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縱論李白與月之情愫

縱論李白與月之情愫

【摘要】作為一位天才詩人,李白的月亮詩創造了一個迷離浪漫的境界,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李白用月亮作為載體,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體向人格意志的轉變,使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月亮主題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體現了詩人對理想光明的追求。

【關鍵字】李白 詠月 情愫 新境界

月亮與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月出》,抒寫月下懷念美人之情,可以說是寫月亮最早的一首詩。朱熹認為“此亦男女相悅而想念之辭”,一言中的。此詩除了相思之情別無其他意思。“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 ”,三句寫月,意義相同,都是寫月亮的潔白與明亮。在反復的吟唱中,在明亮潔白而美麗的月色下,美人更顯俏麗,更顯窈窕動人。因此,更能引起愛慕者的思念。

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離騷》里,當寫到他在“漫漫而修遠”的路上“上下求索”自己的理想時,就是“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意思是說:讓月亮在前頭開路,讓風神在后面快跑跟隨),表現了詩人瑰麗的想象。

    詩仙李白一生創作的上千首詩中,竟有320首是寫月亮的。在蘅墉退士編,章燮注疏的《唐詩三百首》共收錄李白詩作33首,其中16首與月亮有關;在陶今雁所著《唐詩三百首詳注》中,李白詩作入選29首,寫月之詩有15首。以上兩組數據說明:在李白詩作中,寫月之什較多。也許有人會說,這只不過是偶然現象罷了!這是偶然嗎?不,決不會只是偶然現象。李白與月結下了不解之緣,品味李白的詩歌,就會發現他對月亮似乎情有獨鐘。正如陶淵明的“菊”、陸放翁的“梅”一樣,李白的“月”融化了詩人的風格,成為詩人理想的寄托。我們來看看月光世界里的李白。

(一)

    縱觀李白的一生,有喜也有悲,有愁苦也有狂放,有豪放也有孤獨。在他身上兼具多重性格。當他信心滿懷時,他“欲上青天攬明月”;當他壯志難酬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當他憂思難遣時,他“舉杯邀明月”;當他思念家中的妻兒時,他“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還常念念不忘明月,“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希望“常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可見,李白對月的偏愛與他的人生經歷和各種心情密切相關。

在李白的詩歌中,月不僅增添了詩的意境美,而且增添了詩的情境美。月不僅是一個參與者,而且是一個見證者,并且是那樣的富有人性,蘊含著深厚的人情味,由此而促成了李白詩歌的一個顯著特點。

    月光下的李白,詩意人生表現得最為突出。“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這里,“月”是一種超越,一種人格上的超越,一種擺脫俗世利益紛爭而心有所得的精神超越。這也正是一種唯美主義的詩意境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我”與月與影三者締結忘情世事之交,相期作云漢之游:“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超脫骯臟丑陋的塵世,返歸人天和諧、心靈自由之真美境界。這種月文化正是東方文化的一種極高境界,也正是人類尋找精神家園,探究終極關懷的至高境界。“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問月》把古今人的直接感覺和理性思索用質疑的方式提了出來,詩也像月一樣縈回在萬千讀者的心里,千回百轉,百轉千回。由于李白是典型的主觀浪漫主義詩人,所以他的詩經常將感情移于外物。

在李白的月光里,還另有一種詩意境界、一種文化關懷,這都是移情作用呈現在月象中,使原本無情之月色有了天真、純潔、高尚之品質,全面構成了李白所特有的詩化人生和人格魅力。“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上青云端”。天真的想象使人回憶起童年美好的歲月。“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里的“月”帶著“月出峨嵋照滄海,與人萬里常相隨”的“峨嵋月”的印記使人思念家園、思念故土、思念親人。“一醉累月輕王候”,“欲上青天覽明月”,遺世獨立,傲岸不屈,仿佛不食人間煙火:“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但對朋友卻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何等至情至性。
    月亮是詩詞中運用最多的意象之一,月亮在詩詞中的基本象征意義有兩個:第一月亮是母親與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會的靜溫與和諧,她反映著女性世界的失意與憂傷。第二月亮時晦時明,時圓時缺,周而復始,它既是運動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總是引導人們對生生不已的哲學精神的禮贊,也啟示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激發人們宏大的天問意識和人生喟嘆。

由于一般認為月亮是母親社會溫馨與和諧的象征,所以,在人們漂泊他鄉或是感到心靈孤寂的時候,月亮便成為我們精神寄托的對象,把自己的心情寄托于月亮之中,如此一來,月亮便牽系著相思的心靈,縮短了時空的距離,這樣就引發了亙古一月兩地相思的主題。

    李白的代表作有《靜夜思》、《峨眉山月歌》、《搗衣篇》、《關山月》。

月夜思鄉。寧靜的月夜,沐浴著柔和的月光,人們陷入了沉思,產生了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離家在外的游子,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一輪明月下的故鄉、親人、朋友。“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懷》)

李白的《靜夜思》中的鄉情,就是這樣生發出來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當詩人“舉頭望明月”時,一縷鄉思便從心頭油然升起了。這樣過程,不但人們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親自體驗過,這就在詩人與讀者之間產生了共鳴,詩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帶有詩人感情的意象了。而李白寫這首詩只用了敘述的語氣,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奇特新穎的相象。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寫“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見月如見故人,但月始終不是故人,于是就有了“思君不見下渝州”的依依惜別的情思。“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李白還有一些月亮詩是表達征夫與思婦的懷念之情,從側面對人民蒙受的苦難給予同情。歌詠征人思婦的兩地相思,也多在月夜。如《搗衣篇》、《關山月》。

《子夜吳歌》(搗衣篇):“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首小詩雖然用的是樂府舊題,然而在題材方面卻有了新的開拓,通過描寫婦女月夜為親人搗衣的心情,表達了她們對遠征丈夫的思念關懷之情。詩中的思婦身份鮮明:是無數出征在邊疆的戰士的妻子。因此,她們搗洗、制備的不是普通衣服,而是戰袍;她們所懷著的不是通常別離的眷思,而是生離死別的哀思。心懷思念,面布愁云的善良女子們每一搗衣聲都傾吐著熾烈熱切的情感。她們希望秋風把它吹向玉門關,送到良人的耳畔,但此聲此情,秋風是吹不盡的!于是喊出久蓄心底的怨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 H$ O0 U7 @1 e, v% w& y《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李白用廣闊蒼茫、深沉磅礴的圖景抒發戍人思鄉的意境,其實就是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自然流露。如果說李白的詩大多用“月”“旅”“酒”來排泄個人的憤懣的話,那么這首寫“關”“山”“月”的詩,就表現了他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另一種情操.

李白還有些寫他步月而歸的詩,心情平和,于閑適中同樣流露出極深的孤獨感:“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下終南山》)“對酒不覺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自遣》)以及寄興于想象的詩篇:“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謝朓樓餞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明月可乘,可攬,可寄,都是李白的發明,大膽的想像傳達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

思鄉,思友,男女相思和懷古,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這些感情在李白詩中多由見到月亮引起,這是值得注意的。就拿思鄉來說,本是歷代抒情詩中常見的主題,但各人思念的內容很不相同:有的是“雕欄玉砌”,有的是“草屋八九間”;而引起李白思念的卻是故鄉的月亮(有時是故鄉的山水花草)!在人所接觸的自然萬物之中,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了。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什么東西都有變化,惟獨月亮沒有變化,因此很容易由月亮引起各種念舊的感情。太陽也具有這種普遍而永恒的性質,但太陽刺眼,很難使人產生纏綿的感情。而在月明如洗的夜晚就容易想入非非,想起遙遠的故鄉,朋友,親人甚至古人,產生真摯而美好的懷念之情。所以說,李白這類作品抒發的感情既是人們生活中常有的,而抒發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實足以代表李白性格的純樸的一面。

(二)

常言道:墻里開花墻外紅。為什么墻里的人感覺不到花之紅艷而墻外的人卻感覺到了呢?其原因大概有兩條:第一條,是因為墻里的人太熟悉這花了,連同這花的缺點都很了解,所以就削弱了對花的紅艷的感覺;第二條,是因為見慣了產生審美疲勞,于是就感覺不出其美好的紅艷來。又有人說:月下看美人更要美幾分。為什么會這樣呢?月下看人是朦朧的,朦朧中看人看物總是會隱去許多弱點而凸現出更多優點的,而且更會激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和廣闊的想象,是審美對象更加多姿多彩而趨向完美。所以說美往往存在于朦朧狀態。

李白是很善于捕捉美描寫美的藝術家,尤其善于描寫朦朧狀態的美。這在李白的五絕中表現得就很突出。李白五絕中所表現的朦朧美大多借著月光下的朦朧景色來描寫人的情感,給人描畫出一幅幅靜謐的朦朧美的情景畫。  

《玉階怨》:“玉階坐白露,夜久浸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佇立玉階,直至露水浸濕了羅襪,是誰在玉階上佇立那么長久呢?看來應該是少婦,而且還應該是美人。他為什么要佇立玉階?可以猜想那是在盼望貴人的回來。久久未見人歸來,那就只好退入房中。她失望了,打算不再想望了,于是就放下了簾幕。然而,思想無疆,簾幕擋不住,于是就隔著水晶簾望明月,思緒飛向了天涯。朦朧中,美人先是佇立遠望,然后隔簾望月,這中間還有美人移步,玉手下珠簾的美妙動作,真是一幅畫,又是一曲歌,情在月下,美在朦朧中。

《靜夜思》:“床前看(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明)月,低頭思故鄉。”

    過去所謂的“床”不一定就是現在所說的睡床,往往把一種坐具也叫作床。這里的床應該指睡床,如果人還坐在坐具上,那么就不會有是霜是月分不清的感覺。夜深了,人醒了,輾轉翻側,看到了床前的白光,是月光?是寒霜?心頭疑慮,就舉頭看窗外,原來窗外月正圓,光皎潔,此時怎不鉤起詩人的心緒而想起故鄉的人和物來?月下之情真,朦朧之美凄楚。

《淥水曲》:“綠水明秋月,南湖採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

秋月涼如水,湖水明似月,月光下小舟蕩漾,那是人在南湖采白萍。遲開的荷花在月光下嬌艷欲語,與采萍人交相輝映。面對如此美艷的荷花,蕩舟人開始犯愁了,為什么?原來蕩舟的人是美女,她正與荷花比美,她確信自己勝過荷花,然而又怕萬一被心愛的人誤解,心里總是忐忑不安。正是月下之情切,朦朧之美艷。

《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十三首:“綠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水綠而凈,月白而明,白鷺驚飛,采菱女和她的情郎一同唱著夜歌歸來,綠水和明月是靜態的,白鷺、采菱女和其情郎是動態的,靜中有動,富有生氣,水綠月白是視覺的感受,歌聲回蕩是聽覺的感受,這是畫是詩又是音樂,既寧靜閑適又歡快活潑,這種情和美洋溢在整個空間。

《賦得白鷺送宋少府入三峽》:“白鷺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

明月下,秋水寒,白鷺已經本來拳起一足歇息了,然而卻被人驚動,驚飛的白鷺飛向了使君灘。萬縣有使君灘,湖北宜昌也有使君灘,兩者都在三峽邊上。詩人借白鷺的去向來交代宋少府的去向。明月、秋水、白鷺、人是這幅壯麗圖畫的基本元素。水靜、月寒,是多么靜謐的夜啊!就在這靜謐的夜里,突然白鷺驚飛,顯然這是人之動引發的,動靜相映,生趣盎然。白鷺是受驚以后“遠飛去”的,那么宋少府是不是也是因為某種原因而被迫去三峽的呢?這就給了人們許多想象的空間。

《夜下征虜亭》:“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征虜亭是晉朝建立的,建在金陵石頭塢。在月光下,詩人駕小舟去揚州,在舟上仰望征虜亭。月光下的征虜亭,清晰可辨,征虜亭旁邊山花爛漫猶如少女露出笑臉,江上有不少行舟,行舟上的燈火猶如流螢。月光、山花、小亭、行舟、燈火、江水等物景鮮明真切,其中的情景歡快深沉,此情此景構成了一幅朦朧而美麗的畫卷。

《清溪夜半聞笛 》:“羌笛梅花引,吳溪隴水情;寒山秋浦月,腸斷玉關聲。”

渭水與崖水合成隴水,《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幽咽”,可見隴水之情乃是悲愁之情。李白《秋浦十七首》之第二首有“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之句,可見這里的“清溪隴水情”乃是斷腸之情。詩人夜半聞笛聲,或許笛子所奏的是梅花引之曲調,或許根本不是悲愁的曲調,但是詩人卻就聯想到了悲愁的身世和處境,從而引發了悲愁之情。此處的寒山當在秋浦。玉關聲應該是使人腸斷的悲聲,因為“春風不度玉門關”。月光、流水、笛聲、斷腸人是構成這幅畫圖的基本元素。月光下的情,月光下的景,總是朦朧的美。

(三)

李白為什么喜歡用月亮這一意象?因為在中國文化的氛圍中,人們已經為月亮附加了種種內涵,它能夠徹底地表達作者的幽思之情。縱使是李白這樣的天才詩人,他也有愁苦,也有鄉愁,還有抱負,當然,更多的是失意。失意的詩人為了抒發胸中的失意,他選擇了酒與月亮。他一邊飲著醇香的美酒,一邊把“愁心”寄給月亮。因此,李白與月亮結緣,不難解釋。酒中的天地、月里的情懷就是他真實的人生真實的歲月,酒與月定格在李白詩篇中的文化氣息、光輝氣象卻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流芳百世,萬古長存,萬年長青。
    酒還是那樣的酒,月亮還是那樣的月亮,而在李白的詩中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在寫酒的詩中,往往滲透著月,與月不分離,比如: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一生與酒結下不解之緣,詠酒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一個充滿信心又超脫世俗的詩人自我形象。全詩結束在一個“愁”字上。愁字中凝聚了詩人對年華流逝的驚懼,對人生坎坷的慨嘆,對有志難酬的郁悶,對世俗、對丑惡社會現實的憎惡。這一切都一股腦地傾瀉在知己面前,感情悲憤而又豪放,并有豐富深厚的社會內容。這首詩本身就猶如黃河之水,氣勢磅礴,情緒急促,恰當地表現了詩人狂放不羈追求個人自由生活態度。 
    《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在這首詩中,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還有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畫面,就熱鬧起來了。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可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呢?畢竟也不會喝酒。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及時行樂吧!其時詩人已經漸漸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孤獨到了邀月與月光下的影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不能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和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相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

    李白還有一首問月詩,其藝術成就與后世蘇軾問月詞堪稱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遠遠超過蘇詞:《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詩人絕妙的自我造像,那飄逸浪漫的風神惟有謫仙人才能擁有。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增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盡情詠月抒懷。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你無意于追攀時,她許會萬里相隨,依依不舍。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復復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

李白詩中從無賒酒,卻有賒月。“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昔日繡衣何足榮,今宵貰酒與君傾。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淵明。”(《送韓侍御之廣德》)酒是要用錢買的,沒錢的時候就用五花馬,紫綺裘,龍泉劍去交換。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即使要錢,也可以賒。這種妙趣橫生的想像,表現出詩人以天地為衾枕的襟懷。

李白的詩中,把酒、月貫穿,把酒與月連接,構成了五光十色、絢爛繽紛的感情色彩,而體現的是盛唐輝煌氣象的詩境,也構成了他逍遙的詩化人生境界。飲酒是內里的滌蕩,借月是外部的抒發,寫詩便成為個性自由的追求與生命力的張揚。酒是李白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李白的生活中幾乎不能沒有酒,即使到最后墜入河而終也是用酒與月來作陪襯的。它可以遣愁:“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喚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它可以暢情:“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君愛身后名,我愛眼前酒。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它可以追求自由:“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醉來臥空山,天地即衾枕”,“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激昂慷慨,恢宏豪邁,這自然離不開他所鐘愛的酒,也自然離不開他所欣賞的月。如果說酒和月的意象分開寫主要表現詩人桀驁不馴、豪邁不拘的英雄氣概,那么詩中酒與月的聯合則是不是表現他真純親切的世俗情懷呢?無虛偽做作,無世故城府。酒里的一醉,便可忘掉世俗愁苦,月光的一瀉,便可使詩人的心靈回歸安寧與靜穆。

一般說來,李白飲酒詩突出一個“豪”字,詠月詩突出一個“逸”字,一旦二者結合,便表現出一種既豪放又飄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這種清狂性格一方面說明詩人的驕傲和對污濁現實的輕蔑,同時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獨感

綜上所述,月光世界里的李白,從他的活動(泛舟,喝酒,歌舞……),他對自然美的感受,對人在自然美景中所能產生的各種奇情異趣的體念和洞悉,對故土和朋友以至古人的懷念,以及他對勞動,愛情和女性美的欣賞等等,無不呈現出天真純樸,平易近人,熱愛生活和富于情趣的性格;這是一種雅俗共賞,人人都能理解,人人都會喜愛的性格。上層社會中的李白是“狂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叛逆性格;在大自然懷抱,日常生活以及在同下層社會接觸中的李白是普通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平民性格。兩個李白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正因為“狂人”的李白是那樣驕傲狂放,目空一切,我們才更加喜愛他在自然界,日常生活和在同下層社會接觸中表現出來的平民性格;同樣道理,正因為普通人的李白是那樣溫和平易,熱愛生活并富于情趣,我們就更同情他在上層社會表現出來的叛逆性格。

 
  【參考文獻】
  [1]賀超.試論李白詩歌中明月意象的建構.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6,01.
  [2]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鄭孟彤.唐詩宋詞賞析.山東人民出版社,1981.
  [4]安旗.李詩咀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我們學過李白那么多古詩,但唯有這首詩描摹出了最經典的李白形象
李白的月亮情結
沒有明月,李白也寂寞
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
明月與李白詩
明月一輪照千秋 ——古代文人筆下的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山市| 蓝田县| 临邑县| 铁岭市| 普兰县| 江山市| 宜昌市| 武胜县| 肃北| 崇阳县| 邛崃市| 大英县| 合水县| 图们市| 旬邑县| 岳普湖县| 江阴市| 海晏县| 大竹县| 乌审旗| 姚安县| 皮山县| 盐山县| 梧州市| 韶山市| 兖州市| 泗水县| 南和县| 嘉义市| 三原县| 偃师市| 安庆市| 灵石县| 孟村| 新平| 循化| 梅河口市| 前郭尔| 贵阳市| 榆社县|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