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
血
津
液
中醫內科學
考點精要
血證: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諸竅,或下泄于前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所形成的一類出血性疾患的統稱。常見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概述
1.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點擊看大圖)
2.鑒別診斷
紫斑與出疹(點擊看大圖)
紫斑與溫病發斑、丹毒 (點擊看大圖)
3.預后轉歸:
①血量少者病輕,出血量多者病重,嚴重可氣隨血脫而為危急重證;
②外感、新病易治,內傷、久病難愈;
③伴有發熱、咳喘、脈數等癥,一般病情較重。
病因病機
血證是因外感(風熱燥邪)、內傷(酒熱辛肥、抑郁憂思、體虛久病),導致氣虛不攝,或氣火亢盛而為病。
1.病因:
①風熱燥邪,侵犯臟腑;
②飲食辛熱,血脈受損;
③情志過極,氣亂血溢;
④體虛久病,統血無權。
2.基本病機:
①虛證以氣虛不攝,陰虛火旺為主;
②實證以氣火亢盛,血熱妄行為主。
③出血后“留瘀”,以致出血不止或反復出血。
3.“血證”的三個關系:
①氣、火與血的關系(“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
②虛實及其轉化的關系(實熱證是基本證候,陰虛證多由實熱證演變而成,而氣虛證多屬變證);
③血證與臟腑之間的病理關系。
辨證論治
1.鼻衄 [鼻腔出血]
鼻衄 辨證論治(點擊看大圖)
2.齒衄 [齒齦出血,又稱牙衄、牙宣]
齒衄 辨證論治(點擊看大圖)
3.咳血 [又稱嗽血、咯血]
咳血 辨證論治(點擊看大圖)
4.吐血 [血由胃來,嘔吐而出,又稱嘔血]
鼻衄 辨證論治(點擊看大圖)
5.便血 [血溢胃腸,隨大便而下]
便血 辨證論治(點擊看大圖)
6.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塊]
尿血 辨證論治(點擊看大圖)
7.紫斑 [血液溢出于肌膚之間,又稱肌衄]
紫斑 辨證論治(點擊看大圖)
8.辨證要點
辨虛實(點擊看大圖)
必備經典
1.血隨乎氣,治血必先理氣。
——明·趙獻可《醫貫》
2.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豆當歸散主之。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
3.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