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翟基生——探訪“三絕 四寶”云居寺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鐵道兵修建京原鐵路時,我在師宣傳科報道組下基層采訪,曾路過千年古剎云居寺。但當時一片廢墟,又是那個特殊的年代,腦子里只是留下了一個廢墟寺院的印象。

  近三年,我和戰友“重走京原鐵路,軍營故地游”,N次路過云居寺,也只是留下一張合影照,沒有時間去寺院里探訪。

  2021年11月18日,女兒駕車帶我重游云居寺,才一睹它的真顏,古老的寺院,名聲遠揚,可是寺內的廟宇都是新中國成立后分二期復建的。

   逐一探賞云居寺“鎮寺之寶”佛祖舍利、歷朝歷代所刻佛經、北塔及旁邊的四座唐代石塔、嘉慶皇帝御筆碑、壓經塔和開山琬公塔,不懂佛教文化的我大開了眼界。

最獨特的建寺形制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區水頭村,距市中心70公里。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稱“云居寺”。經過歷代修葺,寺院占地面積70000平方米。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兩側有配殿和帝王行宮、僧房,并有南北兩塔對峙;寺院坐西朝東,環山面水,形制宏偉。

  1942年云居寺被日軍炮火夷為廢墟,只留下不倒的山門和堅強的北塔向人們訴說它的滄桑歷史。

    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復綠化委員會,進行了一期修復工程和周邊綠化。1998年后,進行了石經回藏及二期修復工程。經過兩次大規模修復,重現昔日的莊嚴。

 云居寺塔及石經,已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現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走進云居寺內,迎面牌坊上趙樸初題寫的“千年古剎”分外奪目。

  由于防控疫情期間,寺院游人不多,我逐一觀賞寺內五進院落,六進殿宇,見證了云居寺最獨特的分南北兩域的大寺院建寺形制。

  其中天王殿和山門合在一起,接下來依次為毗盧殿、釋迦殿、藥師殿、彌陀殿,最高處是大悲殿。

毗盧殿。

釋迦殿。

藥師殿。

  彌陀殿。供奉阿彌陀佛,南北兩側各有一個展室。

大悲殿。

地藏殿。

  寺內每一院落,游覽指示牌很接地氣。

  特有的幽靜地理環境,奇特迷人的秀麗風光,蘊涵著濃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是藏經納寶之地、祈福迎祥之所。這里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已經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佛教寺院,著名的宗教活動場所,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

  云居寺, 就結構而言,無奇異之處;從外表看,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是當我進去認真探訪走一圈之后,發現云居寺其實既有神秘的“三絕”,又有很神奇的“四寶”

觸目驚心的“三絕”

  漫步走在佛教經籍薈萃之地云居寺,歷史蒼蒼,碑跡如海,內心最受觸動的還是寺內珍藏的石經、紙經和木版經。這“三經”號稱云居寺“三絕”,是一部令人蕩氣回腸的千年刻經史。

  三絕之一:石經。

云居寺是世界上珍藏石刻經版最多的寺廟。

  在“千年刻經史”展館,我了解到,石經始刻于隋大業十二年(605年),僧人靜琬等為維護正法刻經于石。

   刻經歷經隋、唐、遼、金、元、明六朝,綿延1039年,二十多代弟子師徒接踵、代代相傳,面對荒山,背靠茫野,鏗鏘釜斫,不斷鐫刻才完成的一項偉大而瑰麗的工程,創造人間奇跡,鐫刻佛經共1122部,3572卷,14278塊,刻經總字數達到3500多萬字,據專家勘查竟無一錯字、漏字。

  在“千年刻經史”展館里,我詳細了解石經的“刻經緣起”“千年偉業”“護經傳寶”的發展軌跡。

  不看不知道,遠聞不如一見。如此大規模刊刻,歷史跨越長久,確實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壯舉, 堪與聞名寰宇的萬里長城、 京杭大運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其歷史地位極高。

  云居寺珍藏的房山石經是一項名副其實的千年工程,石經中的書法雕刻精湛,字體工整俊秀,薈萃了十一位書法家之大成,有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等著名書法家的風格,是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珍貴的縮影。

  云居寺石經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滲透在房山石經中的“堅韌不拔、鍥而不舍、一絲不茍、默默奉獻”的石經精神,更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

  凸顯在展館內一石一畫一塑,令我一覽后感受云居寺流傳千載一以貫之的人文情懷與勤勞智慧。

  駐足展室內,回眸2021年6月,我和5位戰友一行曾探訪過石經山(又名小西天)。才知道石經山有大量的石刻佛經,是中國最大的石刻佛經寶庫。

   山上共有九個藏經洞,分上下二層。下層二洞,上層七洞,以雷音洞為中心。九洞之中以雷音洞開鑿最早,原作經堂,有石門可以開關。雷音洞內石柱上雕刻有一千多個佛像。

 我不禁感慨房山古老的石經精神是一首歌,一曲不朽的理想之歌,信仰之歌和奮斗之歌,它將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偉大的理想而奮斗。

  因“地藏殿”受疫情防控閉館,但石經地宮開放,一睹神秘的石經地宮,更令我震撼無比。

  在石經地宮陳列館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陳列著隋至明清的大量刻經碑記、題記及歷代建筑構件、 石經、拓片等,從多方面向游人展示云居寺的歷史沿革和千年刻經史料。

  如今的石經回藏地下,按照原來的順序碼放。透過玻璃小窗,一排排石板經書安靜的躺在石經地宮中,石經板上的經文清晰可見,書法莊嚴雋美,足以滿足了我的獵取之心了。這些石經享有“國之重寶”“石經長城”美譽。

  在一塊展板上,介紹了五十年代,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時參觀石經,看到有些印度都已失傳的佛經,提出用等量黃金交換,周總理告訴他:黃金有價,石經無價。充分論證了“國之重寶”的美譽是名副其實的。

  三絕之二:紙經。

云居寺中設有“舌血真經館”,講述的是明崇禎年間的法師祖慧用針刺舌尖的血,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故事。

  館內展出紙經真品百余件。現藏的明代紙經22000多卷,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等。

   手抄本最早的書寫于1540年,而其中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尤為珍貴,是明代高僧祖慧在崇禎十三年刺破自己的舌頭,以血代墨書寫成的。此經共計八十卷,六十萬字。看著這部蘸著舌尖的血寫就的佛經,令人深感心靈的震撼,被稱為“舌血真經”。

   這些抄本是寶貴的佛教文物,是我國僅有的明版經卷,有極寶貴的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云居寺紙經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為國內各大名寺所罕見。

  三絕之三:木經。

  云居寺內保存的《龍藏》木經,是印刷龍藏所用的木質雕版。是清代由皇室下令刊刻出版的一部佛教典籍叢書,是中國現存唯一一部木刻漢文大藏經。

   木版經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三年(1738年),現存77000多塊,內容極為非富,全部經板總重量達到400噸,是集佛教傳入中國1700年以來譯著之大成,是我國木版經書之最,堪稱佛教的“百科全書”

  木版經的材質都是選用上好的梨木雕刻而成,刻工精細、字體工整勁秀,佛像和版面達到精美結合,即生動又美觀。對研究佛學、哲學、歷史、科學、藝術等具有很高的價值,它不僅是我國珍貴的文物,而且在世界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堪稱我國木版經之最,也是云居寺保存經版“三絕”中的一絕,為“鎮寺之寶”

  據介紹,世界上現存兩部漢文大藏經,一部為云居寺現存的《龍藏》,另一部是韓國海印寺的《高麗藏》。由于經版選材考究、雕造技藝精良,所以這些經板雖歷時260 多年,還是墨跡光亮,刀口鋒棱猶存。尤其是那幅“海繪圖”,又叫“百佛圖”,展現了佛祖釋迦牟尼為弟子們講經說法的宏大場面。仔細觀察佛畫的線條細如發絲,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雕刻的非常精美,讓我不得不驚嘆“龍藏”木經的雕刻水平。

  云居寺大悲殿的南北配殿就是“鋁經閣”,南鋁經閣展出部分“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鋁雕經版,北呂經閣展出部分“法華經”鋁雕經版。

   這讓我了解到,云居寺除了“石經、木經、紙經”三絕之外,又在本世紀初,有了鋁經刻板,被人稱為云居寺第四絕。

鋁板雕刻是國內首創,該工藝雕刻出的成品,既具有拓片黑白分明的美感,同時又具有金石鏤刻的質感。而且它的抗腐蝕能力很強,保存壽命甚至超過石經。

   社會上流傳云居寺有 “三絕”,其實應為“四絕”,驚嘆之余,更讓我感嘆信仰的力量是多么強大,多么堅韌。

北京敦煌“四寶”

  我末入云居寺里探訪前,對云居寺被稱為“北京敦煌”,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心生疑惑。

  實地見到云居寺珍藏著令世人矚目的云佛祖舍利、唐遼古塔、紫銅大佛、云居古鐘“四寶”,才覺得真是名不虛傳。

  第一寶是世人矚目的佛祖舍利。

  佛祖舍利。舍利是梵文的音譯,意為尸體或身骨。相傳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后結成的珠狀物。佛舍利顏色有三種:白色是骨舍利、黑色是發舍利、赤色是肉舍利。

   1981年11月27日,在云居寺工作人員清理石經山雷音洞時發掘出兩顆赤色的肉舍利,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內而不是供奉在塔內的舍利,與中國北京八大處的佛牙、陜西西安法門寺的佛指,并稱為“海內三寶”。為千年古剎增添一份祥光瑞氣。

   時隔三千多年保留至今的真品已經非常珍稀。佛舍利兩粒,珍珠兩顆。經近年來反復考證,確認為1300余年前靜琬安置在雷音洞的佛舍利。

 據有關專家推測,原藏三粒,今存兩粒,可能是在明萬歷年間迎入宮內供養過程中遺失。雷音洞發現的釋迦牟尼的赤色肉舍利,早已收藏在首都博物館的地下庫房之中,我只是通過圖片介紹,才得知發掘出兩顆赤色的肉舍利的來龍去脈。

(世界上最珍稀的佛肉舍利一一云居寺雷音洞的佛祖舍利。)

  第二寶是“碑海塔林”。

  云居寺自古就有“碑海塔林”之稱,寺內保留著自唐朝至清朝的石、磚塔共15座,其中唐塔7座,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其中南北兩座千年古塔成為該寺地標性建筑。

  南塔。是由遼代沙門細坦發心修建。為磚砌八角形密檐式塔,與北京慈壽寺塔和天寧寺塔形制相似,與云居寺北塔相對而峙。

   此塔于1942年毀于日軍炮火和拆損,塔心中脫落見《石經寺釋迦佛舍利塔》碑記,上面有“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宮石經碑四千五百條”的記載,成為發現遼金石經的重要線索。

   2014年9月經過國務院的批準和各方的努力,克服種種困難(這是我國首次復建古塔的嘗試,唯一的依據就是1901至1923年留下的幾張原貌老照片),歷經5年終于使云居寺南塔成功復建。現在展現在游人面前高30米,11層密檐式南塔,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面貌。

  北塔。 云居寺北塔為遼代磚砌舍利塔,又稱“羅漢塔”,因塔身曾以紅色粉刷,又俗稱紅塔。北塔始建于遼代天慶年間(公元1111年~1120年)。

  北塔塔高30.46米,塔身集樓閣式、覆缽式和金鋼寶座三種形式為一體,整個塔身分上下兩層,中間有八角形中心柱。上下檐裝飾斗拱,兩層塔身八面分設拱門及隱作直欞窗,型極為特殊,這種造型的遼塔并不多見。

  此塔在唐遼時期始建后,元明兩代維修成鐘鼓樓式,上部寶頂相輪如鐘形,中部覆缽如鼔形,下部呈樓閣式,底部緊腰處有一周伎樂天磚雕。有反彈三弦樂伎的造型,以及人面鳥身的美音鳥~“迦陵頻伽”,還有古代宴樂場面的各種浮雕。

  北京最大的唐塔群。北塔四周有北京最大的唐塔群 ,尤其是塔的四面各建了一座3米高的小唐塔為代表,而造型大體一致,其中這座唐景云二年修建的石塔是北京最古老的塔。

 在北塔之北,排列了三座寶塔。此三塔分別是清朝溟波、圓通、了塵云居寺三代主持的墓塔,俗稱“三公塔”形制為磚石結構喇嘛式,塔上石雕及磚砌圖案非常精美。據記載三位大師佛法造詣高深,對云居寺在清代的振興貢獻巨大。

  云居寺的“開山琬公塔”,是云居寺第一代刻經人靜琬大師的墓塔,是公元1093年,遼代通理大師專為供奉靜琬大師的靈骨所建。

  在開山琬公塔向下不遠有一座壓經塔,建于遼代天慶八年(公元1118年)。全稱為《續秘藏石經塔》,塔身為八棱柱形從下向上精雕著雙獅、樂人、飛天、仰蓮等造型。

  塔身上刻有《續秘藏石經塔記》,其中闡述了靜琬大師刻經的目的,記述了遼代諸帝支持刻經的史實,還介紹了通理大師將大版改為小版,單面刻改為雙面刻,山洞藏經變為地穴藏經的三項刻經改革措施。

  第三寶是紫銅大佛。紫銅毗盧遮那佛像在毗盧殿,是云居寺“四寶”之一。

  第四寶是云居古鐘。古鐘樓原建于清朝康熙年間,高9.8米,二層木質磚瓦結構,現鐘樓是1999年在原址上復建的。其內的古鐘鑄造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高1.75米,口徑1.42米,重850公斤。

  鐘樓古鐘的銘文寫到:“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愿成佛,渡八生”。也就是說,敲響此鐘能夠消災祈福,增長智慧。

  云居寺還有很多值得駐足的看點。

  看點之一:嘉慶御碑。即云居寺彌陀殿院內的嘉慶御碑。

  清嘉慶皇帝曾于嘉慶十四年(介紹上寫1808年)和嘉慶十八年(介紹上的1812年)兩次來到云居寺。并分別為云居寺留下兩篇御筆《云居寺瞻禮二十韻》和《再游云居寺》。

   御碑東面的《再游云居寺》,全文如下:

西域花宮曾駐韉,重來又值慕春天。

云居有境真超俗,世相未除漫問禪。

兼愛止仁原一理,修儒習釋總隨緣。

瓣香瞻禮抒虔祝,歲稔民安教化宣。

再游云居寺 癸酉季春月 御筆

 (注意看“雲”字下面有個疤痕,是1942年被日軍彈片炸的,很巧的是彈痕剛好是像一朵云,而上面的雨字旁并沒有炸壞。)

  嘉慶御碑是-塊臥龍碑,雕刻精美,做工考究,玉龍騰飛,祥云環繞,并有著一段“掉字不改意”的故事。

  1942年在日軍飛機對寺院狂轟濫炸時,嘉慶御碑也沒能逃過此劫,飛機的彈片將云居寺的“雲”字下面的云劃掉了,留下了一道不大不小、不深不淺的彈痕,正好不偏不倚像一朵祥云托起了上面保留下來的雨字。云托雨正好是“云”字的形像再現。人們說:這正是“天意造機緣,掉字不改意”。

  嘉慶御碑西面的《云居寺瞻禮二十韻》,全文如下:

芳春藹郊圻,和風敷暖籥。

廿里控青驄,尋徑度崖崿。

臨蹊柳線柔,鋪甸莎茵薄。

畎畝農事興,兆庶始東作。

延覽不覺遙,鳴珂歷村落。

遂蒞古云居,崇麓瞻層閣。

境接小西天,華言隋季鑿。

石洞隱嶔崎,經版藏遂壑。

世尊現法身,七寶綴瓔珞。

具足大威神,白毫光煜爚。

三乘超塵凡,九品舒蓮萼。

癸歲六龍來,賜額奎文博。

初地今始游,拈吟紀其略。

瓣香祝年康,民安消眾惡。

兼愛念同胞,先憂期后樂。

治理即禪修,守成首儉約。

萬幾待其來,洞達原無著。

一飯亦前緣,茗椀山泉酌。

小憩啟征途,不住等行腳。

信馬陡坡陀,回首林煙漠。

嘉慶十有四年歲次 己巳季春月上瀚御筆

  看點之二:“連心樹”。

  兩情相悅的“連心樹”是一棵椿樹和一棵柏樹生長在一起的“連心樹”。

 傳說上個世紀30年代,由寺里主持從家鄉帶來的一個13歲的英俊少年叫趙柏。他經常隨侍在主持身邊,但沒有皈依佛門。鄰村有一個李老漢,身邊只有一個女兒,叫椿,年齡與趙柏相仿,她勤勞孝順且聰明伶俐。后李老漢患病,寺內主持常去診看,趙柏也經常隨行并幫助李家干一些活兒,一來二去,他和椿兩個年輕人人就相識相愛了,而且感情日深。

   1937年云居寺遭到日軍的轟炸,寺里的僧人各奔東西,趙柏也不知去向。癡情的李椿天天來寺里,站在這里望眼欲穿。在思念和抑郁中她一病不起,帶著對趙柏的盼望離開了人世。

   3年后,趙柏不畏戰亂回到了云居寺,但他再也看不到他心愛的姑娘,他就在李椿姑娘長久站立盼望他歸來的地方堆起來一個土臺,他認為姑娘的靈魂在這里,他就把自己的心也埋在這里。

  趙柏走了,他剃度出家了。許多年過去了,就在他堆起的土臺上相繼長出了一棵椿樹、一棵柏樹,他們緊緊地相擁在一起 ,成為了一棵柏抱椿的“連心樹”。

  看點之三:最大的銅制千人鍋。

  云居寺內有一個僧人舍粥的紫銅鍋(標牌介紹是青銅鑄造),一大一小,大的直徑2.3米,深1.34米,現在北京地區最大銅鍋。

   鍋口銘文記載:“大清乾隆十一年孟夏吉日誠造”,次鍋熬粥可供千人食用,是現在北京地區最大銅鍋。小鍋鑄造于清朝道光甲申年。有據稱每年的釋迦牟尼生日和成佛日舍粥時才用這大小鍋。有“大鍋增壽,小鍋增福”之說。有文字記載從古至今每逢臘八節,云居寺就有向大眾舍粥的傳統。

  看點之四:“行宮院”。原建于清朝,1991年在原地上修復,面積398平方米。史料記載清朝乾隆、嘉慶皇帝去西陵祭祖,路過云居寺,見此寺背依青山、前繞綠水,清雅幽靜、遠離塵囂,便下令在此建立行宮,每年祭祀途中在此小駐。

  看點之五:“三敬園”。位于云居寺草木幽深的一條小徑旁。是展出平時珍藏在文物庫房中的石經、紙經、木經、貝葉經等文物經卷等等重要活動。

  還有“五觀堂”是佛家素齋之地,所以門口掛著“止語”的牌子。

  看點之六:“木魚石”和房山云居鎖。相傳它是西海龍宮的一件稀世珍寶。玉皇大帝將它放在人間,消除人間眾生的疾苦。

  龍生九子的傳說。

  云居古杏樹。

  云居寺好像有著說不完的故事,給人一種“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感覺。

  近二個小時對云居寺的探訪,寺里每一件文物既講述著一個故事,又記載著一段歷史。云居寺圣地上的一塔、一經、一碑、一物,記錄著千年古剎的歷史足跡,是先祖為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站在云居寺前的仗引河斷龍橋旁,雖然已看不到往昔那從水頭村流出的汩汩清泉和原來的威嚴、古樸的斷龍橋(斷龍橋原是一座明代古橋,在2012年局部被洪水沖毀,現在橋是拆解后重新修建的)。但是仍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文化傳承。

更新于 12-13

責任編輯:夢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冬訪云居寺
千年古剎*云居寺
古剎云居寺,延續千年的永恒印記(續)
北京著名古建筑——云居寺
秋意漸濃拜古剎 北京十大最古老寺廟游玩攻略
30年后重游云居寺(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大姚县| 肇庆市| 华容县| 城固县| 白朗县| 格尔木市| 谷城县| 泽普县| 荣成市| 玉田县| 茂名市| 格尔木市| 晋城| 页游| 巴彦淖尔市| 宁化县| 南昌县| 梨树县| 山东省| 隆昌县| 韩城市| 句容市| 清远市| 扶余县| 西藏| 博客| 时尚| 任丘市| 淮北市| 安阳县| 罗甸县| 聂拉木县| 灌云县| 包头市| 兴和县| 高平市| 屏山县| 梓潼县| 南乐县|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