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邕書法及其影響
前人對李邕書法評價的誤區
千余年過去了,當年兩《唐書》只說李邕能文,不言其善書,今天的《辭海》“李邕”條下則只言其善書而不提他能文了。
李邕生前被視作“異人”,到京都竟能引起圍觀,他的名聲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的“能文養士”(《舊唐書》本傳)和“重義愛士”(《新唐書》本傳)。同時也提高了對他書法的評價。他與李白、杜甫的交往就是例子。
一、杜甫之評系贊其文也
1、杜甫“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乃贊其文也
宋《宣和書譜》云:
觀邕之墨跡,其源流實出于羲之。議者以謂骨氣洞達,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于實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為世之所仰慕,率皆如是。
認為《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中“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句,“健筆”、“清制”系贊李邕書法,后人每論李邕書法,多承此說法,其實杜甫乃贊李邕之文。我們把這句詩的前后聯系起來看就明明白白了。此詩開篇十六句:
長嘯宇宙間,高才日陵替。古人不可見,前輩復誰繼。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柢。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風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銳。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干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各滿深望還,森然起凡例。
“聲華”乃承“詞林”而來。“風流散金石”仍指其文,方有后句“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直到“碑版照四裔”才偶及其書碑。其次,《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細述了與李邕的交往經過,言及李邕生前曾與杜甫論文,而未提論書:
重敘東都別,朝陰改軒砌。論文到崔蘇,指盡流水逝。近伏盈川雄,未甘特進麗。是非張相國,相扼一危脆。爭名古豈然,鍵捷欻不閉。例及吾家詩,曠懷掃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鐘律儼高懸,鯤鯨噴迢遞。
李、杜共同討論了初唐的六位詩人,依次是崔融、蘇味道、楊炯、李嶠、張說、杜審言。李邕論書,只《李北海集·附錄·遺事》載有“李北海書當時便多法之,北海笑云'學我者拙,似我者死’。”這八字。這《李北海集》是明人輯的,其“遺事”,不過傳說而已。
二、歷代書論者的評價
評李邕書法,最早是唐呂總《續書評》,用八個字來取譬,謂其真行書“華岳三峰,黃河一曲”。宋人對李邕書法的評品逐漸多起來,最高者莫過于《宣和書譜》:
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既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裴休見其碑云'觀北海書,想見其風采’大抵人之才術多不兼稱;王羲之以書掩其父名,李淳風以術映其學。文章書翰俱重于時,惟邕得之。當時奉金帛而求邕書,前后所受鉅萬余,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觀邕之墨跡,其源流實出于羲之。議者以謂骨氣洞達,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于實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為世之所仰慕,率皆如是。
上文已經提到以為杜詩為贊其書法的誤解之處,其實這段文字中“文章書翰俱重于時”也不確,李邕書法未必有后世之重。宋朱長文《續書斷》謂“邕書如寬大長者,逶迤自肆,而終歸于法度,能品之優者也。”
宋四家中米、黃評點值得注意。米芾《海岳名言》:“李邕脫子敬體,總乏纖濃”,又《書史》:“李邕如乍富小民,舉動強屈,禮節生疏。”黃庭堅《山谷集》評《麓山寺碑》:“字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復生,不過如此。”米、黃都在說一件事,就是認為李書做的成份多了一些。啟功先生也有類似看法,他《論書絕句》中對李邕是這么寫的:
跌宕為奇筆仗精,飚如電發靜淵渟。學來俗死何須怪,當日書碑太逞能。
“太逞能”說得意味深長。
對李邕的評價,元明以來,因為趙、董的影響,一直較多,有時已經脫離了實際。比較符合實際的是元鄭杓、劉有定《衍極并注》:
初行草文書,自魏晉以來,惟用簡札,至銘刻必正書之。故鐘繇正書謂之銘石,虞、褚諸公,守而勿失。至邕始變右軍行法,勁拙起伏,自矜其能,銘石悉以行狎書文,而后世多效尤矣。
以及明項穆《書法雅言》:
李邕初師逸少,擺脫舊習,筆力更新,下手挺聳,終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
清魯一貞《玉燕樓書法》謂“李北海豪氣挺拔,特少韻耳。”清代梁巘在《承晉齋積聞錄》認為北海逸氣生動,通身貫注,且有英雄蓋世之慨。包世臣《藝舟雙楫·歷下筆譚》所謂“北海如熊而更捷”,看似深邃,實故弄玄虛,不知所云。倒是徐青藤《書李北海帖》的幾句話說得實在:“李北海此帖,遇難布處,字字侵讓,互用位置之法,獨高于人。”
有一段今人評《李思訓碑》的文字,雖然不是對李邕書法全面的評價,但也頗有意思。這是一段跋,文不長,照錄于后:
前人多云北海取法羲獻,唯道州言其發源北朝。北海取徑誠不止于此也。李思訓碑楷行草諸體錯雜,取用前賢有未加融裁處,然藉此正可一窺其所自來。若干結字一本右軍,長戈與信本如出一轍。校元氏諸志,間架亦頗有暗合處。至與文賦等書作之關聯,絲絲縷縷未易盡述。如此種種,北海皆信乎拈來,如取四海佳石而共置一園中矣。昔人所謂移步換景者,不意書中亦遇之。辛已端午前一日邱振中題。
23
這里有一個說法是“移步換景”,也可理解成因為未能很好地揉合,而生硬強屈。
三、董其昌、何紹基之評
明清論者至董其昌和何紹基而達頂峰,同時也因為他們在書壇的地位,其評價也左右了明清兩代直至今日。啟功先生在《從“戲鴻堂帖”看董其昌對法書的鑒定》
24一文中談到:
董氏的官職高,名聲大,當時所寫對古書畫的評論真可說“一言九鼎”,后世更是“奉為圭臬”,至于他所評判的是否都那么準確無誤,則屬另一回事。
這句話給我們很多啟發。我認為根據李邕傳世書作來考察,董對李邕書法的評品,也是言過其實。《畫禪室隨筆·評舊帖·跋李北海縉云三帖》:
黃長睿評張從申書出于北海。趙子固又以北海學子敬,病在欹側。若張從申即無此矣。然從申書實似北海之《法華寺碑》,而北海出奇不窮,故當勝云。余嘗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余言者。
然“世必有肯余言者”露出機鋒——“必有”實也是“未必有”啊!我們從董氏學習書法的情況來看,他一生留下大量臨習之作,從量上看,臨李邕的書作少之又少。朱惠良曾就臺北故宮所藏董氏臨習作品著《董其昌的臨古》
25一文,其中談到:
董氏傳世之臨古作品甚夥,其中署有年款且得以寓目者即近五十件。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之董其昌臨古作品有四十一件,臨寫年代可知者二十四件。所臨對象涵蓋了魏晉至南宋,鐘、王、顏、米……等十七家書,其中被臨習最勤者首推王羲之,次則顏真卿。……
朱惠良在《董其昌法書特展簡介》
26也介紹說:
董其昌之書藝系由臨古入手,自唐入魏晉,并探究宋人墨跡,舉凡鐘、王羲之、王獻之、虞世南、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楊凝式、蘇軾與米芾等大家,均曾為董氏一再臨習。
董氏固然給李邕以極高的評價,他也確實從李書中得到很多啟發,但從以上材料來看,李邕書法并非董氏取法的重點所在。
更有意思的是清人何紹基。他的《東洲草堂文鈔·跋麓山寺碑并碑陰舊拓本》:
北海書發源北朝,復以其干將莫邪之氣,決蕩而出,與歐、虞規矩山陰者殊派,而奄有徐會稽、張司直之勝。……《云麾》頗嫌多輕侻處,惟此碑沈著勁栗,不以跌宕掩其樸氣,最為可貴。
這還講得通,但他《東洲草堂文鈔》中“跋重刻李北海書法華寺碑”及“跋道因碑拓本”說:“以剛烈不獲令終,大略俱與魯公同”以及“后來惟魯公、北海各能出奇,可與是鼎足,而有唐書勢于是盡矣。”殊乏依憑。《東洲草堂詩集》
27收錄何紹基《訪得李北海書靈嵩寺碑殘石》,詳細記錄了訪得的過程,以及對此碑的評價:
湘西仙鶴刻,聞被兵火閧。石室與云麾,帖賈粗可供。全拓北云麾,落吾海南夢。靈巖一片石,卅年覓無縫。今秋名山游,風雨行倥傯。方值蝗旱后,餓盡天人眾。一二破衲僧,哀仰維摩俸。叩以金石文,渺莽墜云霧。道觀神寶石,不與鄙懷中。冬初再尋訪,始識魯班洞。草間就沿緣,石罅競摩控。幾曲方造深,忽破滕公甕。光出千載前,寒銷萬冰凍。拓出宛新硎,字字堪洛誦。略言定法師,得地矗云棟。惜僅半段存,莫睹全形礱。創獲壬午年,足補趙阮空。書勢果雄偉,儀徵非諛頌。緬維開寶間,斯文有紀統。御書翔如龍,顏李蔚雙鳳。魯國頗好道,書挾佛力重。江夏乃佞佛
28,筆勢仙機縱。茲邦亦何幸,名刻非一種。畫像與靈巖,百里相伯仲。更有房公碑,隸勢率更用。皆從北派出,不受山陰鞚,書為六藝一,貴本心畫貢,乃因姿媚少,難致吉祥羾。遂使三偉公,皆銜萬年痛。天意太蒼茫,時事尤紛綜。積習吾亦深,聊資發悲哢。
清汪容甫對李邕書法評價也頗高。他在《云麾碑》
29跋尾云:
北海書法出于大令,變本加厲。益為勁險。其于用筆之法可謂發泄無余。米元章、趙子昂、董元宰各以書雄一代,其實皆從此碑得法,故是碑實法書之津逮也。
嚴復在題所自藏的《麓山寺碑》拓本跋時說了一段很有見地的話:
唐書之有李北海殆猶宋人之有米南宮,皆傷側媚勁快,非書道之至。
側媚勁快固是,但北海之比于米南宮,實不堪。
李邕書法在唐初生機勃勃是因為他在書碑這一特定形式上勇于求變,而且因為墓碑是公開示人的,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對一般讀書人而言,容易產生較大的影響。特別是王書盡歸朝廷收藏,《集王圣教序》并非易見的情況下,李邕學習《圣教序》也達到了同時代人所沒有達到過的水平,我們從所選的幾個行書碑的拓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李邕因此被當成王書的傳人來對待。這種評價是特定條件下的產物。而又因為李邕苦心經營得來的聲名,其書法成就被放大。
第五章李邕書法的傳承
一、蘇東坡書法與李書
傅申曾為北京圖書館所藏南宋拓本《麓山寺碑》寫下了這么一段跋語:
李邕《晴熱帖》,選自《淳化閣帖》,宋拓本,美國安思遠藏。湖北美術出版社彩印。從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集王圣教序》的痕跡。
李北海繼唐太宗專以行書入碑,其于后世行書之影響,在羲之外可稱第一人。歐陽叔弼嘗謂東坡云:“子書大似李北海。”東坡亦自覺其如此。陶宗儀亦曾言世皆知子昂書自魏晉中來,不知其晚年稍入李北海,故王世貞評麓山寺碑云:“神清流放,天真爛漫,猶足傾倒眉山吳興也。”北京圖書館藏本與東京書道博物館宋拓本相近,學書者若從此入手,則可免輕佻之病。董香光所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而北海諸碑中唯此碑之雄渾足以當之。
30
這里重點講了東坡、子昂學李邕書事,同時對“北海如象”的說法提出看法。祝允明謂“子瞻骨干平原,股肱北海,被服大令,以成完軀。”宋四家中除蘇外,黃庭堅也受到一定影響,但較東坡為小。黃庭堅《跋東坡墨跡》也言及蘇書與李邕的關系:
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乃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于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數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論者。
31
蘇東坡書“軾近得子由書報”帖局部,選自《西樓蘇帖》,宋拓本,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此外,歐陽修也在《六一論書》“試筆·李邕書”中自訴其學李的經歷:
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為字絕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鐘、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
趙孟釷欏舵雀場肪植浚∽浴度L檬寶笈法帖》,國家圖書館藏。
也有認為李建中也受過李邕的影響,如王偁跋李建中《土母帖》:
32
唐人書法,自徐浩來,已骎骎入于宋矣,至蘇黃始一大變,而無復唐意。今觀李西臺書雖在宋人,當去唐為不遠。前論謂其有李北海之風,是為知言矣。
二、趙孟釷櫸ㄓ肜釷
清李瑞清在跋臨李北海《三數日晴帖》時說:
北海此帖何減大令,戲以《云麾李思訓》筆模之,當勝《淳化》刻。
趙碑學北海,簡札學右軍,其界限極嚴,不相混雜。以后則碑學絕矣,故可斷言子昂后無用也。
李瑞清說子昂碑學北海是有道理的。因為在二王書作中,碑作并無典范,《圣教序》畢竟是集字,真正放開手腳用行書書碑的,只有李北海。還有就是,二王片言只字已經很難見到,而李邕的書作在當時還有真跡留存的。趙氏家族向來富藏。遠者如生活在宋末的族兄趙孟堅,便是著名的大書畫家和鑒藏家,家藏有落水本《蘭亭》等眾多名品。近者如趙孟畹牟咐計孿壬遠鉀┯霊ィ思碳炙頻樂笫詹毓糯ㄊ槊濁恢傅牟丶搖>蕁對蒲坦勐肌芳竊兀雜霊ス彩詹亟渭浞ㄊ
184帖中,就有李邕“長短句”、“口味帖”、“吳融博士帖”、“詩帖”四帖。這是趙孟鈑謝崢吹降摹V苊堋對蒲坦勐肌肪硐隆墩宰影好項乙未自燕回出所收書畫古物》所記的藏品包括四件法書:虞世南《枕臥帖》,李邕《葛粉帖》,顏真卿《乞米帖》,米芾《寶章待訪錄》,就有一件是李邕的。至元二十二年(
1285),趙氏還于書肆中湊成《淳化閣帖》祖本全帙,這其中也包含有李邕的《晴熱帖》等。趙有機會接觸李邕真跡,是他試圖通過李邕一窺二王堂奧的基本條件。然趙與李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格特征。李屬于傲世特立的名士,而趙是雍容不迫的,尚有皇胄遺風。故徐渭說“趙文敏師李北海,凈均也,媚則趙勝李,動則李勝趙。”在情理之中。
從趙氏書法的特點來說,趙打出的旗號是復古,即追尋魏晉風度。他也確實達到了很高的高度,但他的字所患在“平”,對于這一點,晚年的趙一定有更加清醒的認識。所以晚年的趙孟畬穎焙K楸嫻那悴嗵迨浦姓業攪私餼齙乃悸貳U餿夢蟻肫鵪艄ο壬補囊瘓浠埃笠饈竊縋曇洳⒉話淹蹺鬧慰吹煤芨擼嚼狹瞬胖潰锏酵蹺鬧蔚母叨扔痔負穩菀祝§ゲ唷⑼分亟徘帷⒍床話駁母芯酰恢筆搶鉉呤槲慫覆〉模庖殘碚且秸允鮮櫸ㄖ捌健鋇囊桓齜椒ǎ∶魍跏勒晁擔允欏隊欄K鹵肺砟甌剩涔婺@畋焙#鷂摶槐適Ф取6洳孕攀ふ災Γ殘砭馱謨謁牙鉉囈嶙值奶氐惴⒒擁酶茫諞歡ǔ潭壬閑拚蘇允系摹捌健薄
對于趙孟鈦襖鉉呤櫸ǎ宄跏槁奐曳氚唷抖垡魘橐匪擔
學前人書從后人入手,便得他門戶。學后人書從前人落下,便有拿把。汝學趙松雪若從徐季海李北海入手便古勁可愛。
趙乃學李之突出者。其他得其沾溉者,宋元以降,雖不乏其人,但李邕書法的影響顯然不能與唐之顏、柳等諸家相頡頏。李邕所書碑版甚至已經算不上“法書之津逮”了。
結論
有唐一代,不足三百年間,卻創造了許多領域的巔峰,書法是其一。唐代是個思想活躍的年代,一個極具創造性的年代。唐代書法之光耀千秋,蓋在初、中、晚唐之三變。《易辭·系辭下》有云:“變通者,趣時者也。”變是發展之本,求變是創造輝煌的動力。就書法而言,變有大有小,有技法的也有章法形式的,其影響也自有別。在書法歷史的長河中,“唯有變者留其名”,則是常理。在高手如林的唐代,李邕能廁身書史,就因其第一個把《圣教序》的形式大規模應用到書碑的領域。盡管他的書法本身是守成的。
回顧歷代對李邕書法的評價,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兩《唐書》均有李邕傳,這兩個傳都對李邕書法只字不提。唐呂總的《續書評》開始提到李邕書法。宋元漸有佳評,至明董香光所謂“右軍如龍,北海如象”達到頂峰,成為此后人們提到李邕最常說的一句話,似乎作為定評來對待。而背后的事實如何倒退居其次。清代書論也承這個脈絡往下說,近有朱關田先生對李邕生平及其書法考證頗力,在所著《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中也是施以濃墨重彩。究竟李邕是個什么樣的人?放到歷史的情境中去,其書法該占什么樣的地位?本文就有關史實重新梳理,得出一點新看法,呈教于方家。
李邕以其深厚的功力和第一個大量行書書碑而在書史占有一席之地。他自己也無意成為書法家,在當時,李邕也主要以能文而非能書知名。行書書碑,李邕不是始作俑者。書碑本要以正書為之,以示端重恭謹之意,唐太宗李世民以帝王身份打破這一成俗。至李邕始有膽識以一士人身份,將其推向了巔峰,“書丹之道頓開天地”。這也是初、中唐在思想上充滿活力的象征。
李邕是二王書法,尤其是《集王書圣教序》的守成者,憑其對該帖的深入研究,而能在行書書碑中筆勢相應,一氣貫之,達至既沉厚又飛揚的藝術效果。他是他的那個時代對《集王圣教序》學習得最好的人,我們看他的手札《晴熱帖》幾乎是《圣教序》的翻版。李邕屬于功力型而不是才氣型的書法家。他在筆法乃至結字上探索甚少,他的書法營養也相對單一。他處于唐代第二次書法變革之前,能代表盛唐書風的書家還沒有真正成熟起來。李邕行書承二王遺緒,但未能擺脫二王面目達到自立門戶的境地。董其昌將其與右軍對舉,及何紹基將其與魯公鼎足,都因李邕書法缺少豐富的技法上的支撐而顯得蒼白無力,名不副實。李邕書法對《集王書圣教序》的亦步亦趨,筆法上的單一貧乏是其對后世影響漸微的根本原因。
李邕行楷書法的代表作【岳麓寺碑】凝重雄健
書法欣賞【岳麓寺碑】一
李邕一生書寫過的眾多碑銘,以麓山寺碑最為精美,該碑筆力凝重雄健,氣勢縱橫,如五岳之不可撼。書法欣賞運筆博采魏晉及北朝諸家之長,結體縱橫相宜,筆法剛柔并施,章法參差錯落,行云流水,化柔為剛之美。
后起書法大師,如蘇、米芾、趙孟頫等都沿襲其法。此碑筆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歷來于《李思訓碑》并稱為李邕的書法杰作。清孫承澤:“《岳麓寺碑》雖已殘剝,然其鋒穎尚凌厲不可一世。” 北宋黃庭堅評其:“字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務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復生, 不過如此。”
書法欣賞【岳麓寺碑】二
碑側刻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正書陰刻題名“元豐庚申元日同廣惠道人來襄陽米黻”字樣,“元豐庚申”即公元1080年。傳世北宋拓本有故宮博物館藏本、趙聲伯藏本、蘇州博物館藏本。歷代出版《麓山寺碑》碑帖甚多,國家文物出版社1984年曾出版《唐李邕書麓山寺碑》,以北京市文物商店藏宋拓本為底本。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碑高2.7米,寬1.35米,行楷書28行,滿行56字,共1413字。圓頂上飾有龍紋浮雕,上有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字。《麓山寺碑》亦稱《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書,唐開元十八年立,在湖南長沙岳麓公園。碑左和右下方有損缺。碑現在長沙岳麓山公園內。
唐·李邕·行書李思訓碑
宋拓唐李邕行書李思訓碑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李思訓碑》全名為《云麾將軍李思訓碑》,碑在陜西蒲城。因碑文中有“以八年六月廿八合袱”等字,宋陳思《寶劍叢編》、趙明誠《金石錄》等書定為開元八年(720年)立。但據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和王昶《金石萃編》兩書考證,分別以為開元二十四年以后,或開元二十七年立。碑額篆書“唐故右武衛大將軍李府君碑》十二字,碑文行書三十行,行七十字,下半側剝蝕慢漶。銘文內容記述李思訓生平事跡,是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邕的代表作之一。
李邕(678-747年)字泰和,江都人,開元間曾任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精于翰墨,尤喜行書。自唐太宗李世民始以行書寫碑后,此風氣浙開,李邕即為其中的大家。據文獻記載,他前后撰碑八百余通,當時的官紳及佛寺多以重金請其撰書碑文,流傳至今的有《云麾將軍李秀碑》、《岳麓寺碑》等。
《宣和書譜》中載“邕初學右軍行書,頓挫起伏既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從此碑的書法看,其書筆力雄健,字勢俊麗;雖是行書,依然顯得沉厚宏偉;尤其字形多欹側之勢,但“勢如斜而反正”,特點是很突出的。當時的大詩人杜甫贊云:“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這是對李邕書法特點非常公正的評論。
此碑宋拓本流傳很少,是冊紙色醇古,墨似烏金,傳拓精工,筆勢鋒穎尚凌厲可見,“并序”二字未剜,“精慮眾藝”等字不損。共二十二頁,每頁縱31.6厘米,寬22.2厘米。為宋拓中極佳本。曾經蕭山朱翼盦先生收藏,1953年朱夫人張憲祗率子捐獻故宮博物院。
|字號 訂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懷素.李陽冰.李邕
 對李邕書法史的地位思考
孟云飛:英風豪氣,書名流芳——李邕
北海如象?李北海“三絕碑”《麓山寺碑》筋骨雄勁,沉著飛動
李邕簡介
北海《出師表》墨跡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阳县| 博罗县| 连州市| 天长市| 乐至县| 潼南县| 鄄城县| 陵川县| 平江县| 大名县| 政和县| 卫辉市| 连平县| 宁远县| 皋兰县| 光山县| 宁明县| 新竹县| 广丰县| 桑植县| 江陵县| 资兴市| 铅山县| 龙井市| 巨野县| 延吉市| 辽中县| 菏泽市| 高淳县| 土默特右旗| 民县| 隆回县| 临泽县| 西吉县| 台北县| 库车县| 西安市| 聂拉木县| 长丰县| 镇赉县| 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