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
系
疾
病
中醫內科學
考點精要
眩暈:是以目眩與頭暈為主要表現的病證。目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頭暈是指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兩者常并見,合稱眩暈。
概述
1.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點擊看大圖)
2.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點擊看大圖)
3.預后轉歸:部分中風病人以眩暈、頭痛為先兆表現。
病因病機
眩暈是以各種原因誘導內生風、痰、瘀、虛,導致風眩內動、清竅不寧或清陽不升,腦竅失養而為病。
1.病因:
①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氣郁化火,風陽擾動);
②年老體虛(年高或房事不節,或體虛多病,不能生髓,無以充養于腦);
③飲食不節(聚濕生痰,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④久病勞倦(氣虛則清陽不升,血虛則清竅失養);
⑥跌仆墜損(瘀血停留,阻滯經脈);
⑦外感六淫(風邪與寒、熱、濕、燥相合,導致經脈運行失度,攣急異常)。
2.病位:腦,與肝、脾、腎相關。
3.基本病機:①髓海不足,氣血精不足;②風、虛、痰、瘀擾亂清竅。
4.病理因素:風、虛、痰、瘀。
辨證論治
1.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點擊看大圖)
2.辨證要點
辨臟腑(點擊看大圖)
必備經典
1.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素問·至真要大論》
2.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靈樞·海論》
3.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
/
來
掃
碼
啦
/
本文PDF
關注公眾號
/ 公眾號 / 青筍醫社 /
/ 中醫大學生成長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