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買菜順理成章地成了我的分內之事。菜市場里雞鴨魚肉青菜蘿卜茄子馬鈴薯之類的人間煙火日見親近起來。剛開始時,我總覺得菜市場里無商不奸,短斤少兩、摻雜使假,屢屢讓我吃虧上當。
作為常住市民在菜市場“混”熟了以后,某個時節各類蔬菜的大致價格心中有數。提溜一下東西,重量也能掂出個八九不離十。是不是有機菜,大致分明。吃虧交學費的事自然少了好多。再則如今市場管理規范,商販也個個猴精猴精,為圖“二回”生意,他們才不會蠢到“殺熟”,相反,熟主顧一來,攤主們便早早擠出職業般的熱情笑臉,比你家親戚還要親戚地和你打招呼:“美女,要點什么?”。遇這種情況,我往往微笑以應。口說“先看看”,一邊走向自己想去的攤兒。
買菜買得多了,哪個攤主大氣和氣,哪個攤主精于算計,口惠而實不至,顧客門兒清著吶。我常相對固定在幾個攤點買菜,交道打多了,攤主不會給你玩套路。
李叔是我在市場遇見的第一位老人,某天早上五點多,我上夜班,剛好在市場門口遇見了李叔。李叔顫顫巍巍地從我面前經過:一只肩膀挎著竹籃筐,籃筐里整整齊齊的擺滿了菜心,菜心上面擱著一把鐮刀,菜心還淌著水,水珠滴到了李叔一側的衣角處,他黑色的褲腳卷起至膝蓋,古銅色的腳上青筋突起,趿著一雙棕紅色的拖鞋。
我心里尋思著:這么早阿叔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正在我仔細打量他的時候,他也朝我看過來,他的目光剛好與我的眼神相撞。他似乎看出了我心中的疑慮,輕輕的笑著說:"我姓李,現在是菜心瘋長的時季,我每天早上都會去田地里割一籃筐菜心,回到家再把它們分別扎成一小把拿到市場去賣,一把菜心三元錢,兩把菜心五元錢,一筐菜心能賣個五六十元錢,夠養活自己了!"
李叔說這些話時,臉上寫滿驕傲和滿足。駐足片刻,李叔又繼續前行,走得顫顫巍巍。我甚至擔心她會摔倒,一直目送著他一步挪著一步穩妥的慢慢消失在市場的另一頭。那個冬天,李叔勤勞的身影成了我眼里最靚麗的風景。
后來,我常常去菜市場關照李叔的生意,李叔總是笑著對我說:豆角給別人三元一斤,給你兩元五一斤。韭菜給別人一元一把,給你兩把一元五角錢,……。偶爾李叔還會有免費水果贈送予我。有時送荔枝、有時送香蕉,有時送芒果,這些甜蜜的果實都是從李叔自家菜園子里結出來的,李叔很樂意和我分享。一來二往,我和李叔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菜農不易。我們宜懷憫農之心。某一次,我從一八旬老太手中買了兩把小菜后匆匆回家。過橋后,我猛然記起,我先前放入袋中的那把菜沒給錢!略一思忖,我毅然折返,把五元菜錢找給老太太。老太太恍然大悟:“哦,是的是的!謝謝你!謝謝你!你是個好人,好人一生平安,身體健康哈!”。淳樸的老人家!倒把我弄得不好意思了。寒風瑟瑟的傍晚,若有年長的菜農喊你買點“搗蛋菜”(剩下不多,低價甩賣的菜),能買則買吧。攏共才那么幾塊錢的東西,你買下了,他(她)可以早點回家。
即便到了外地,我也喜歡往菜市場鉆。菜市場最能直接展示各地不一樣的風情。在老家,我而經常陪老母親在趕場買菜,我也陪兩個姨媽在廠區或小區買菜,我也曾樂顛顛地跟著侄兒、侄女們驅車去幾公里外的菜市場買菜提菜……。熙熙攘攘中,我沐浴著一份難得的人間至親至情。
圖文無關,文章配圖來源:拍攝作者 授權發布。
編輯:柳馨夢;校對:林詩晴;
策劃:黃健峰;責編:周逸帆;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張春艷,廣東省梅州市人,文學愛好者,現居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