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油,中國人也將其稱為葷油或豬大油,它是從豬肉提煉出,初始狀態是略微黃色半透明的食用油,常溫下為白色或淺黃色的豬油膏。
現代人視豬油為禁忌,認為豬油熱量高、膽固醇高,容易肥胖,也容易造成心腦血管堵塞。市場上的肥肉價錢再便宜也少人問津。有些人不吃肥肉,買回去的豬肉哪怕有一丁點肥的,也要剔除出來,好像要與豬油絕緣一般。
然而,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物質匱乏,人們生活單一,飲食也比較單一,豬油可是每個家庭的寶,肥肉可是大家搶著買的。
在那溫飽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的年代,缺少油水的肚子吃得再多的米飯,也覺得肚子是空的餓的。曾有這樣一個笑話:有幾個年輕人幫人家干活,主家請他們吃飯,煮了一大鍋飯。他們也著實不客氣,其中一個年輕人一口氣吃了七碗飯還不夠,就準備去裝第八碗飯。他也覺得不好意思,就自言自語說:“再來一碗,干脆湊夠'川’字吧。”誰知旁邊有個小孩在默默地觀察著,聽他這么一說,就恍然大悟拍著手說:“我知道了,原來八碗就是'川’字!”弄得年輕人好不尷尬,旁邊的人在偷笑。
鄰家一位兄弟正在讀高中,平時少見油腥,一直處在半饑餓狀態。有一次看到父親正在榨豬油,實在禁不住大塊肥肉的誘惑,就央求父親來兩塊。父親看著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就滿足了他。誰知清淡慣了的肚子受不住突然的肥膩,他竟然拉了兩天肚子,叫苦不迭。
連孩子們都知道,放多點油炒出來的菜,香,好吃,大人何嘗不知?可一日三餐的用油就是得省著點,不然很快又要花錢去買肥肉來榨油了。
那時瘦肉的價錢比肥肉便宜但少人問津,大家都搶著去買貴一點肥一點的肉,因為肥肉可以榨豬油,人們還沒有單純吃瘦肉的口福也沒有這樣的資本來瀟灑。純油方和板油最是好賣,可以榨更多的豬油。
那些賣肉的,手持利刃,掌控著肥瘦的分配,顧客還得對他們小心翼翼地堆著笑,他們也許會切肥一點的肉給你。否則,切瘦一點的給你,讓你哭笑不得,吵也沒用。
那時吃國家糧的城里人和工作人員才享有便宜的牌價肉,廣大農民只有吃市場上的議價肉的份。牌價肉都要憑肉票在食品站才有供應,而且要趕早,遲了買不到好肉,賣完了就得下一次再來。食品站上班的人可是香噴噴令人羨慕的,熟識的人可以從他們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1983年7月二哥畢業分配到鎮政府上班,一年半載的也有幾斤肉票。
我正讀師范,周末一般都回家。有個星期天,母親拿了兩斤的肉票和兩塊半叫我去食品站買肉。我起了個大早,騎著單車去到兩公里外的食品站,只見食品站還沒有開張,已有近十個人在排隊了,我想不知能不能買到自己想要的肉呢。
等了半個小時左右,食品站開張了,快輪到我時,我還是緊張兮兮的,擔心好肉都給人買了。還好,我來得比較早還有一大堆肉,賣肉的也比較好商議,按我的要求來切,我終于買到了肥肥的只帶一點瘦的好肉,我沾沾自喜,心想吃國家糧有肉票就是好,踩著單車也腳下生風的。母親看到這一塊肉,也喜滋滋的。
牌價肉真的便宜,比市場的肉價足足便宜了一半,不過我家只享受了不到一年的肉票,牌價肉就給取消了。
買回來的肥肉,大人把豬皮小心地分離出來切成一塊塊另外煮,把油方切成火柴盒般大小。油方放進鍋里先用水煮沸,再把水鏟出來。煮過油方的湯水大人是不會倒掉的,因為泛著油光加點鹽就是家人喜歡喝的肉湯呀。
翻炒幾下,油方就開始滲出油來了。不一會,油方就在沸騰的油水中吐泡,歡快地跳躍,嗶嗶地鳴唱,香飄四溢,離廚房很遠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香味,叫人羨慕。
油方慢慢變小變成金黃的小塊油渣,大人把鍋里的油舀進油罐里,再用鍋鏟壓一壓油渣,要擠出最后一點油才罷手。油渣就和煮過的豬皮一起,再加點咸菜或者涼瓜做成一道菜,那是大人小孩特別喜歡的美食。
榨出的油,先是略微黃色半透明的液體,冷卻后就變成白色或淺黃色的豬油膏,以后炒菜時就用調羹或直接用鍋鏟從油罐里挖一點出來,在熱鍋里白色油塊融化了沸騰了,再把菜放進去翻炒,炒出來的菜香噴噴的,叫人愛吃。
有時大人要干活來不及炒菜,可是孩子們又要趕著吃飯后去上學,大人就挖一小調羹豬油,讓孩子加點鹽拌著熱飯吃,孩子們也吃得開心,津津有味的,狼吞虎咽一掃而空。
有些吃出了味道的孩子,有時就會趁大人不在,自己去油罐里挖點豬油來拌飯吃,也算是回味無窮了。
居家過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豬油擺在很重要的位置。每餐炒菜大家可不能放足夠的豬油,畢竟要勻著來吃,能省就省不敢貪一時口福,否則很快又要鬧油荒又得花錢了。有些大人還得防著孩子偷油拌飯吃,就把油罐放得高高的。
各家都要攢錢般養一兩頭豬,一年到頭豬可以出欄宰殺了,那是大人最盼著最開心的日子。豬要送去屠宰場集體宰殺,再整頭豬批發給肉販拿去賣,豬頭骨和板油留給主家支配。豬頭骨的一邊用來煲湯,讓一家老小嘗一嘗幸福的滋味,另一邊送人或者讓肉販賣,而板油卻是最讓主家喜歡的了,飄著的油香久久不散,每一次宰豬都可以榨一大盆的豬油,可以吃上幾個月了。
……
往事不堪回首,可豬油飄香的日子叫人難以忘懷。
是改革開放的好政策讓中國人民擺脫了貧窮過上了好日子,人們勒緊腰帶過日子的生活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的中國人揚眉吐氣,人們的生活觀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生活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彩。市場上物質豐富,大家各取所需。人們倡導健康飲食健康中國,豬油不再為人們所青睞,取而代之的是花生油、菜籽油、茶籽油、橄欖油等植物油和調和油,米粉面反而吃得更少了。
的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偉大的中華正在大踏步向前!
圖文無關,文章配圖來源:拍攝作者 授權發布。
編輯:匡利睿;校對:陳潁珊;
策劃:周逸帆;責編:黃健峰;
投稿郵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易 秋,梅州客家人,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于《佛山文藝》《佛山日報》《東方散文》《西部散文選刊》《如歌歲月》《關東美文》《中國鄉村》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