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異,東漢開國元勛,云臺二十八將第七位,為人謙恭有禮喜好讀書,精通儒家學說和兵法,在跟隨漢光武帝劉秀征戰期間不求功績,每當諸位將軍聚集在一起并坐論功的時候,馮異便一人獨自坐在大樹之下,于是便有了“大樹將軍”的稱呼。
洞察天下,治國有略
在昆陽大戰之后,劉縯、劉秀兄弟二人名聲大噪,更始帝劉玄見兩人對自己產生威脅,心中橫生猜忌,在麾下將領的攛掇下,于公元23年設計將劉縯殺害。劉秀得知兄長遇害的消息后悲痛萬分,卻不敢將心中悲戚表露于外,常常自己一人在屋內,也不傳酒肉飯菜進屋,只是能看到枕頭上有哭泣過的痕跡。
一日馮異單獨拜見劉秀,勸其節哀,要以大局為重。并向劉秀闡述定國安邦之策,一番談論使劉秀頓開茅塞,化悲痛為力量,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為了防止劉秀作亂,更始帝劉玄一直讓他處于監視之下,為了能脫離監控,馮異讓劉秀去和曹氏父子交好,又以重金賄賂。在曹氏父子的力薦之下,更始帝劉玄命劉秀持節鎮撫河北諸郡,劉秀這才脫離監控,得以發展自身勢力。
劉秀在到了河北之后,多次采納推行馮異所進言的一系列爭取民心的策略。又派遣馮異巡視諸縣,安撫百姓清理冤案,暗中考察地方官員是否愿意歸附,種種措施讓劉秀在河北地區深得民心。
公元25年,劉秀徹底與更始帝決裂,在河北即位,定都于洛陽,赤眉軍攻入長安后,更始帝投降后被殺。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馮異不僅治國有道,更是熟讀兵法,在他指揮的多次戰役中,取得很多以少敗多、戰績顯著的大勝。
公元26年,關中天災連連遍地饑荒,漢中延岑出兵擾亂關中,地方豪強貴族擁兵作亂,之前派去壓制叛亂的鄧禹寸功未立,反而損傷不少。于是光武帝劉秀派馮異前去接替鄧禹,親自送到河南,并將寶劍和自己乘坐的車子贈送與他。
馮異和鄧禹匯合后,對赤眉軍的戰斗很快便取得了優勢,只是鄧禹不聽馮異勸阻,貿然追擊敵軍,導致被赤眉軍擊敗撤回溪阪。馮異遭受大敗并未氣餒,收攏潰散士兵數萬人,一方面鼓舞士氣重整軍隊,另一方面約赤眉軍決戰,暗中選取精銳士兵身穿赤眉軍衣服埋伏于道路兩旁。
赤眉軍剛剛取得大勝士氣如虹,便召集全部軍隊準備一舉殲滅漢軍。兩軍交鋒時,馮異命人擊鼓吶喊,削弱赤眉軍氣勢,又命早已埋伏許久的伏兵殺出。赤眉軍見此還以為軍中內訌驚慌潰逃,馮異趁勢率軍追擊,將赤眉軍全面擊破,俘虜八萬余人,平定了關中長久以來的戰亂。
捷報傳至洛陽后,光武帝劉秀壓抑不住內心興奮之情,連番稱贊馮異說:“雖然戰敗回到溪阪,沒想到最終仍然能擊敗赤眉軍,可謂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八個字一直流傳至今。
披荊斬棘,屢建奇功
公元30年,一直盤踞在隴右地區的隗囂脫離東漢統治擁兵自立,駐守西線的將領數次出兵征討,只是均遭敗北損失慘重,光武帝劉秀下詔命馮異率兵平定隗囂。馮異在整頓軍隊之時,收到前線傳來的消息,隗囂準備出兵南下攻占栒邑,馮異立即命軍隊向栒邑進發,隨從的將領因漢軍此前數次戰敗于隗囂紛紛進言勸阻。
馮異并未聽從他們的建議,率領軍隊偃旗息鼓全速前進,終于搶在隗囂軍隊之前進駐栒邑。隨后而來的隗囂不知城中已有漢軍駐守,毫無防備的接近栒邑,馮異乘其不備突然率軍殺出,敵軍瞬間被擊潰逃竄,馮異追殺數十里全殲隗囂軍隊。
馮異收兵回京后,光武帝劉秀又數次宴請他,面對眾臣稱贊馮異:“為吾披荊棘,定關中。”披荊斬棘也作為成語流傳千年。
之后馮異又為光武帝先后平定西北地區諸多叛亂,只是長期帶病作戰,在公元34年進攻洛門時于軍營中病逝。雖然馮異沒有徹底統一西北,但是其赫赫戰功讓光武帝評價說:“征西功若丘山。”
患難與共,君臣一心
馮異除了其戰功顯著之外,留下的“豆粥麥飯”兩則典故也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
早年王朗在邯鄲稱帝后,下詔追殺劉秀,劉秀率親信等人一路逃亡。此時天寒風冷,逃到蕪蔞亭后,劉秀已經是饑渴勞頓,萎靡不振。馮異見此便去附近村莊乞了一些豆子,回來將其煮成豆粥給劉秀喝下,這才讓劉秀免于饑寒。后來眾人又逃至沱河附近時天降大雨,只能躲在路旁的破屋子里避雨。馮異取來一些柴草點燃為劉秀取暖,冒著大雨外出找來一些麥子,做成麥飯獻給劉秀,又尋來菟絲草編成披肩為劉秀御寒。
雖然故事中此時還未成為光武帝的劉秀十分落魄,但正是在落魄之中,我們能讀到馮異對劉秀的忠心和真情。這段患難與共的記憶劉秀一直不曾忘記,在后來接見馮異時又說:“倉卒無蔞亭豆粥,呼沱河麥飯,厚意久不報。”
馮異有治國文才,又善于領兵作戰,戰功卓著卻不居功自傲,漢光武帝劉秀也說“將軍之于國家,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無論是憂患還是安樂,君與臣毫無間隙互不猜忌,實在難能可貴,這段情誼也成為美談流傳后世。馮異也是歷史上成語典故最多的名將。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鑒·漢紀》
《后漢書·馮異傳》
《大樹將軍馮異》——陳富志
-作者-
百川,愿作一介撰史人,筆盡中華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