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傳統,大膽革新,本文淺析明末清初王鐸豪放的書法藝術。明末清初, 文化藝術極其繁榮, 以文人士大夫為創作主體的書法藝術, 形成兩大藝術潮流:
一股以董其昌為代表, 沿明人尚態之路發展, 樹正統書風, 強化書法的怡情養性和賞心悅目;
一股以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王鐸為代表, 一反姿態之美和柔弱時習, 與拘謹乏趣、滑弱無力的書風相對立, 大膽創造, 以雄強縱逸的筆勢, 創奇崛怪異的書風, 直抒激蕩的胸襟和直率的性情。
后一股潮流為書壇帶來了面目一新的書風, 而其中王鐸的成就最突出, 他與黃、倪并稱“明末三大家”, 又與傅山并稱“傅王”。王鐸其人其藝皆別具一格, 不同凡響。
王鐸 (1592-1652) , 字覺斯, 號癡庵, 又號嵩樵, 別號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世稱王孟津。明天啟二年 (1622) , 舉進士, 入翰林, 授編修, 歷任少詹事、經筵講官等職。崇禎十七年 (1644) 三月, 擢禮部尚書、未及到任, 清軍攻陷北京, 明王朝壽終正寢。王鐸避地南京, 擁立福王, 在南明朝廷出任東閣大學士。清順治二年 (1645) , 史可法在南京失利, 福王逃往蕪湖, 王鐸留守南京。
清兵渡江, 王鐸與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數百文武官員開城投降, 走著趙孟同事二代的道路。清順治三年 (1646) , 以原官禮部尚書管弘文學院學士, 充《明史》副總裁。順治六年 (1649) , 授禮部左侍郎, 同年進少保。順治九年 (1652) 以病歸里, 謚文安。
從風格流派來說, 王鐸應該屬于明代書法家, 他一生活了61歲, 在清朝僅8年。明亡之前, 其書藝似乎并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如黃道周曾說過“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 看其五十自 化”的話, 而從他53歲以后則已是清朝的天下了。王鐸入清后雖然位居高官, 但實際上并未取得信任和重用。對于文人士大夫來說, 官場失意之際, 往往正是在學術和藝術方面完善自我、獲得成就之時。因此, 降清后的王鐸心情并不舒暢, 但其書法藝術確正經歷著日趨成熟的過程, 并且成為他表現性情、平衡心態的主要寄托。
王鐸雖身逢亂世, 仕途多變, 叛世逆俗, 但他對書法藝術的愛好和熱情并沒有絲毫減退, 他常常身處絕糧乞米的境地而仍以書畫自娛。他潛心書藝, 苦練不輟, 自定日課, “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 以此相間, 終身不易。大抵臨摹不可間斷一日耳”。故而他的書藝之譽能蓋過人品之瑕, 誠如《初月樓論書隨筆》所評:“王覺斯人品頹喪, 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 豈得以其人而廢之?!?/p>
王鐸博學好古, 詩文書畫皆有成就, 尤其書法獨具特色。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 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其書法用筆, 出入規矩, 張弛有度, 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書法主要從傳世法帖入手, 學習古人, 反復加以臨習古代法帖。他曾經說:“予從事此道數十年, 皆本古人, 不敢妄為, 故書古帖如登霍華, 自覺力有不逮?!?/p>
且認為, 當時及前代許多人號稱學古, 實際上遠未做到, 只是打著一個學古的招牌, 卻從不肯下苦功夫, 所以他在《臨閣帖并畫山水卷》中說:“擬古者, 正為世多不肯學古, 轉相詬語耳。不以規矩, 何以方圓?”臨習古人書法并不只是要求形似, 而是要從古人的書法之中學的書法的規矩方圓, 這樣才能在古人的基礎上前進一步。
在《臨米帖》的自識中他進一步指出, “書不師古, 便落野俗一路, 如作詩文有法而后合, 所謂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在《瑯華館帖冊》臨米芾書后的跋文中王鐸又說:“善師古者不離古, 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 文其不學耳?!睂τ趯W習古人, 王鐸有自己的標準, 即以二王為宗, 上溯張芝、鐘繇, 下至南朝諸家, 也即以魏晉南朝的士族書法藝術家為模范, 認為“書不宗晉, 終入野道?!?/p>
在臨《淳化閣帖并畫山水卷》中說:“予書獨宗羲、獻, 即唐宋諸家皆發源羲、獻?!闭业搅藭òl展的源頭, 自然可以融入其洪流。王鐸在評價前代書家時, 也總是以二王為標準。在《吳江舟中詩》中說:“米芾書本羲、獻, 縱橫飄忽, 飛仙哉!深得蘭亭法, 不規規模擬, 予為焚香臥其下。”認為米芾書法出于二王, 但不是規規模擬, 亦步亦趨, 而是學其精神氣韻而自創新意, 所以能夠別開生面。王鐸臨習古帖不是死學, 而是究其神髓, 力求突破, 先入后出, 躍然其上。他說:“書法之始也, 難以入帖;繼也, 難以出帖?!币龅匠鎏?, 最重要的是目光不能局限于古法帖本身。
王鐸較早地認識到了人的這種學習特性和弊端, 最早提出向古碑學習。他說:“學書法不參通古碑, 書法終不古, 為俗筆多也。”古碑的好處在于經歷了數百年上千年的風雨之后蘊含著一股古樸勁健之氣, 與傳世的輾轉模拓的古法帖自然有較大的區別。王鐸從這些古碑之中感受到了這種古樸之氣, 并將其融會于自己的藝術實踐之中, 使自己的書法高古勁健, 縱橫排戛, 從而一改晚明其他書家囿于帖學的靡弱輕浮之氣。
王鐸擅長真行草隸各體, 其中以行草為最, 他的行草書, 魄力雄邁, 沉著痛快, 縱橫跌宕, 自然出奇。長幅巨帖, 氣勢奪人, 有如太白詩篇, 飄然不群。不論在筆法、墨法、結體、章法、韻味等方面, 都有他的特點。

在筆法方面, 既痛快又沉著, 以沉雄頓挫為體, 以飛動變化為用, 因而有如錐畫沙, 印印泥, 既險勁而又穩重;在墨法方面, 酣暢淋漓, 溫潤而澀, 能充分發揮其水墨血潤骨堅的妙用;在結體方面, 遒逸勁峻, 縱橫取勢, 曲直黑白, 隨意移位, 字體偏長, 有碩人欣欣雄姿英發的氣概, 部首易位, 變化多姿,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收奇效于意想之外;在章法方面, 氣勢磅礴, 字與字之間結合緊密, 行與行之間錯綜開合, 參差而平衡, 變化而統一, 對比而調和, 險峻而穩重, 如音樂之有節奏, 詩詞之有韻律, 匠心經營, 追求高度的藝術效果;在韻味方面, 他能用古人的優良傳統, 豐富其書法韻味, 與筆墨溫潤中見蒼老, 于筋骨內涵中見精神, 于感情充沛中見意志。
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 (米芾) 狂草尤講章法, 覺斯則全講勢, 魏晉之風軌掃地矣, 然風檣陣馬, 殊快人意, 魄力之大, 非趙、董輩所能及也?!睂τ谕蹊I其書, 傅山謂:“王鐸四十年前字, 極力造作, 四十以后, 無意合拍, 遂能大家?!比绮輹抖旁姟纺耸峭蹊I五十五歲時的作品, 其用筆十分率意, 有些地方甚至顯得過于粗糙, 作者對于線條在外觀上毫無顧忌, 顯得狂放不羈。單字軸線左右欹側, 因而每字每行都隱含著強烈的運動。

筆畫構架則開朗疏闊, 氣勢宏大, 作品空間節奏顯得生動跳躍, 在這種欹側跳躍的線條中, 又不時顯現精美的點畫, 有的遒勁, 有的圓實, 有的挺拔, 有的暢達, 精美與率意和諧的融合在一起。從用墨上看, 以淡墨為主, 濃淡相間, 墨色富有層次變化。濃墨的效果是沉重、敦厚、所流露的飛白顯得蒼拙古澀, 有老樹枯藤之感。濃墨的效果是墨飽色潤, 所流露的飛白顯得虛靈生動, 有秋山淡云之感。
此作中, 王鐸把結體的險峻與用筆的穩健統一起來, 奇險中有深沉, 峻拔中有凝重, 章法顯得非常和諧;又能把用筆的穩健和用墨的酣暢統一起來, 筆畫穩重中有豐潤, 節奏明快中有變化, 韻律特別生動。結體、用筆和用墨的有機結合, 構成了王鐸書法完美的藝術特征。

對于王鐸的書法藝術, 后人給予很高的評價, 有人認為他的成就不僅遠遠超出同時代的人, 而且可以和北宋大家相媲美。吳昌碩說:“文安健筆蟠蛟螭, 有明書法推第一?!蓖蹊I的書法在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今人林散之認為他是“自唐懷素后第一人”, 不但有“神筆王鐸”的美譽, 還在河南民間流傳著他的《擬山園帖》在雷電之夜能閃閃發光的神話。
如今王鐸書法在日本大受歡迎, 在日本書壇甚至有“后王 (鐸) 勝過先王 (羲之) 之說??傊?對王鐸的評價反映了當代書家對王鐸的一種認識:“一生吃著二王帖, 天分又高, 功力又深, 結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 矯正趙孟、董其昌的末流之失, 于明季書壇可謂中興之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