,寂請行,兵大潰,高祖薄其過,下詔慰諭,俾留撫河東。復敗。召還,帝責讓良久,俄釋之,遇待如初。四年,改鑄錢,賜一爐得自鑄。又聘其女為趙王元景妃。遷左仆射。九年,冊拜司空。浮屠法雅坐訞言,辭連寂,坐免歸。未幾,放靜州。帝念寂功,詔入朝,卒。子律師嗣。
裴行儉
按
《唐書·裴行儉傳》:行儉,字守約,絳州聞喜人。幼引蔭補弘文生。貞觀中,舉明經,調左屯衛倉曹參軍。遷長安令。高宗將立武昭儀,行儉以為國家憂,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秘議,左除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擢累安西都護。召為司文少卿。遷吏部侍郎,與馬載同典選,有能名,時號裴馬。上元三年,吐蕃叛,出為洮州道左二軍總管,改秦州右軍。儀鳳二年,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誘蕃落以動安西,朝廷欲討之。因詔行儉冊送波斯王,且為安撫大食使。至西州,諸蕃郊迎,行儉陰勒部伍。使人趨召都支,詣營謁,遂禽之,遮匐乃降,悉俘至京師。帝遣勞即拜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調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溫傅反,單于管二十四州叛應之,眾數十萬。詔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討之。明年,伏念執溫傅來降,突厥馀黨悉平。帝悅。封聞喜縣公。永淳元年,十姓突厥車薄叛,復為金牙道大總管,未行卒,年六十四,贈幽州都督,謚曰獻。行儉工草隸,名家。帝嘗以絹素詔寫
《文選》,覽之,秘愛其法。所撰
《選譜》、
《草字雜體》數萬言。子光廷。
裴律師
按
《唐書·裴寂傳》:寂子律師,尚臨海長公主,終汴州刺史。
裴琰之
按
《唐書·裴漼傳》:漼父琰之,永徽中為同州司戶參軍,年甚少,刺史李崇義內輕之。吏白積案數百,崇義讓使趣斷,一日畢,既予奪當理,而筆詞勁妙。由是名動一州,號霹靂手。后為永年令。
裴懷古
按
《唐書·裴懷古傳》:懷古,壽州壽春人。儀鳳中,補下邽主簿,頻遷監察御史。姚、巂道蠻反,命懷古馳驛往輯之,遂定南方。閻知微使突厥,懷古監其軍。默啜脅知微稱可汗,又欲官懷古,不肯拜。遂囚軍中,因得亡,而素尪弱,不能騎,宛轉山谷間,僅達并州。遷祠部員外郎。始安賊歐陽倩眾數萬,剽沒州縣,以懷古為桂州都督招慰討擊使,未逾嶺,遂以書諭禍福,賊迎降,懷古輕騎赴之,倩等大喜,出降,嶺外平。徙相州刺史。神龍中,召為左羽林大將軍。俄轉幽州都督。卒于官。
裴炎
按
《唐書·裴炎傳》:炎,字子隆,絳州聞喜人。補弘文生。舉明經及第。補濮州司倉參軍,歷御史、起居舍人,遷黃門侍郎。調露二年,同中書門下三品。進拜侍中。高宗大漸,受遺輔太子,是為中宗。改中書令。中宗欲以后父韋元貞為侍中,炎固執不從,帝怒。炎因與武后謀廢帝為廬陵王,更立豫王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縣男。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請立七廟,追王其先。炎諫,后不悅而罷。承嗣又諷太后誅韓王、魯王,以絕宗室望,炎固爭,后愈銜怒。徐敬業兵興,后議討之,炎請太后歸政。后乃捕炎送詔獄。斬于都亭驛。籍其家,無儋石之嬴。睿宗立,贈太尉,謚曰忠。
裴守真
按
《唐書·裴守真傳》:守真,絳州稷山人,后魏冀州刺史叔業六世孫。守真早孤。舉進士,六科連中,累調乾封尉。永淳初,授太常博士。守真善容典,時謂才稱其官。天授中,為司府丞,推覈詔獄,多裁恕。不合武后旨,出為汴州司馬。遷累成州刺史。徙寧州。長安中卒,贈戶部尚書。
裴敬彝
按
《唐書·裴敬彝傳》:敬彝,絳州聞喜人。七歲能文章,性謹敏,宗族重之,號甘露頂。父智周,補臨黃令,為下所訟。敬彝年十四,詣巡察使唐臨直枉,臨奇之,試命作賦,賦工。父罪已釋,表敬彝于朝,補陳王府典簽。一日,忽泣涕謂左右曰:大人病痛,吾輒然,今心悸而痛,事叵測。乃請急,倍道歸,而父已卒,羸毀踰禮。乾封初,遷累監察御史。母病,醫許仁則者躄不能乘,敬彝自為輿往迎。既居喪,詔贈縑帛,官為作靈輿。終服,以著作郎兼修國史。歷中書舍人、太子左庶子。武后時,為酷吏所陷,死嶺南。
裴承先
按
《唐書·裴寂傳》:寂子律師。律師子承先,武后時為殿中監,酷吏殺之。
裴茙
按
《唐書·來瑱傳》:裴茙者,始以蔭為京兆司錄參軍。瑱鎮陜州,引為判官,移襄州,又為行軍司馬,遇之厚。及瑱私漢上,茙欲得其處,背瑱言狀,帝倚以圖瑱。而性輕褊少謀,師興,給用無節。及敗,有詔留費州,至藍田,賜死。
裴知古
按
《尚友錄》:知古善樂律,為太樂令。神龍元年正月,享太廟,樂作。知古密語萬年令元行沖曰:金石諧婉,將有大慶在唐室子孫乎。是月,唐中宗復位。人有乘馬者,知古聞其嘶,乃曰:馬鳴哀,主必墜死。見新婚者,聞佩聲,曰:終必離。訪之皆然。
裴胄先
按
《唐書·裴炎傳》:炎子胄先未冠,推蔭為太仆丞。炎死,坐流嶺南。上變求面陳得失,后杖之朝堂,長流瀼州。歲馀,逃歸,為吏跡捕,流北廷。無復名檢,專居賄,以財自雄。養客數百人,多诇候朝廷事,聞知十常八九。時補闕李秦授為武后謀,分走使者,賜墨詔,慰安流人,實命殺之。胄先前知,橐它載金幣奔突厥。行未遠,都護遣兵追之。械系獄。武后度流人已誅,畏天下姍誚,更遣使者安撫十道,以好言自解釋。由是胄先得不死。中宗復位,授太子詹事丞。遷秦、桂、廣三州都督。坐累,免。久乃擢范陽節度使。進工部尚書,以東京留守累封翼城縣公,卒。
裴漼
按
《唐書·裴漼傳》:漼,絳州聞喜著姓,擢明經,調陳留主簿,遷監察御史。累進中書舍人。睿宗造金仙、玉真二觀,時旱甚,役不止,漼上言:農桑失時。不報。遷兵部侍郎。漼雅與張說善,說數薦之,擢吏部尚書。卒。
裴子馀
按
《唐書·裴守真傳》:守真子子馀事繼母為聞孝,中明經,補鄠尉。景龍中,為左臺監察御史。開元初,累遷冀州刺史,為政惠裕,人稱有恩。入為岐王府長史。卒,謚曰孝。
裴光廷
按
《唐書·裴行儉傳》:行儉子光廷字連城。母庫狄氏,有婦德,武后召入宮,為御正,光廷由是累遷太常丞。開元中,擢鴻臚少卿。元宗有事岱宗,張說以京師空虛,恐邊寇乘間竊發,議欲加兵守邊,光廷曰:諸蕃,突厥為大,和好有年矣,若遣一使,召其大臣。突厥受詔,則諸蕃必相率而來矣。說奏用其策,突厥果遣使來朝。東封還,遷兵部侍郎。久之,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黃門侍郎,拜侍中。撰
《瑤山往則》、
《維城前軌》二篇獻之。手制褒美。二十年,封正平縣男。卒。謚忠憲。
裴耀卿
按
《唐書·裴耀卿傳》:耀卿,字煥之,寧州刺史守真次子也,擢童子舉,稍遷秘書省正字、相王府典簽。王即帝位,授國子主簿,遷長安令。為濟州刺史。會天子東巡,耀卿置三梁十驲,科斂均省。封禪還,次宋州,宴從官,帝歡甚,謂張說曰:裴耀卿上書數百言,至曰人或重擾,即不足以告成,朕置書座右以自戒,此其愛人也。俄徙宣州。歷冀州,入拜戶部侍郎。遷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師饑。帝將幸東都,召問所以救人者。耀卿請置倉河口,以納東租,官自顧載,分入河、洛。天子然其計,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使。于是置河陰、集津、三門倉,引天下租繇盟津溯河而西,省運費三十萬緡。天寶初,進尚書左仆射,俄改右仆射,而李林甫代之。居一歲,卒。
裴寬
按
《唐書·裴漼傳》:漼從祖弟寬,性通敏,工騎射、彈棋、投壺,略通書記。景云中,為潤州參軍事。刺史韋詵有女,擇所宜歸,會休日登樓,見人于后圃有所瘞藏者,訪諸吏,曰:參軍裴寬居也。與偕來,詵問狀,答曰:寬義不以包苴污家,適有人以鹿為餉,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瘞之。詵嗟異,乃引為按察判官,許妻以女。明日,幃其族使觀之。寬時衣碧,瘠而長,既入,族人皆笑,呼為碧鸛雀。舉拔萃,為河南丞,遷長安尉。宇文融為侍御史,括天下田,奏為江東覆田判官。改太常博士。遷刑部員外郎。萬騎將軍馬崇白日殺人,而王毛仲方以貴倖,將鬻其獄,寬固執不肯從。河西節度使蕭嵩表為判官,歷兵部侍郎。宰相裴耀卿領江淮運,奏寬為戶部侍郎自副。遷吏部。出為蒲州刺史。徙河南尹,不屈附權貴,河南大治。繇金吾大將軍授太原尹。天寶初,由陳留太守拜范陽節度使,召為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裴敦復平海賊還,廣張功簿,寬密白其妄。會河北部將入朝,盛譽寬政,帝嗟賞,眷倚加厚。李林甫恐其遂相,又惡寬善李適之,乃漏寬語以激敦復,敦復以林甫為誠。先是,寬以所善請于敦復,即欲白發其言,林甫趣之。敦復未及聞,扈幸溫泉宮。而其下裨將程藏曜、曹鑒自以他事系臺,寬捕按之,敦復謂寬求致其罪,遽以金五百兩賂貴妃姊,因得事聞于帝,由是貶寬睢陽太守。及韋堅獄起,寬復坐親,貶安陸別駕。林甫任羅希奭殺李適之也,亦使過安陸,將悕殺寬,寬叩頭祈哀,希奭乃去。寬懼終見殺,丐為浮屠,不許。稍遷東海太守,徙馮翊,入為禮部尚書。卒,年七十五,贈太子太傅。
裴稹
按
《唐書·裴行儉傳》:行儉子光廷,光廷子稹,以蔭仕,累遷起居郎。開元末,詔授給事中。俄授祠部員外郎,卒。
裴旻
按
《唐書·李白傳》:裴旻嘗與幽州都督孫佺北伐,為奚所圍,旻舞刀立馬上,矢四集,皆迎刀而斷,奚大驚引去。后以龍華軍使守北平。北平多虎,旻善射,一日得虎三十一,休山下。有老父曰:此彪也。稍北,有真虎,使將軍遇之,且敗。旻不信,怒罵趨之。有虎出叢薄中,小而猛,據地大吼,旻馬辟易,弓矢皆墮,自是不復射。
裴綜
按
《唐書·裴耀卿傳》:耀卿子綜,吏部郎中。
裴遵慶
按
《唐書·裴遵慶傳》:遵慶,字少良,絳州聞喜人,以蔭為興寧陵丞,調大理丞。頻擢吏部員外郎,判南曹。肅宗時,為吏部侍郎。蕭華輔政,屢薦之,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代宗初,仆固懷恩反,遵慶奉詔宣慰,懷恩將入朝,為其將范志誠沮止。時帝在陜,遵慶脫身赴行在。帝還,遷太子少傅。罷為集賢院待制,改吏部尚書。大歷十年薨。子向。
裴冕
按
《唐書·裴冕傳》:冕,字章甫,河中河東人,以蔭再調渭南尉。王鉷表署判官,歷殿中侍御史。及鉷得罪,有詔廷辯,冕位甚下,而抗言其誣。鉷死,李林甫方用事,僚屬,皆引去,獨冕為斂葬,由是浸知名。元宗入蜀,詔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拜冕御史中丞兼左庶子副之。初,冕在河西,方召還,而道遇太子平涼,遂從至靈武,與杜鴻漸、崔漪同辭進曰:天意人事,屬在殿下,宜正位號,以安社稷。凡五請,卒見聽。太子即位,進冕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肅宗至鳳翔,拜尚書右仆射。兩京平,封冀國公,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中書舍人劉烜為李輔國所昵,冕表為判官。烜抵法,坐降施州刺史,徙澧州。大歷中,郭子儀言于代宗復拜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入見,拜不能興。不踰月卒。
裴胄
按
《唐書·裴漼傳》:漼弟子胄,字引叔,擢明經,佐李抱玉鳳翔幕府。不得意,謝歸,更從宣歙觀察使陳少游,抱玉怒,劾貶桐廬尉。時李棲筠觀察浙西,取胄為支使。代宗惡宰相元載怙權,召棲筠為御史大夫,欲以相,棲筠引胄殿中侍御史。會棲筠卒,胄護喪歸洛陽。少游復表為淮南觀察判官。載誅,始拜刑部員外郎,遷宣州刺史。楊炎當國,為載復讎,貶汀州司馬。遷江西觀察使,拜荊南節度使。是時,方鎮爭剝下希恩,制重錦異綾,名貢奉,有中使至,即悉公帑市歡。胄待之有節,獻餉直不數金,宴勞止三爵。卒,謚曰成。
裴谞
按
《唐書·裴漼傳》:漼弟寬,寬子谞,字士明,擢明經,調河南參軍事。虢王巨表署襄、鄧營田判官。母喪,居東都。會史思明亂,逃山谷間。思明故寬將,德寬舊恩,且聞谞名,遣捕騎跡獲之,喜甚,呼為郎君,偽授御史中丞。賊殘殺宗室,谞陰緩之。又嘗疏賊虛實于朝。賊平,除太子中允,遷考功郎中。代宗幸陜,谞徒步挾考功南曹印赴行在,為元載沮卻,拜河東租庸、鹽鐵使。時關輔旱,谞入計,帝召問榷酤利,谞久不對。帝復問,曰:臣自河東來,涉三百里。誠謂陛下軫念元元,先訪疾苦,而乃責臣以利。未敢即對。拜左司郎中,數訪政事。載忌之,出為虔州刺史,除右金吾將軍。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時大行將蕆陵事,禁屠殺,郭子儀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謂不畏強禦,善之。坐所善誅,貶閬州司馬。俄召為太子右庶子,進兵部侍郎,至河南尹。凡五世為河南,谞視事未嘗敢當正處。以寬厚和易為治。卒,贈禮部尚書。
裴肅
按
《唐書·裴休傳》:休父肅,貞元時為浙東觀察使,劇賊栗锽誘山越為亂,陷州縣,肅引兵破擒之,自記平賊一篇上之,德宗嘉美。
裴延齡
按
《唐書·裴延齡傳》:延齡,河中河東人。乾元末,為泛水尉,賊陷東郡,去客江夏。華州刺史董晉表署判官,稍遷太常博士。盧杞秉政,引為膳部員外郎、集賢院直學士。崔造表知東郡度支院。召為祠部郎中,不待命,輒還集賢院,宰相張延賞疾其易,出為昭應令,御史中丞竇參善延齡。德宗用參輔政,即擢延齡司農少卿。會班宏卒,假領度支。延齡素不善財計,乃廣鉤距,取宿奸老吏與謀,以固帝幸。俄以戶部侍郎為真。是時,陸贄為宰相,極論其譎妄不可任,帝以為排娼,愈益厚延齡。延齡恃得君,嫚罵邇臣,時人側目。屬疾臥第。帝念之,使者日三輩往。死,年六十九。贈太子太傅、上柱國。元和中,有司謚曰繆。
裴向
按
《唐書·裴遵慶傳》:遵慶子向字傃仁,以蔭得調。建中初,李紓為同州刺史,奏署判官。李懷光叛河中,使其將趙貴先筑壘于同州,紓奔奉天,而向領州務,詣貴先壘開諭之,貴先降。累為櫟陽、渭南太守,課皆第一,擢戶部員外郎,以吏部尚書致仕。卒。子寅。
裴玢
按
《唐書·裴玢傳》:玢,五世祖糾,本王疏勒,武德中來朝,拜鷹揚大將軍,封天山郡公,留不去,遂籍京兆。玢初事金吾將軍論惟明為傔力。德宗在奉天,以功封忠義郡王。從惟明鎮鄜坊,署牙將。后節度使王棲曜卒,以同州刺史劉公濟領節度,擢玢為司馬。踰年,公濟卒,乃授玢節度使。元和三年,徙山南西道。七年卒。
裴倩
按
《唐書·裴行儉傳》:行儉子光廷,光廷子稹。稹子倩,字容卿,歷信州刺史,代第五琦為度支郎中。卒,謚節。
裴佶
按
《唐書·裴耀卿傳》:耀卿子綜,綜子佶字弘正。第進士,補校書郎,授藍田尉。帝幸梁,佶奔見行在,授補闕。李懷光以河中叛,佶建議請討,帝深器之。歷遷諫議大夫。黔中觀察使。歷同州刺史、中書舍人,遷尚書右丞。改吏部侍郎,以工部尚書。卒。
裴垍
按
《唐書·裴垍傳》:垍,字弘中,絳州聞喜人。擢進士第,補美原尉。四遷考功員外郎。憲宗元和初,召入翰林為學士,再遷中書舍人。李吉甫罷,乃拜垍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帝在殿中,常呼垍官而不名。垍為學士時,引李絳、崔群與同列。及相,又擢韋貫之、裴度知制誥,李夷簡御史中丞,皆踵躡為輔相,號多臣。自它選任,罔不精明,人無異言。士大夫不以垍年少柄用為嫌,故元和之治,百度修舉。五年,暴風痹。居三月,益痼,乃罷為兵部尚書。卒。
裴均
按
《唐書·裴行儉傳》:行儉子光廷,光廷孫倩。子均字君齊,以明經為諸暨尉。張建封鎮濠、壽,表團練判官。時李希烈以淮、蔡叛,建封捍賊,均參贊之。以勞加上柱國,襲正平縣男。遷累膳部郎中,擢荊南節度使行軍司馬,就拜荊南節度使。劉辟叛,均發精甲三千,逆擊之。加檢校吏部尚書。初,均與崔太素俱事中人竇文場,太素嘗晨省文場,入臥內,自謂待己至厚,徐觀后榻有頻伸者,乃均也。元和三年,入為尚書右仆射,判度支。俄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山南東道節度使,累封郇國公。以財交權倖,將相凡十馀年。卒。
裴度
按
《唐書·裴度傳》: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貞元初,擢進士第,補校書郎,調河陰尉。遷監察御史。武元衡帥西川,表掌節度府書記。召為起居舍人。元和六年,知制誥。久之,進御史中丞。王師討蔡,以度視行營諸軍,還,奏攻取策,與帝意合。進兼刑部侍郎。李師道謀緩蔡兵,伏盜,刺用事大臣,擊度,傷首。議者欲罷度,安反側,帝怒,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由是討賊益急。十二年,宰相李逢吉建言:餉億煩匱,宜休師。唯度請身督戰。即拜淮西宣尉招討處置使。未幾,李愬縛吳元濟。度入朝。進弘文館大學士、晉國公,復知政事。程異、皇甫鏄以言財賦幸,俄得宰相。度三上書極論不可,帝不納。纖人始得乘罅,以檢校尚書右仆射為河東節度。穆宗即位,進檢校司空。朱克融、王廷湊亂河朔,加度鎮州行營招討使。度入賊境,數斬將以聞。時元稹顯結宦官,憚度復當國,因經置軍事,數居中持梗。度上書痛暴稹過惡。帝詔度由太原朝京師。議者交口請相度,乃以本官兼中書侍郎、平章事。權佞側目,謂李逢吉險賊善謀,可以構度,共諷帝召逢吉還,拜兵部尚書。度居位再閱月,果為逢吉所間,罷為左仆射,山南西道節度使,奪平章事。寶歷二年,度請入朝,詔復使輔政。帝崩,定策誅劉克明等,迎立江王,是為文宗。加門下侍郎。度自見功高位極,不能無慮,稍詭跡避禍。于是牛僧孺、李宗閔同輔政,娼度勛業久居上,即白帝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八年,徙東都留守,俄加中書令,度不復有經濟意,乃治第東都,作別墅,號綠野堂,與白居易、劉禹錫為文章,不問人間事。而帝知度神明不衰。開成二年,復以本官節度河東。三年,以病丐還東都。真拜中書令。使者及門而度薨,謚文忠。五子,識、諗知名。
裴寰
按
《唐書·裴度傳》:宣徽五坊小使方秋閱鷹狗,所至撓官司,厚得餉謝乃去。下邽令裴寰,才吏也,不為禮,因搆寰出丑言,送詔獄,當大不恭。宰相武元衡婉辭諍,帝怒未置。度見延英,言寰無辜,帝恚曰:寰誠無罪,杖小使;小使無罪,且杖寰。度曰:責若此固宜,第寰為令,惜陛下百姓,安可罪。帝色霽,乃釋寰。
裴潾
按
《唐書·裴潾傳》:潾,本河東聞喜人。篤學,善隸書。以蔭仕。元和初,累遷左補闕,擢起居舍人。帝喜方士,而柳泌為帝治丹劑,求長年。帝御劑,中躁病渴。潾諫。帝怒,貶江陵令。穆宗立,泌等誅,召潾,再遷刑部郎中。久之,由給事中為汝州刺史,越法杖人輒死,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遷左散騎常侍、集賢殿學士。改刑部侍郎,為華州刺史。召拜兵部侍郎,出為河南尹,復還舊官。卒,贈戶部尚書,謚曰敬。潾以道自任,悉心事上,疾黨附,不為權近所持。
裴行立
按
《唐書·裴守真傳》:守真曾孫行立,重然諾,學兵有法。母亡,泣血幾毀。以軍勞累授沁州刺史,遷衛尉少卿。口陳愿治民,試一縣自效,除河東令。由蘄州刺史遷安南經略使。徙桂管觀察使。黃家洞賊叛,行立討平之。俄為安南都護。召還,道卒,年四十七,贈右散騎常侍。
裴航
按
《傳奇》:唐長慶中,有裴航秀才經藍橋驛,道渴求漿,見女子云英,愿納厚禮娶之。訪得玉杵臼,更為搗藥百日。仙姬迎航,往一大第就禮,遂遣航將妻入玉峰洞中,餌絳雪瓊英之丹。神化自在,超為上仙。
裴寅
按
《唐書·裴遵慶傳》:遵慶子向,向子寅,官累御史大夫。子樞。
裴乂
按
《唐書·裴坦傳》:坦父乂,福建觀察使。
裴嚴
按
《萬姓統譜》:嚴,壽春人。舉賢良方正,策第一,拜拾遺。辭章峭麗,遷駕部郎中,知制誥。太和五年,以太常少卿權京兆尹,強干不阿貴勢。后為翰林學士。
裴坦
按
《唐書·裴坦傳》:坦,字知進,隋營州都督世節裔孫。及進士第,沈傳師表置宣州觀察府,召拜左拾遺、史館修撰。歷楚州刺史。令狐绹當國,薦為職方郎中,知制誥。再進禮部侍郎,拜江西觀察使、華州刺史。召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數月卒。坦性簡儉,子取楊收女,赍具多飾金玉,坦令撤去,曰:亂我家法。世清其概。
裴夷直
按
《唐書·張孝忠傳》:裴夷直字禮卿,婞亮,第進士,歷右拾遺,累進中書舍人。武宗立,夷直視冊牒,不肯署,乃出為杭州刺史,斥驩州司戶參軍。宣宗初內徙,復拜江、華等州刺史。終散騎常侍。
裴識
按
《唐書·裴度傳》:度子識,字通理,性敏悟,凡經目未始忘。推蔭補京兆參軍,擢累大理少卿。王師討劉稹,為供軍使。稹平,改司農卿,進湖南觀察使。入拜大理卿,襲晉國公半封。為涇原節度使。時蕃酋尚恐熱上三州七關,列屯分守。宣宗擇名臣,以識帥涇原,畢諴帥邠寧,李福帥夏州,帝親臨遣。識至,治堡障,整戎器,開屯田。初,將士守邊,或積歲不得還。識與立戍限,滿者代;親七十,近戍。由是人感悅。加檢校刑部尚書,徙鳳翔、忠武、天平、邠寧、靈武等軍。進檢校尚書右仆射。靈武地斥鹵無井,識誓神而鑿之,果得泉。歷六節度,所蒞皆有可述。卒,贈司空,謚曰昭。
裴諗
按
《唐書·裴度傳》:度子諗有文,藉蔭累官考功員外郎。宣宗訪元和宰相子,思度勛望,故待諗有加。為翰林學士,累遷工部侍郎,詔加承旨。適會帝幸其院,諗即稱謝。帝曰:可歸與妻子相慶。取御奩果以賜,諗舉衣跽受。帝顧宮人取巾裹賜之。后為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黃巢盜國,迫以偽官,不從,遇害。
裴休
按
《唐書·裴休傳》:休,字公美,孟州濟源人,操守嚴正。擢進士第,舉賢良方正異等。歷諸府辟署,入為監察御史,更內外任。至大中時,以兵部侍郎領諸道鹽鐵轉運使。六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奏宰相論政,自為記,付史官。進中書侍郎。秉政凡五歲,罷為宣武軍節度使,封河東縣子。久之,由太子少保分司東都,復起歷昭義、河東、鳳翔、荊南四節度。卒,年七十四,贈太尉。休不為皦察行,所治吏下畏信。能文章,書楷遒媚有體法。為人醞藉,進止雍閑。宣宗嘗曰:休真儒者。
裴樞
按
《唐書·裴遵慶傳》:遵慶子向,向子寅。寅子樞。字紀圣,咸通中,第進士。杜審權鎮河中,奏署幕府,再遷藍田尉。宰相王鐸知之,遂直弘文館。鐸罷,樞久不調。從僖宗入蜀,擢殿中侍御史。中和初,鐸為都統,表署鄭滑掌書記。龍紀初,進給事中,改京兆尹,出為歙州刺史。遷右散騎常侍,為汴州宣諭使。樞素與朱全忠相結納,故全忠聽命,修貢獻不絕。昭宗悅,遷兵部侍郎。時崔引亦倚全忠專朝柄,因與樞善。俄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哀帝嗣位,柳璨方用事,全忠以牙將張廷范為太常卿,樞持不下。全忠怒,貶瀧州司戶參軍,遣人殺之白馬驛,投尸于河。
裴贄
按
《唐書·裴坦傳》:坦從子贄,字敬臣,及進士第,擢累右補闕、御史中丞、刑部尚書。昭宗引拜中書侍郎兼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兼戶部尚書。帝幸鳳翔,為大明宮留守,罷。俄進尚書左仆射,以司空致仕。朱全忠將篡,貶青州司戶參軍,殺之。
裴璩
按
《萬姓統譜》:璩,谞之從曾孫也。乾符四年,為浙江鎮海節度使。值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作亂,璩密招其黨朱實,降之,散其從六七十人,郢奔明州。五年,曹師雄寇湖州,璩遣兵擊破之。后官太師。
裴覺
按
《萬姓統譜》:覺,長安人。光啟中為杭州刺史,屬董昌作亂,兵興道阻,覺遂留家于杭。子堅,仕吳越錢氏,累官至丞相。
裴子云
按
《尚友錄》:子云,新鄉令。邑人王恭戍邊,留牸牛六頭于舅李琎家。五年,產犢三十頭。恭還,索牛,琎曰:爾牛已死其半。止還三頭。恭訴之子云,收入獄,捉琎至,曰:賊盜牛三十頭,藏爾莊內。即拷之,琎急曰:我牛實外甥牸所生。于是以五頭酬琎,馀盡還恭。
裴質
按
《尚友錄》:質幼,有相者曰:當餓死。一日,游香山寺,有婦人以父被罪,假得玉帶、犀帶以賂津要,寘于欄楯,忘收去。質拾得,訪所失,還之。后相者復見,曰:必有陰德及物,前途萬里,非所知也。后大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