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訊 “我給同學們講這門課的目的,就是想在科學和文化之間構筑橋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園角落里的一座小木橋。”3月10日晚,由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汪品先教授主講的公共選修課“科學與文化”在四平路校區開講。這也是時隔4年,在系統性思考科學與文化關系的基礎上,汪品先院士再度開講這門課程。
早在2017年,長年奮戰在深海科研一線、年逾八旬的汪品先院士主動請纓,推出了一門名為“科學、文化與海洋”的公共選修課。他講授6講,邀請丁抗和錢旭紅兩位知名專家各作一講,目的是引發青年學子對于“科學與文化”二者關系的再認識,啟迪、激勵年輕人共同深耕校園創新文化土壤,投身科研創新實踐。該課程一經推出,受到全校師生熱烈歡迎,每次未講先熱,場場爆滿,不僅吸引了大批同濟學子紛至沓來,還有不少教師帶著年幼的子女前來聽講。每講結束后,該課程互動平臺上都會收到學生大量的聽課感言,反映了同學們對每講課程內容的認識和思考。
相較4年前,今年開設的“科學與文化”課更具系統性,一共安排8講,共計16學時,雙周三晚7時在四平路校區開講。8講均由汪品先院士擔綱主講,主題分別為“科學的產生”“科學與視野”“人類與海洋”“科學與好奇”“創新與教育”“東西方文化”“科學通用語”“地球的未來”,試圖以科學家的眼光去探討文化范疇的題目,包括社會與自然、人類與海洋、東方與西方、繼承與變革、科學與宗教等等,力求透過科學的趣味性去琢磨認識論問題,以期激發學生的科學熱情和創新意識,進而進一步活躍校園文化氛圍。
汪品先院士介紹了這門課程的整體講授思路:第一講主要是提出一個問題“科學從哪里來、往哪里去”;接下來討論“科學有用又有趣,'趣’在哪里”“科學創新,障礙在哪里”,用4講作分析,2講作歸納;最后一講,是將相關思考應用于地球科學領域。
當晚,逸夫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選修這門課的300余名同濟本科學子凝神屏息,饒有興致地靜心聆聽。
汪品先院士首先回顧了科學傳入中國的歷史,隨后介紹了人類早期的智力活動。他說,人類早期的智力活動含有“藝術、信仰、科學”三種成分,是“三位一體”共同發展。英國巨石陣、埃及金字塔,都是這三者結合的產物。科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文理本是同源的。
他還講述了古文明中的科技早期發展、文藝復興與現代科學產生等內容。他認為,古文明主要是大河流域的大陸文明,唯獨地中海的愛琴海區,在各大文明交流的基礎上,形成了古希臘的海洋文明。科學的產生并不是應用驅動的結果,而是作為一種文化追求,在16世紀伴隨著歐洲的文藝復興而產生。16世紀“地理大發現”,人類進入海洋之后,海洋文明發生飛躍,為科學開辟了道路。現代科學屬于海洋文明發展的結果。由此也回應了“李約瑟之問”——“為什么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產生”:“是因為中國缺乏海洋文明的元素”。
“隨著四百年來的科學加速發展,以要求論證、要求革命為特色的現代科學,正以空前的速度加快發展,21世紀面臨著新的變革,為中國崛起提供了機會。當前我國科學的發展,正處在歷史性的黃金時期。華夏文明與現代科學的結合前景輝煌,任重道遠。”汪品先院士最后說道,寄望學子。
講課歷時100分鐘,汪品先院士精神矍鑠,全程激情講授,旁征博引,娓娓道來。一張張精心制作的PPT,圖文并茂,內容翔實。
汪品先院士曾屢次發出呼吁:“我們有責任在當代科學和華夏文化之間架筑橋梁,還自然科學以文化本色,賦傳統文化以科學精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藝術的相互交融,是科學創新的最佳土壤!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也能長出科學的新芽!”
聽完第一講后,學生感慨良多。學生汪辰銳說:“作為一名典型的理工科學生,我今天最大的感受是:文理本該是一家。這節課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就在于,不再認為文化和科學是兩個學科,它們本就是一起成長和發展起來的。”
“我懷著對于科學的敬畏之心和對于汪院士的敬仰之情,急切地盼望著第一堂課的到來。在聽課的過程中,汪院士對于科學的闡釋和見解,對我的認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心中對這位前輩又添了一份由衷的敬意。”學生孔灝說。(艾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