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說到《有個國家,曾抵制諾貝爾獎》,于是有熱心人提出,除了納粹德國,歷史上還有其他國家也對諾獎做出過某種形式的抵制。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只不過,前蘇聯允許本國科學家接受諾獎,但要出國領獎只能“挈婦”,不能“將雛”。本來每年的12月10日,是當年的諾獎得主舉家赴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日子,今年受困疫情,頒獎改為線上舉行。在這個特殊時段,我們也不妨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因領取諾獎而苦惱甚至發起斗爭的蘇聯知識分子。
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獲得諾貝爾獎是一個讓人倍感榮耀的事情,甚至一人得獎,全家光榮。通常每年的12月,新晉諾獎得主都會攜家帶口,舉家出席全球矚目的頒獎典禮。
但是,有個國家例外,它不允許子女同行。這個國家就是前蘇聯。
蘇聯政權成立之前的沙俄得過兩次諾貝爾獎,都是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1904年的巴甫洛夫和1908年的梅契尼可夫。
而蘇聯建政之后,曾在近四十年的時間里,直到1950年代初,都沒有再度斬獲諾貝爾獎。
1954年,蘇聯科學院生物學部秘書、生物學家奧帕林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加一次會議,在會議期間,兩位諾貝爾化學獎委員告訴奧帕林,瑞典方面希望看到蘇聯科學家參與到諾貝爾獎的事業中來,比如提名候選人等,并請奧帕林向蘇聯高層轉達諾貝爾獎的善意。
奧帕林回國之后,馬上向蘇聯科學院院長做了匯報。
蘇聯方面獲悉,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有個年輕的教授西倫(Lars Gunnar Sillen)對蘇聯人獲得諾貝爾獎很熱心,已經將蘇聯化學家謝苗諾夫的資料整理齊備。
蘇聯高層領導指示來了,要蘇聯科學院請蘇聯駐瑞典大使館向西倫致謝,并表示蘇聯會對獲得諾貝爾獎感到光榮。
但轉過年來,蘇聯高層因為某些可以揣度的原因又不想得諾貝爾獎了。
1955年10月,諾貝爾獎揭曉,蘇聯人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蘇聯人長出了一口氣。
1955年11月,蘇聯科學院數理學部開會通過了一個決議,不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提名蘇聯科學家。決議中說,連門捷列夫都沒有獲得化學獎,連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都不能獲得文學獎,這說明諾貝爾獎沒什么眼光。
蘇聯科學院數理學部通過這樣的決議,物理學家覺得沒人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數學家更覺得無所謂,反正諾貝爾獎里沒有數學。
1955年12月,蘇聯科學院化學學部也決定不提名任何人角逐1956年的諾貝爾獎。不知道他們明知謝苗諾夫有機會得獎卻放棄提名,心里是何感想。
蘇聯不提名,擋不住別人提名,謝苗諾夫還是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就是蘇聯獲得的第一個諾貝爾獎。
正當謝苗諾夫開始準備全家人的斯德爾歌爾摩之旅時,蘇聯當局來了通知:謝苗諾夫的一兒一女,只能帶一個。之所以有如此約束,原因也是可以揣度的。
謝苗諾夫選擇帶女兒去。
謝苗諾夫動身之前,有關部門“建議”他女兒也不要帶去。謝苗諾夫說:不好吧,已經跟瑞典方面說好了的,對方都做好了接待準備,到了之后人家問起,該怎么回復呢。官員說:這個問題黨和政府已經想到了,你就說孩子要參加考試。
謝苗諾夫接受了建議,只帶妻子到了斯德哥爾摩。
前文說過,1955年的時候,蘇聯物理學家評估,蘇聯不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他們大大低估了自己的實力。1958年,蘇聯不僅獲得了物理學獎,還一下三個人。這三位物理學家是:帕維爾·切連科夫、伊利亞·弗蘭克、伊戈爾·塔姆,他們以切連科夫輻射的研究獲獎。切連科夫輻射是介質中運動的電荷速度超過該介質中光速時發出的一種電磁輻射。核反應堆相關圖片視頻中的藍色輝光就是切連科夫輻射。
切連科夫決定和妻子前往瑞典,一兒一女留在國內。弗蘭克和塔姆的妻子當時都正在生病,二人于是都決定把自己的妻子留下,帶兒子去瑞典。
但在出發的前4天,蘇聯的黨和政府有關部門要求:兒子不能去。——這真是可惜了蘇聯駐瑞典大使館給定制的兩套禮服了。
1962年,蘇聯物理學家朗道獲得諾貝爾獎。朗道倒是不必要糾結帶不帶兒子,因為他在這年年初遭遇了一場嚴重的車禍,健康嚴重受損,不能出行,最后瑞典駐蘇聯大使在莫斯科為朗道頒了獎。
1964年,尼古拉·巴索夫和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普羅霍羅夫心存僥幸,想帶兒子——在莫斯科大學學習物理的一個高材生——去瑞典,但最終未能如愿。
1975年,坎托羅維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薩哈羅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薩哈羅夫是蘇聯氫彈之父,在蘇聯地位尊崇。從1950年代后期起,他開始反思核武器的道德和政治問題。在1960年代,他開始深入參與反對核武器擴散運動,并取得很大成績,促成了蘇、英、美三國在1963年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1965年之后,薩哈羅夫重返基礎科學研究,從事粒子物理和宇宙學研究,依然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并且活動逐漸升級,從給最高領導人寫信諫言不要搞軍備競賽,逐漸發展到成立人權組織。
1975年,薩哈羅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被禁止離境領獎。蘇聯學術界發表聲明,抗議授予薩哈羅夫諾貝爾獎。而坎托羅維奇竟然拒絕在抗議聲明上簽字。他表現出與官方如此不合作的態度,也就沒有申請帶兒子去斯德哥爾摩。
1978年,卡皮查因低溫物理學方面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獎。他肩負著老一輩科學家的殷切期望。1937年,巴甫洛夫對剛從拘留所出來的卡皮查說:“現在,我是這個國家唯一敢說出自己想法的人,如果我死了,你就來做那個敢言的人。我們都深愛著這個風雨如晦的國家,‘說出來’攸關這個國家的根基。”
巴甫洛夫沒有看錯人,卡皮查不負所望,是蘇聯有名的硬骨頭,連斯大林都敢懟。
他堅持帶兒子一起去斯德哥爾摩,態度無比強硬,最終成功。他是蘇聯最后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也是唯一把孩子帶到了斯德哥爾摩的科學家。
1991年,蘇聯解體。
蘇聯時代的科學成就后來又為俄羅斯貢獻了3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們分別是2000年的阿爾費羅夫和2003年的金茲堡和阿布里科索夫,不過阿布里科索夫自1991年之后一直生活在美國,再沒回過俄羅斯,他擁有美、俄雙重國籍。
此時的他們赴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想帶誰就帶誰,再不必需要他人的許可了。
注:本文根據《通往斯德哥爾摩之路》([匈] 豪爾吉陶伊 著,節艷麗 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相關內容整理而成。根據各科學家的維基百科條目補充了一些細節。
2018年,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版了一部大部頭著作Soviet Un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obel Prize。遺憾的是,作者獲取不到這本書。希望有機會看到這本書的朋友,能寫出敘事更清晰的文章,投稿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