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結束后,看到了郭碧婷中秋節順產生下女兒的消息。
據說,向太一樂之下送給郭碧婷一棟別墅。
不知是否屬實,但猜得出向太非常高興。
幾年前的郭碧婷,給我們的印象是柔和、安靜,不愛說話,有一種淡然若水的感覺。
所以,當得知郭碧婷要跟「霸氣」的向太以婆媳相處時,不少人都替她捏一把汗。
嫁給兒子?還是嫁給婆婆?
提起向太陳嵐,江湖傳聞甚多:
尤其看到向太和郭碧婷在社交平臺上的交流,真心覺得管這么多的婆婆還是很少見的。
郭碧婷都不能掌管自己的頭發,更何況其他事呢?
懷孕期間,郭碧婷情緒曾有過波動。
在微博中發文:身邊的人總是無下限的消費你,該怎么處理?放狗咬人?
不等大家猜測議論,向太第一時間在郭碧婷微博上回復:
「我們在香港想你了寶貝媳婦;臺灣誰敢消費你;七月中我們全家去臺北接你過來」。
郭碧婷也乖乖回復向太:「很期待去香港看爸爸媽媽。」
嗯。
向太用的是「回家住」,而郭碧婷用的是「去香港看」,兩個人的立場似乎有點不一樣。
之后,郭碧婷再次發微博就學聰明了許多,直接關閉了評論,寫了一句:
醒悟的那天總會到來,那時候會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呢,還是悔不當初,懊悔不已?
可惜,這一招根本難不倒向太,她直接轉發了郭碧婷的微博,再次為郭碧婷的抑郁心情開解。
這樣的溝通原本是沒有錯的,但放在郭碧婷和向佐這對小夫妻中就非常微妙。
因為所有的事情中,郭碧婷感慨人生、心懷感傷的時刻,向佐沒有站出來為妻子說過一句話。
第一時間出現頂上的、永遠是婆婆向太。
而先前兩人戀愛、訂婚、結婚所有的消息都是向太公布的,郭碧婷和向佐「只有轉發的份」。
難怪會有人發出疑問,郭碧婷究竟是嫁給了向佐,還是嫁給了婆婆? 向佐人在哪里呢?他能管得了自己的小家么?
一年前,郭碧婷爸爸去香港考察女兒的婚房,問向佐為什么會把家裝修為酒店風。
向佐的回答是 「媽媽喜歡」。
自己的婚房還要考慮媽媽的喜好,其他的「大事」他真能做得了主么?
不過,我也是「瞎操心」,郭碧婷和向太相處的真實情況,我當然猜不到。
有可能人家婆媳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呢。
但是,有一點還是挺確定的,要想跟婆婆相處好,不僅對郭碧婷來說是個難題,對所有兒媳來說都不容易。
尤其是老公還常常「缺席」的情況下,就更難了。
咳,也難怪網友都說,不知道郭碧婷是嫁給了向佐,還是嫁給了向太。
嫁給一個人,
不要嫁給一個家庭
經常聽到一句話:“結婚不是兩個人的結合,是兩個家庭的結合。”
與此類似的還有:“嫁人不是嫁給一個人,而是嫁給一個家庭。”
乍聽上去很有道理,仔細一想莫名其妙:
明明就是嫁給那個人,怎么就成了嫁他父母全家了?
這類道理盛行的背后,是家庭邊界模糊的問題。
哪個家庭沒個瑣事。
夫妻兩個人為了統一意見,尚且需要爭論和磨合,如果在這當口再加上幾個七嘴八舌的長輩,豈不是烏煙瘴氣一團糟嗎。
打個比方,大家結婚都要買家具。
丈夫想買真皮的沙發,上檔次。
妻子說結婚以后想養個小動物,真皮的怕抓壞了,還是布藝的比較好。
獨立的夫妻會就這個分歧進行商討,最終各退一步,妻子說養不養小動物回頭還再商量,丈夫說布藝的也行吧你開心就好。
問題解決。
可是如果這個小小的問題,夫妻之外的父母也能發表意見,會是個什么結果?
“啊,兒媳婦要養貓啊?這怎么行呢?我跟你說,可不要養些貓啊狗啊之類的,不衛生!再說懷孕了怎么辦?貓啊狗啊身上那么多細菌寄生蟲,你不怕孩子有個什么不好嗎……”
這下可好。
就是選個沙發的事兒,在父母介入之后,直接升級成養寵物和生育問題了。
接下來小夫妻要花費無數的口舌,還未必能平息這個風波。
顯然,當一個家庭喪失自主決策權的時候,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升級成雞犬不寧的矛盾。
而家庭自主決策權的前提,是組成家庭的兩個人首先是獨立的。
如果一個人遇到任何問題的第一反應都是回家找媽,那么在遇到家庭問題的時候,自然也不會例外。
所以,正確的結論應該是:“嫁給一個精神上還沒斷奶的人,就是嫁給一個家庭。”
只是精神沒斷奶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才會出現大部分人都認為“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但是,錯誤重復一百次還是錯誤。
不要因為一個錯誤時常發生,就覺得它合理。
新家庭>原生家庭
其實所有已經在婚姻中或者即將步入婚姻的人,都必須首先確立一個觀念:
新家庭必須是完全獨立的,必須和原生家庭劃清邊界。
從此以后一切事務的決策權衡,都以新家庭的利益為重。
一句大道理,可能沒什么代入感。
還是打個比方,關于那個所謂的千古難題:
我和你媽掉到水里先救誰?
這類腦洞題問的不是問題本身的答案,畢竟沒幾個人會真的遇到這樣的情況。
這個問題的意義在于,問一問自己的另一半,當新家庭和舊家庭發生非此即彼的矛盾的時候,你會站在哪一方?
如果想要一段幸福的婚姻關系,想要一個正常的家庭,那么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非常明確,根本不是什么千古難題。
當然啦,有些人覺得并不是這樣。
他們會找出很多不斷奶的理由,而且這些理由看起來都無比正確。
你沒法反駁這類理由,因為它們占據了完全的道德高地。
但爭端是雙方之間的,總要有一個人受氣不是,身體不好的老人家受不得氣,那就是剛嫁過來的媳婦受氣咯。
我們反駁不了道德高地的觀點,但我們至少還有一個選擇:
如果你不想從選個沙發吵到生個孩子,如果你不想婚禮上穿著土到掉渣的婚紗,如果你不想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四張嘴在同時說話,
那么——不要和沒斷奶的人結婚。
把所有糟心事扼殺在萌芽狀態。
之前有個匪夷所思的新聞。
說一個31歲的男人有門禁,他的女朋友晚上十點半從外地回來,打不到車求助自己的男朋友。
結果男朋友說父母管得嚴,十點半是不能出門的,你自己找肯德基麥當勞坐下來等吧。
一個31歲的男人還要遵守父母的門禁制度,這件事顯然極為反常,也必定會遭到身邊朋友的不理解和嘲笑。
在眾人反對的環境下他依然服從至今,必然是因為給自己找到了服從的借口。
想過去也不過就是父母身體不好呀,不能爭執呀,養育之恩多不容易呀之類的。
他的道理都對,所有反駁都難逃不孝的帽子。
但如果女孩和這樣的人共同生活,可以想見她的婚姻會是什么樣的質量。
精神獨立,
是一個人組建新家庭的前提條件
如何與原生家庭中的父母脫離,是很多小家庭的一大難題。
組建家庭的最低標準是婚姻或者穩定親密關系的確立,個體從原生家庭中的兒子/女兒角色脫離,進入到其父母的其中一個家庭角色——丈夫/妻子當中。
按理來說,在此之前還應該插入一個成為獨立成人、脫離原生家庭的環節。
但在中國社會,完全從家庭中獨立出來獨自生活的狀態并不多見。
許多家長始終將自己的子女看作是“小孩”,或者說自己的一部分。
而強調“孝道”特別是“愚孝”的文化背景,注重連帶關系的社會運作方式也讓西方式的“完全獨立”困難之余顯得格格不入。
在這樣的情況下,婚姻以及新的家庭很可能背負了本該在前一個階段背負的任務:
處理自己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分離和獨立問題。
一方面個體可能會利用婚姻作為對抗原生家庭的工具;
另一方面婚姻又有可能作為家族影響的延伸而使得個體對婚姻感到恐懼和厭惡。
與此同時,在面對伴侶和親密關系議題上,則需要處理雙方父母關系對當下關系的影響。
兩個人婚姻的背后,實際上是兩個家庭、兩套解釋世界、與世界互動體系間的碰撞和整合,沖突、矛盾必然發生。
大到家庭計劃、角色分工,小到擠牙膏的方式、食用調料的口味和品牌偏好,差異和問題無處不在。
具體到二人關系,關愛的表達方式、關系問題的處理方法,敏感的主題,忍受的紅線等等無不帶有原生家庭的烙印。
01
與父母和解,培養獨立性人格
02
擴大展示面,體現自我價值
03
調整婚姻結構,經營二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