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年長后讀了李白的生平,才發現李白不是長安人,而是四川綿州人,在長安的時間也僅短短數年。因母親是突厥人,他的形貌異于漢人,這可能導致他未如一般文人朝科舉之路發展,25歲就離鄉遠游;李白62歲病逝,當時已算很長壽了,也根本沒有「投水撈月」的浪漫。
李白曾遍游大江南北,途中兩次結婚、兩次同居。李白兩次結婚都是娶宰相的孫女,可能是因為他文采沛然,地方人士樂于幫他與達官顯貴撮合,才有如此榮幸。
許多人都會和我一樣好奇,提出同一個疑問:『李白的旅費來自于何方?』
《光明日報》1962年8月12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李白的經濟來源》一文,認為:『李白的故鄉劍南道綿州昌明縣是著名的鹽鐵產地,李白與其父李客是販運鹽鐵的商人,后來李白因生意的原因,又一度長期滯留于出產銀銅的安徽秋浦(今安徽貴池),擁有萬貫家財的李白,憑其雄厚的資產,不僅可以蔑視王侯,視官位如糞土,漫游天下更是他人生的一大嗜好,在享受高檔美酒佳釀、衣食無憂的情況下,創作了大量優美的浪漫詩篇,其主要的原因是李白有錢。李白經營銅鐵貿易,他也熟知冶銅煉鐵的工藝,在李白的詩中有大量關于煉丹的描寫,這是他商業生活在詩中的反映。』
李白42歲時面臨重要人生轉折,因好友道士元丹丘認識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信奉道教而出家為女道士),經她向玄宗推薦,玄宗征召李白入京任職翰林,后因開罪宦官高力土而離開京師,開始漫游南北,從梁宋、齊魯而幽燕,又多次來往會稽、金陵、宜城之間。并和杜甫結下了不朽的友誼,兩人又一起和高適、李邑等詩人和大書法家登山臨水,詩酒往還。
安史之亂時,李白已50余歲,為永王李璘的幕僚,其后永王被指叛亂,李白也被牽連獲罪,幸得郭子儀相救免死,改為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途中獲赦,投靠當涂令李陽冰后病卒,享年62歲。
至此在我腦海,『李大俠』已轉為商人李白、軍師李白。
還好,小學老師沒有告訴我們李白這段復雜又浪漫的「大人的故事」,
讓『李大俠』美好形象伴我頗長一段讀唐詩的歲月。
(李白存世唯一的一幅公認真跡,現存于四川省江油市『李白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