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垣試效方》
【組成】
黃芩 黃連各半兩 人參三錢 橘紅 玄參 生甘草各二錢 連翹 板藍根 馬勃 黍粘子(牛蒡子)各一錢 炒白僵蠶 升麻各七分 柴胡 桔梗各二錢——《東垣試效方》
口訣:秦蓮人紅選草簾 斑馬流產省府街。
黃芩 牛蒡子 白僵蠶 馬勃 黃連 薄荷 連翹 桔梗 陳皮 甘草 板藍根 生麻 元參 柴胡——《普濟方》《醫方集解》
口訣:(1)黃牛白馬聯合巧耕陳草根 勝元胡。
(2)芩連姐瞧不老蠶 陳勝選材攔牛馬。
(黃芩 黃連 桔梗 連翹 薄荷 甘草 白僵蠶 陳皮 生麻 元參 柴胡 板藍根 牛蒡子 馬勃)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熱解毒 疏風散邪
口訣:普濟寺,樹縫散邪。(寺=清熱解毒)
【主治】
大頭瘟。
癥見 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焮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黃,脈浮數有力。
【組方原理】
本證由風熱疫毒之邪,壅于上焦,攻沖頭面所致。
治宜疏散上焦風熱,清解上焦疫毒。
君--重用黃連、黃芩
清瀉心肺熱毒。
臣--牛蒡子、連翹、僵蠶
辛涼疏散上焦頭面風熱。
佐--玄參、馬勃、板藍根,橘紅,人參,桔梗、甘草
其中,玄參、馬勃、板藍根清熱解毒;橘紅,理氣消壅;人參,扶正祛邪;桔梗、甘草清利咽喉。
佐使--升麻、柴胡
疏散風熱,既引藥上行(引諸藥上達頭面),又有'火郁發之'之意。
本方出自《東垣試效方》,方中有人參,但其論述中有薄荷而無人參。后世《普濟方》《醫方集解》等從其論,用薄荷而不用人參,薄荷之意在疏散上焦之熱,且清利咽喉。
黃連、黃芩酒炙:清熱瀉火,祛上焦頭面熱毒。
補充解釋:“火郁發之”
體現'火郁發之'的兩個方:涼膈散和普濟消毒飲。
火郁:熱邪伏于體內;發:因勢利導、發泄之意。
火郁證:因邪氣阻滯氣機,引起人體氣血循行障礙,內郁不宣,邪氣不得泄越,蘊蓄于里,遂成火郁之證。其郁愈甚則火愈熾,火愈熾則郁愈甚。
臨床見火郁之證,必先用解郁、疏利、宣泄、輕揚等方法,開散郁結,宣通其滯,條暢氣血,使營衛通達,郁火方有泄越之機。
【方歌】
普濟消毒蒡芩連,甘桔藍根勃翹玄,
升柴陳薄僵蠶入,大頭瘟毒服之痊。
普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藍根侶,
升柴馬勃連翹陳,僵蠶薄荷為末咀,
或加人參及大黃,大頭天行力能御。
均具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
普濟消毒飲善治大頭瘟,以清熱解毒為主,配伍有清利咽喉、行氣疏滯之品,含'火郁發之'之意。
銀翹散以疏散風熱為主,為治療溫病初起常用方,配伍清熱解毒、清利咽喉之品。
#清熱方>#清熱解毒方
#方劑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