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家的經濟狀況轉好,很多人的飲食條件,遠比自己幼年時好得多。
有些家長疼愛孩子,看到孩子愛吃什么,就常買什么來吃。
于是,孩子愛吃肉,就頓頓有肉。孩子愛吃蝦,就天天油爆大蝦。
再不愿意讓孩子像自己當年那樣,沒什么肉吃,翻來覆去,也就是那幾種菜式可吃。
可是,小孩子的脾胃還沒有發育完全,而肉與蝦、油炸燒烤等等食物,不易消化,于是,食積就出現了。
食積導致好幾種常見的后果,是生活中常見的。
以后再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心知肚明,這是食積了啦,趕緊用對應的方法調理起來,就能病去人安了。
有些孩子原本就脾胃不佳,若是吃多了一些,就出現發燒想吐,等等,那就觀察一下其他的癥狀,看看是不是食積引起的。
食積引起的發燒,一般燒得不厲害,不超過38度,發燒頭痛、消化不良、精神不佳、萎靡不振、腸胃不適、惡心想吐、打呃吐酸水。
伸出舌頭看看,舌苔是厚膩的一層。
這種情況下,可以按說明書,吃一些保和丸,癥狀消失后,也就退燒了。
有些病家吃多了導致食積,胃脘脹滿,噯氣厭食,肚子痛,還總是吐酸水。
于是身體積極自救,把積滯的食物給吐了出來,吐出來了之后,人就覺得舒服了。
食物停積在身體里面,是會腐爛發酵的,搞得發燒頭痛,哪哪都不舒服,吐出來倒還好過一些。
有些人沒有嘔吐,食物積滯在腸胃導致了傷食腹瀉,肚腹腸瀉,拉出來的大便就像變質的雞蛋似的,又臭又稠。
拉完之后,肚痛就好轉了,但是,胃還是脹,不打個呃都是發酵后的酸臭氣。
不想吃飯,舌苔厚厚的。
這種情況下,喝點清水、稀粥,或者,清清靜靜餓一天,清清胃腸,也是可以考慮的。
中醫說:脾胃不和臥不安。
如果吃多了食積,會影響睡眠質量,失眠,睡不安,磨牙等等,都有可能出現。
有些孩子食積后,就愛踢被子。
那些沒有及時運化掉的食物,積在身體里面,會發酵產熱,孩子就想踢被子,攔都攔不住。
因為身體熱得難受啊。
結果受涼凍到了,或是流清涕,或是鼻塞,嚴重的還會發燒。
于是家長著急哇,流清涕那是受涼了,給點姜棗湯喝喝吧。
姜棗湯扶陽祛寒,可是孩子體內有積食,本來就有淤熱,再給點姜棗湯喝,晚上更想踢被子了。
受涼鼻塞了,給些湯藥喝喝,把身體的氣血調動了去排寒通淤。
七搞八搞,消耗了氣血。
久之,脾胃虛了,氣血虛了,身體虛了……
本來就不強健的身體,這下子反倒搞得虛弱了。
孩子受苦,一家子圍著搞得人仰馬翻。
但是,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從源頭上來看,是因為吃了不合適的食物、吃太多了,導致的。
要知道,腸胃功能在中醫里稱為胃氣、正氣。
胃氣受損,導致的后果可能是很嚴重的,可能會影響到一生的脾胃強健度。
大致來說,以后身體抵抗力會減弱,得病后恢復的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一片拳拳愛子之心,反倒把孩子的脾胃搞壞了。
祖輩和父母,都是一心想把孩子養育得更為健康,結果,南轅北轍,事與愿違。
這不是孩子家長們想看到的結果啊。
出現以上四種情況的時候,可以考慮吃些中成藥保和丸。
看看說明書,判斷一下,是否對癥,以及吃多少量,吃多少天等等。
消食類中成藥。
具有消食、導滯、和胃的功效。
主治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欲飲食。
因為,保和丸是消積導滯的,不是補藥哈。
有癥狀了才吃,沒癥狀了就不用吃了。
小孩子吃了三天后,癥狀還是沒有改變,那就要找大夫面診,看看換別的什么藥吃。
孩子的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脾胃消化能力還不夠正常,所以,不要讓藥藥完全代替了脾胃自己的功能。
好比說,有人腿腳蠻利索的,但是,給安排個輪椅天天坐著,坐久了,腿腳上的肌肉缺乏鍛煉,也許就萎縮了。
用進廢退的道理,大家是知道的。
如果本身沒有積食,就不要吃它了。
我們過去分享過,作為常用保健調養脾胃的話,可以挑選一些適合的對癥的中成藥來吃。
小孩子可以考慮啟脾丸,成年人可以考慮健脾丸。
切切不要拿保和丸當常用的保健藥來吃。
當然啦,不要暴飲暴食,不要飲食無度,不要吃不宜消化的食物,是更為基礎日常的注意要點。
三歲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吃肉。
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是,小孩子因為吃太多的肉、吃蝦,出現食積的情況。
用點心思,把素菜做得好吃一些,孩子不那么追求肉食了,也許很重要的。
成年人不要仗著自己消化能力還算過得去,逢年過節、聚餐、吃自助餐,就大吃大喝,搞出食積傷損胃氣。
快過年了,家里是不是要備一瓶保和丸呢?
看看家人的脾胃情況來決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