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竟在一百多年前險遭取代,甚至還有學者提議將漢字“拉丁化”,但卻被一人寫下96字奇文反駁。
這篇96字的奇文叫做《施氏食獅史》,而這篇文章則出自一位叫做趙元任的學者之手,后來更是和提出“漢字拉丁化”的瞿秋白開展了激烈的討論。

趙元任
為什么瞿秋白會提議“漢字拉丁化”?趙元任又為何要反駁呢?這一切還得從民國時期的“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說起。
漢字運動,展開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清王朝走向衰落,而其代表的封建帝制也在不久后成為歷史,而一些國人更是開始反思國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當時西方文化的常年對比下,便讓一些國人得出了結論。

這種結論認為當時的我國之所以落后、腐朽,主要是因為舊的傳統文化,而糾其舊文化的根本則是作為載體的漢字。
于是一些文學界的前輩便圍繞漢字提出改革,其目的便是為了改變當時國內的落后思想,從漢字入手破除頑固的舊文化。
在20世紀早期的文化界中,一波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率先開始了革新。

“白話文運動”、“國語運動”應運而生,而在五四運動時期,“白話文運動”更可以稱得上是這一時期思想文化吐故納新代表性的的體現。
除了“白話文運動”,提出“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兩大口號的“國語運動”也轟轟烈烈地開展著,但“國語運動”似乎要更加強制一些。
因為說到底,“白話文運動”只是讓人們放棄文言文,但“國語運動”卻經歷了許多階段,有一個階段便是讓人們放棄漢字,轉用拉丁字母,這也被稱為“漢字拉丁化”。

漢字拉丁化
“漢字拉丁化”在當時也得到了眾多文學界名人的支持,而我們熟知的劉半農、魯迅、錢玄同等名家也很支持“漢字拉丁化”。
而我國著名的革命家、文學家瞿秋白更可以稱得上是“漢字拉丁化”的先行者,甚至有著首倡之功。
而瞿秋白之所以提倡“漢字拉丁化”,是因為其發現當時國內漢字普及程度低。

瞿秋白
文盲率高的情況是因為作為象形會意的方塊漢字對大部分國人來說有著三難:難懂、難認、難學,而且對廣大群眾來說十分晦澀。
所以,瞿秋白便要通過“漢字拉丁化”來形成真正通俗化,大眾化的文字,提高百姓對文字的利用率。
而他在早年前往蘇聯時,便對“漢字拉丁化”有著研究,后來在蘇聯通過制定拉丁化文字而成功掃盲的影響下,他便下定決心繼續對這方面進行鉆研。

瞿秋白
在對“漢字拉丁化”進行長時間的研究后,瞿秋白覺得我國要改用拼音字母的話應當采用拉丁文的字母。
而這種將漢字改造成為字母文字的方式,也可以讓國人快速學習這種拉丁化新文字,并投入使用。
不僅如此,潛心研究“漢字拉丁化”的他還在后來開始編排起了聲母和韻母表,并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證明使用羅馬字母的可行性。

瞿秋白還曾設計過字母標調的一套理論方法,而他的造詞思路也的確為后續漢字注音做出貢獻。
但不久之后,瞿秋白就提出了一個激進的理論,而這個理論更是遭到了被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的反駁,而他更是直接用一篇奇文表達自己的想法。
奇文反駁,激烈討論
趙元任寫下的這篇奇文全篇竟都是一個讀音!這篇文章不僅表現了趙元任對瞿秋白完全廢除方塊漢字的反駁,也展現了漢字的不可替代性。

趙元任
這篇奇文的名稱叫做——《施氏食獅史》,雖然全文僅有96個字,但所有的字都是一個讀音——shi,而文章全文更是展現了漢字的妙處: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失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尸,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但讓趙元任寫出這篇奇文的原因,還是因為瞿秋白在“漢字拉丁化”中的一個十分激進的想法。

原來在當時,瞿秋白等人選擇進行“漢字拉丁化”就是打算用另一種文字取代漢字。
無論是錢玄同主張過的借用世界語還是瞿秋白的拉丁化新文字,其本質都是為了用字母文字取代方塊漢字。
但就在瞿秋白提出要完全舍棄方塊漢字的時候,卻也遭到了一些學者的反對。

瞿秋白
而被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也不太認同這一觀點,于是寫出了上述奇文反駁瞿秋白。
此文一經發布,自然也對比出了“漢字拉丁化”的一些局限之處,如果完全廢除方塊漢字的話,很有可能會造成語義難別的情況,還需要仔細考量。
一時間,學者們開始了激烈的討論。

趙元任
當時支持“漢字拉丁化”的一種學者們大多都是接受過新思想的,在當時國家遭遇變故的情況下,廢除方塊漢字更像是打破阻礙中國現代化障礙的標志。
但趙元任卻認為漢字已經在我國歷經幾千年的歲月,而它還能夠傳承延續下來那便是有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更說明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此番對比,瞿秋白等人想要完全廢除方塊文字的想法也的確是顯得有些激進了,但他們提出這個概念更多的是對當時國內情況的憂慮。

雖然學者們之間討論激烈,但究其根本他們還是為了我國的漢字普及考量,盡管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理論,但只有互相碰撞才能擦出前行的火花。
而除了這篇經典的《施氏食獅史》之外,趙元任還寫過《季姬擊雞記》、《易姨醫胰》等文章。
后來趙元任也曾說過,自己寫的這些文章只不過是為了反駁“漢字拉丁化”的局限性。

其實正常生活里肯定沒有人會故意這么說,但他也只是為了證實“漢字拉丁化”會在一些情況下走入極端。
在這種碰撞中,倡導“漢字拉丁化”的學者們自然也開始思考拉丁化新文字會不會出現更多極端情況,而完全廢除方塊漢字到底是否正確。
而這篇奇文也又讓眾人開始尋找新的漢字改良之路,對于漢字的改良到底怎樣做才算是可行的,一時間也讓學者們展開了討論。

不斷革新,向前邁進
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1938年時我國曾出現過一本叫做《中文拉丁化課本》的書籍。
這本書作者的態度也是在保留漢字和拉丁化中保持中立,但也足以見得學者們一直在“國語改良”的這一道路上不斷前行著。

雖然學者們一直在不斷地探索,但當時動蕩的社會情況也無法讓老百姓去適應新的變化,對比漢字的改良,老百姓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生存。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宣告勝利后,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我們的國家也終于從動蕩不安到了和平安穩。
而就在大家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喜悅時,學者們也沒有忘記漢字改良一事,而毛主席也收到了吳玉章親自撰寫的一封信。

在給毛主席的信中他又一次提出了“文字改革”的建議,毛主席在看完信后也十分認可吳玉章的想法,當即便決定將文字改革提上日程。
于是在毛主席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文字改革正式走上了正軌,而毛主席對于文字改革也有著一定的要求。
1951年,毛主席指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行拼音之前,先簡化漢字,以便于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著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

隨著毛主席的指示,學者們也開始了漢字的簡化工作,雖然在漢字簡化的過程中十分繁瑣辛苦,但卻沒有任何一個人抱怨,因為漢字可以說是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
隨著時間不斷過去,中國文改會也于1964年發表了《簡化字總表》,里面收錄了2274個字,并在發表后開始推廣至全國應用。
雖然簡化字初見成效,但漢語拼音方案卻讓眾多學者犯了難,在經過數年探索后,眾人發現我們還是不適合拼音文字。

因為我們的漢字實在是擁有著太多的同音字詞,而且妙就妙在雖然同音但語義卻完全不同,而這些同音字詞也必須靠漢字來進行區分,而要是完全使用拼音文字的話還是會讓人分不清是表達何意。
就這樣,“漢字拉丁化”的拉丁化新文字不能夠取代漢字,只能當做輔音,而我國在考慮后也放棄了拉丁化的改革。
但其實無論是瞿秋白提倡的“漢字拉丁化”,又或是其他學者的漢字改良理論,雖然最后是并不可行的,也有點偏激,但這些學者們最主要的還是希望我們的國家越變越好。
而趙元任的一篇奇文更是直接指出了“漢字拉丁化”的局限性,而老先生的本意也不是一桿子打死,而是指出不足,也算是學者們的互相討論。
但無論如何學者們曾做過的貢獻仍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而我們的漢字更是中華文化流傳千年的體現,極具魅力!
參考資料:
1. 施氏食獅史_百度百科
2. 廢除漢字_百度百科
3. 漢字拉丁化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