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久未露面的馬思純第一次在微博上談及自己患抑郁癥的事情,她也開始意識到要“愛自己更多一些,有脾氣就要發出來”,不再做那個看人眼色的“乖女孩”。
在談及“為什么會這樣小心翼翼”時,馬思純說除了自己的性格原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家庭教育。
她說:父母從小就教育我要聽話、要懂事兒,要看別人怎樣看我……
因此,她總是小心翼翼,遇事也不敢麻煩別人,更不敢隨便發脾氣,變得敏感多慮。長時間的心理負擔,讓她的抑郁癥愈發嚴重。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
“很多小時候太懂事的孩子,會形成討好型人格,長大之后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strong>
懂事,在家長眼中是一種優秀的標志,但在孩子心里這更像是諸多限制。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調皮搗蛋的孩子,有一次不搗蛋,就會受到父母不住的夸贊;
懂事乖巧的孩子,無論多讓父母省心,也都是理所當然;但只要搗蛋一次,就會被呵斥怒罵,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
這段話告訴我們:與其一味教育孩子懂事、聽話,不如多走入孩子的內心,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避免孩子被“懂事”圈縛,失去自己的天性和活力。
壹
在《少年說》中,高一女生楊栩楠是很多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她從小就很懂事,因為怕爸爸媽媽失望,就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所有的委屈和任性,都一個人默默消化。
她住校期間從來不主動給父母打電話,就是為了不讓他們擔心;她會藏起自己所有的小情緒,不給爸爸媽媽添麻煩……
而就是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卻在天臺上喊話兩個月的弟弟,希望他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你不必那么懂事,只需要單純快樂就好!”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說:6、7歲以前的兒童會出現一種“自我中心化”的心理特點,他們甚至會把身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與自己聯系起來,把錯誤歸結為自己。
很多父母都在教育孩子要懂事,而這種教育方式恰恰是父母在強化孩子“自我中心化”的心理特點,而這也導致那些看起來懂事的孩子,只是習慣性的表現出父母所期待的樣子而已,孩子內心并不快樂。
貳
看過一則新聞:
一個10歲男孩帶著媽媽來到某珠寶柜臺前,他想要用自己的8000塊壓歲錢,給媽媽買一枚鉆戒。
媽媽舍不得花孩子的錢,就故意挑了一個一萬多的鉆戒,她想讓兒子知難而退,而兒子卻因此急的哭了起來。
媽媽連忙安慰孩子:“媽媽知道你的心意,但是媽媽不需要這么貴的鉆戒,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就好,媽媽是最愛你的?!?/p>
孩子懂得疼愛自己的父母是很好的事情,不論是什么原因,父母都要顧及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
有時候,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于是他們就采用“懂事”或“不懂事”的行為來表達。
而作為父母,首先應該懂孩子,孩子才會慢慢真正懂事起來。那份懂事,不是壓抑出來的,更不是偽裝出來的,而是最自然的表達。
叁
《小王子》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每個大人曾經都是小孩,只是他們自己忘記了。
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懂事,而不去真正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強制的教育對孩子來說過于殘忍。
心理學者李松蔚在《父母真的只是為了孩子嗎?》中提出一個觀點——孩子從來都在負擔不屬于他們的東西。
這就像電影《狗十三》里的少年李玩一樣,爸爸用一句“你要聽話,爸爸都是為你好”,就掐滅了李玩心中所有的快樂和童真。她只能用沉默和賭氣來抗爭,而這份抗爭也在父親的暴力下屈服了……
孩子不該過早被父母要求去接受成年人的規則,父母應該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
美國著名人際關系學大師、現代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被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只有父母真正懂孩子,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才能培養出真正獨立的孩子。父母要及時通過孩子的行為,看到孩子內在的需求,并及時回應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Professor點評: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真正懂孩子的家長,讓孩子真正的為愛而懂事!