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與發病(II)
(3)七情內傷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
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一)直接傷及內臟:
1.七情損傷相應之臟: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2.七情首先影響心神
3.數情交織,多傷心、肝、脾。
4易損傷潛病之臟腑。
(二)影響臟腑氣機:
“……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怒則氣上
指過怒導致肝氣疏泄太過,氣機上逆,甚則血隨氣逆、并走于上的病機變化……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饗泄。”
“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返)則生,不反則死。”
喜則氣緩
指過度喜樂傷心,導致心氣渙散不收,重者心氣暴脫或神不守舍的病機變化”。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暴喜傷陽。
悲則氣消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恐則氣下
指過度恐懼,致使腎氣失固、氣陷于下的病機變化。
臨床可見二便失禁,遺精、滑精、骨痿。
“恐懼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
驚則氣亂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思則氣結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 ,故氣結”
(三)多發為情志病證。
(四)影響病情變化。
(4)飲食失宜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一)飲食不節
過饑
過飽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高粱之變,足生大疔”
(二)飲食不潔
“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三)飲食偏嗜:
①寒熱偏嗜
②五味偏嗜
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咸傷脈
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辛傷筋
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苦傷皮毛
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酸傷肉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甘傷骨
——《素問 五臟生成篇》
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酸傷脾
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咸傷心
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甘傷腎
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苦寒敗胃
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辛傷筋
——《素問 生氣通天論》
③食類偏嗜:
過食肥甘厚味,可聚濕生痰、化熱,易致肥胖、眩暈、中風、胸痹、消渴。
肝 心 脾 肺 腎
爪 面 唇 毛 發
筋 脈 肉 皮 骨
(5)勞逸損傷的致病特點及病理表現
過勞:
①勞力過度:——肺脾之氣
“勞則氣耗”;
“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視傷血”。
②勞神過度。——損傷心脾
耗傷氣血,損傷脾氣
③房勞過度。
指房事太過,或手淫惡習,或婦女早孕多育等,耗傷腎精、腎氣而致病。由于腎藏精,為封藏之本,腎精不宜過度耗泄。若房事不節則腎精、腎氣耗傷,根本動搖,常見如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精神萎靡、性機能減退等。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婦女早孕多育,虧耗精血, 累及沖任及胞宮,易致月經失調,帶下過多等婦科疾病。此外,房勞過度也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
過逸
“久臥傷氣,久坐傷肉。”
(6)痰飲、瘀血、結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點 ★★★★★
1.痰飲
痰飲是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一般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
“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不同名稱。
痰飲的形成:
多為外感六淫,或七情內傷,或飲食不節等,導致臟腑機能失調,氣化不利,水液代謝障礙,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腎、肝、三焦等水液代謝起著重要作用,故痰飲的形成,多與肺、脾、腎、肝、三焦的機能失常密切相關。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則聚水而生痰飲;脾失健運,水濕內生,可以聚濕生痰;腎陽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飲。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津液停積而 為痰飲;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亦能聚水生痰飲。同時,痰飲的形成,還和某些外感或內傷因素直接相關。如
①外感濕邪,留滯體內;
②火邪傷人,煎灼津液;
③恣食肥甘,濕濁內生;
④七情內傷,氣郁水停;
⑤血行瘀滯,水液不行;
⑥以及飲食不化
痰飲的致病特點:
①阻滯氣機,阻滯氣血運行。
②影響水液代謝。
③易于蒙蔽心神。
④致病廣泛,變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
2.瘀血
瘀血是指體內血液停積而形成的病理產物。
瘀血的形成:
①血出致瘀;
②氣滯致瘀;
③因虛致瘀;
④血寒致瘀;
⑤血熱致瘀;
⑥津虧致瘀;
⑦痰飲致瘀。
瘀血的致病特點:
①易于阻滯氣機,影響血脈運行。
②影響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③病位固定,病證繁多。
瘀血致病的病癥特點(補充):
①疼痛:一般表現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勢尤甚。
②腫塊。固定,體表腫塊,體內癥積,質硬壓痛
③出血。血色紫黯或有瘀斑。
④色紫暗。瘀斑、瘀點、外傷史、面色黧黑、肌膚甲錯、黑便、血塊
⑤可表現出肌膚甲錯及脈象上的某些異常,如澀脈或結代脈等。
拒按=有力——實——題眼。
喜按=無力——虛——題眼。
3.結石
是指體內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滯為病的砂石樣病理產物或結塊。
結石的形成:
①飲食不當
②情志內傷
③服藥不當
④體質差異
⑤久病損傷
結石的致病特點:
①多發于肝膽、腎、胃、膀胱等臟腑。——肝膽脾胃腎膀胱
②病程較長,病情輕重不一。
③阻滯氣機,損傷脈絡。
2.發病
(1)邪正與發病
①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根本原因。
②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③邪正相搏的勝負,決定發病與不發病。
(2)內外環境與發病的關系
①環境與發病:
氣候因素:春易傷風、夏易中暑、秋易傷燥、冬易感寒。
地域因素:北方多寒病,南方多熱病或濕熱病。
生活工作環境。
社會環境:“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暴苦暴樂,始樂后苦,皆傷精氣”。
②體質與發病:“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五臟柔弱者,善病消癉。”
③精神狀態與發病:“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
(3)發病的類型
①感邪即發:
感邪即發,又稱為卒發、頓發。指感邪后立即發病,發病迅速之意。
②徐發:
徐發,是指感邪后緩慢發病,又稱為緩發。
③伏而后發:
伏而后發,是指感受邪氣后,病邪在機體內潛伏一段時間,或在誘因的作用下,過時而發病。
“伏氣溫病”;
“夏傷于暑,秋為疹瘧”;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④繼發:
繼發,是指在原發疾病的基礎上,繼而發生新的疾病。
如肝陽上亢所致的中風;
小兒食積而致的疳積,
哮喘所致的肺精氣虛和心血瘀阻;
肝膽疾病所致的“癥積”和結石;
久瘧繼發的“瘧母”等等,
都屬于繼發形式。
⑤合病與并病:
合病與并病之說,首見于《傷寒論》。
合病,是兩經或兩個部位以上同時受邪所出現的病證。
并病,是指感邪后某一部位的證候未了,又出現另一部位的病證。
⑥復發:
復發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緩解階段,在某些誘因的作用下,引疾病再度發作或反復發作的一種發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