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臨帖水平高是公認的。當年晚明四大家之一的邢侗,看到董其昌臨的王羲之《十七帖》后,大為贊賞。
他認為董其昌的臨帖功夫很高了,筆意、筆法已經和原作者相差無幾。他臨摹的字帖足以流傳后代。由此可見董其昌臨帖的功夫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董其昌臨的字帖
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董其昌臨帖水平如此之高,肯定是有他的方法的。
董其昌臨帖和我們一樣,他也是看不到古人書寫時的視頻資料,基本靠猜,通過墨跡琢磨出古人的用筆技巧。只不過他是有方法的,不是瞎猜。
方法一:上窺
上窺,顧名思義就是尋根。我們臨帖時往往會被錯綜復雜的書法線條迷惑:不知這一筆用的什么筆法?
如果這時你死磕這一筆,就會鉆牛角尖,因為單看墨跡有很多方法可以寫出來,況且很多字帖肯本就不是墨跡本,看石刻本更是在瞎猜了。
董其昌臨帖范圍很廣
打個比方,歐陽詢的《九成宮》你肯定臨過。其中的“豎鉤”,有人用跪筆彈鋒畫出來,也有人一筆寫出來,你說哪種對?你猜歐陽詢用哪種寫?反正結果都能寫出來。
所以靠看字帖猜筆法誤差很大,甚至是錯誤的。董其昌就很聰明,他用了一個“上窺”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董其昌臨懷素的狂草字帖《自敘帖》,很多筆法問題也是讓他抓耳撓腮。他一想懷素是學王羲之的,筆法來自王羲之,不如用王羲之的筆法臨《自敘帖》試一試?
懷素的《自敘帖》
結果很多懷素的筆法困惑問題迎刃而解。有書上記載董其昌用的王獻之的筆意臨的《自敘帖》,我覺得都一樣,都是用的“上窺”的方法。
董其昌僅用一招“上窺”,就把懷素筆法自由度的《自敘帖》搞定,實屬不易。
究其原因,中國的書法都有師承古人的特點。雖然后代書法家的筆法變化很大,但是都有前代書法家的影子。
王羲之草書
比如懷素,他其實就是在王羲之草書的基礎上的創新。你乍一看好像和王羲之的草書有很大的不同,其實依然可以看出王羲之的筆意在其中。
這就是董其昌的高明所在,不被字帖表面的筆法所迷惑,直接攝取原作者的“筆意”,筆法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方法二:下探
下探,就是根據后代書法家的筆法來理解前代書法家的筆意。你理解了“上窺”,下探就很容易理解了。
董其昌臨智永的字帖,他沒有用“上窺”的方法去翻他學的誰,而是用“下探”的方法,去看后代書法家誰學他最好?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
他盯上了褚遂良,他認為褚遂良學智永最得精髓。結果董其昌臨智永的字帖也是順風順水,順手拈來。
“上窺”和“下探”其實目的就一個:攝取原作者的筆意。這也是董其昌臨帖所用的這兩個方法的中心思想所在。
筆意和筆法是不同的。筆法是實的,筆意是虛的。筆法可以隨時變,筆意卻很難改變,筆意如同一個人的性格一樣,即使被掩蓋,也會留有痕跡。
董其昌臨王羲之的《官奴帖》
董其昌臨帖的核心思想就是攝取原作者的筆意。所謂的兩個方法都是活的,你可以“上窺”也可以“下探”怎么方便怎么來,怎么容易理解怎么來。
最后總結:
董其昌能成為臨帖高手,靠的就是這兩個方法,一個中心思想。但核心是這個中心思想——攝取原作者的筆意。
原創作者:墨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