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引經藥性理論,是基于中藥歸經理論,用于指導臨床治療疾病的一種特殊用藥經驗理論。
#超能健康團##頭條健康##清風計劃##中藥#
《黃帝內經》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表明了中藥內包含的五味可以選擇性作用于五臟,“藥之有引經,如人之不識路徑者用向導”則直接表述了引經藥物的引導作用。
中醫理論認為引經的內涵是:一方面引導他藥進入所屬的臟腑經絡;另一方面引導他藥到達疾病所在部位,即引經藥物既歸某經又可引導某藥入其經,著重強調的是中藥的引導作用。通俗來講,引經藥就如同方中的“向導”,引領藥物到達疾病所在的臟腑經絡,驅邪外出,糾正人體病理偏向,促使機體恢復正常,臨床應用常有力寡而效捷之功。
十二經引經藥
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提出“十二經各有引藥,在臟在腹,在氣在血,為火為熱,亦有引矣。”具體如下:
手少陰心經:黃連、細辛;
手太陽小腸經:藁本、黃柏;
足少陰腎經:獨活、桂枝(包含桂枝、肉桂)、知母、細辛;
足太陽膀胱經:羌活;
手太陰肺經: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手陽明大腸經: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陰脾經:升麻、蒼術、葛根、白芍;
足陽明胃經: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陰心包經:柴胡、牡丹皮;
手少陽三焦經:連翹、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中焦)、附子(下焦);
足厥陰肝經:青皮、吳茱萸、川芎、柴胡;
足少陽膽經:柴胡、青皮。
除上述引經藥物外,臨床用藥還有“牛膝原為補益之品,而善引氣血下注,是以用藥欲其下行者,恒以之為引經。”“諸藥不能透達之處,有肉桂引之,則莫不透達也。”“緣蛇性竄,即令引藥至于有風疾處,因定號之為使”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引經藥有其固有藥性,或寒熱,或溫涼、或升浮、或沉降,忌犯“虛虛實實”之戒,否則會適得其反,如《本草新編》所言:“柴胡以提氣,必氣虛而下陷者始可。至于陰虛火動之人,火正炎上,又加柴胡以升提之,火愈上騰,而水益下走,不死何待乎?”故而合理用藥方能充分發揮引經藥的引經之效。
小貼士自己診療有風險,有相關疾病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胡國恒教授湖南省名中醫,國家級名老中醫專家,一級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內科博士生導師,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學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從醫40余載,具有深厚的臨床功底,擅長運用中醫藥經方、驗方治療內科慢性病和疑難雜癥。
時間地點
NO.1周一上午國醫堂二樓
NO.2周二下午國醫堂二樓
NO.3周三上午國醫堂二樓
NO.4周五上午河西門診部
NO.5周日上午國醫堂二樓
記得提前預約掛號
@頭條健康@中醫小菊醫生@湖南醫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